背景
2008年1月1日,法制日報主辦的《法人》雜志刊登了一篇題為“遼寧西豐:一場官商較量”的報道。
報道稱,34歲的女商人趙俊萍,在西豐縣擁有兩家加油站和一家商場。2006年,她的沈豐加油站被列入拆遷范圍。因對縣拆遷辦的評估有異議,趙俊萍多次找到拆遷辦協商,未果。
2006年5月,沈豐加油站被強制拆除。趙俊萍先后向多個部門反映。2007年2月28日,縣委書記張志國表態:不能給趙俊萍補償;趙俊萍的兩個加油站(另一個加油站與拆遷無關)都不準開業;要把趙俊萍的企業從西豐縣地圖上抹去;和縣里對著干沒有好下場,要用公安力量對趙俊萍采取措施。
2007年3月3日,西豐縣公安局以趙俊萍的商場涉嫌偷稅,對其立案偵查,并在縣電視臺播發通緝令,通緝趙俊萍。正在沈陽治病的趙俊萍獲知后,憤怒之余,編寫了一條諷刺短信,發給西豐的一些領導干部:“遼寧西豐有大案,案主姓張是正縣,獨霸西豐整六年,貪贓枉法罪無限。大市場案中案,官商勾結真黑暗,烏云籠罩西豐縣……”
同年3月21日,西豐警方赴京,把前來舉報張志國的趙俊萍抓回西豐。12月28日,西豐縣法院一審認定趙俊萍犯偷稅罪、誹謗罪,兩罪并罰,趙俊萍獲刑三年六個月,并處罰金17萬元。
在《法人》雜志該報道問世的第四天,即2008年1月4日上午,西豐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李福祿、縣政法委書記周靜宇趕到《法人》雜志社交涉。《財經》記者獲悉,他們向《法人》雜志社出示了一份聲明,列舉該文多處失實。其中,針對爭議頗多的“趙俊萍誹謗案”,“聲明”特別指出,趙俊萍對張志國的“誹謗”已經“嚴重危害社會秩序”,達到公訴范圍。“聲明”稱文章通篇失實,要求《法人》雜志澄清事實真相。
文章作者朱文娜的代理律師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周澤告訴記者,面對西豐有關方面的咄咄逼人,雜志社領導主要想法還是“息事寧人”,希望能給雜志社一些時間,對文章進行核實。
當天下午5點,西豐縣多名警察來到雜志社,稱文章作者朱文娜因涉嫌“誹謗罪”已被立案,要將其拘傳。由于朱本人不在雜志社,等到當晚6點,警察才離去。臨走時留下紙條,要求《法人》雜志回答朱文娜出差有誰陪同、稿件誰審批、采訪了哪些人等涉及文章采編方面的內容,并聲稱1月7日將再次前來拘傳記者。
關于誹謗罪,《刑法》第246條規定: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且誹謗罪告訴的才處理,但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這意味著,只有當朱文娜的文章涉嫌“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才能提起公訴。否則,即使其文章內容嚴重失實,也只能由被誹謗者提起訴訟。
1月7日,“記者報道遼寧西豐官員負面新聞遭警方拘傳”被《中國青年報》《新京報》率先披露。
不過,宣傳部長李福祿否認立案和張志國有關。他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我們張書記是寬宏大量的人,他曾說,報道對我個人有什么損失不算什么,但不能因此讓我個人對西豐發展付出的汗水付諸東流。”張志國本人則表示,記者的文章“連標題都有問題”,“西豐縣委、縣政府和趙俊萍的爭議不是‘官商之爭’,而是正義和邪惡之爭。”
此事引起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的關注。維權部闞敬霞博士向《財經》記者介紹,1月7日早上看到報道后,記協立刻致電《法人》雜志社了解有關情況,下午聽取了朱文娜的匯報。記協連夜搜集整理有關材料,8日早上,即向有關部門作了匯報,并對媒體表態:記協將關注事態發展。同時,記協也跟遼寧省有關方面進行了溝通。
據悉,西豐縣警察到北京拘傳記者被曝光的當天,鐵嶺市市委、市政府召開了相關會議。張志國、李福祿均到會參加。
1月8日晚上11點,西豐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高維義約見新華社記者表示,當地公安機關8日已正式撤消對記者朱文娜的立案,撤消拘傳。
1月9日下午,西豐縣派員代表縣委、縣政府登門向《法人》雜志社、朱文娜道歉,但并未與朱文娜見面。他們表示,西豐縣在此事的處理過程中情緒不冷靜、方式不恰當,須舉一反三,認真汲取深刻教訓。
當天,《法人》雜志社發表聲明,稱輿論監督報道遭遇誹謗立案,新聞記者遭遇警察拘傳,不僅是新聞媒體的悲哀,更是現代法治社會的恥辱。
本刊記者王和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