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三峽工程再調查
三峽封頂已一載有余,國人正欣盼大壩早日蓄水成功。然而,恰在此時,多家境外媒體突然發難,將目標對準了這個全球關注的大工程。一些報道認為,正是三峽的修建,造成了嚴重的山體滑坡、水質污染、氣候惡化和生態破壞,這“一庫醬油”完全是不折不扣的一場災難。
是福澤百年的水利壯舉,還是貽害無窮的環境罪魁?是西方媒體的惡意誣蔑,還是言之鑿鑿的真實現狀?這項曾被拿來與長城相媲美的浩大工程,緣何成了某些西方記者眼中的“刺”? 帶著來自國內外的種種質疑,本刊記者親赴三峽壩區進行實地調查,采訪了多位專家和負責人,試圖還原一個真實的三峽。
記者是帶著一大堆問號到三峽去的,回來時,問號仿佛更沉重了些。這樣一個舉世矚目、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大工程,這樣一個經過幾十年爭論和斗爭、歷經波折上馬的工程,有著很大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有些問題產生也是不可避免的。問題在于,如何看待和解決這些問題。顯然,以工程宏大為由而對問題視而不見,或是遮遮掩掩,或者是戴上有色眼鏡以偏概全,或是有意抹黑,這些都不是客觀的態度。
三峽工程為世紀工程,已為中國人民帶來巨大的民族驕傲,亦理應在未來的發展中拭去隱患,撫平矛盾,在防洪、發電、航運、灌溉等諸多層面,為偉大的中華民族發揮更為顯著的功用。
我們關注,我們期待。
中國三峽受到責難
橫跨中國長江的三峽大壩,自88年前由現代中國締造之父孫中山第一次提出以來,就一直備受爭議。1992年,當中國總理李鵬向全國人大提出大壩提案時,曾遭到強烈的反對.最終以人大歷史上最微弱的優勢通過。
三峽大壩的建造,最初是為了控制長江水患,為中國蓬勃的經濟提供電力,并作為國家工程力量的象征,但如今卻面臨一大堆問題。估計640公里長的水庫,導致140萬居民流離失所.而且淹沒一些重要的考古學遺址。一些水文學者認為.大壩阻擋淤泥,實際上可能令下游河堤更容易受到洪水的襲擊。
大壩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多地與政治問題聯系在一起。最近對大壩的批評風暴,可能跟一些政治操作有關。但這些批評也可能反映出,中國政府已經到了不得不做些事情,來解決該國嚴重生態問題的地步。
星島環球網
三峽大壩之憂
中國最引以為豪的建筑奇跡——三峽大壩項目,正面臨著山體滑坡和水污染等始料未及的問題,從而使這個代表中國改造大自然成果的項目遭到新的質疑。
三峽大壩主體工程一年前才竣工,上游640公里的長江水域成為一個大水庫。而如今有地質學家稱,三峽大壩攔截水量的龐大重力,已開始在好幾個地點侵蝕長江陡峭的河岸。再加上水位波動頻繁,因而引發了一系列滑坡災害,也使得像廟河這些大壩附近地區的地質結構被破壞。
危險因素還不止這些。中國的科學家稱,大壩阻擋了淤泥流向下游,使包括上海地區在內的長江入海口收縮,海洋的咸水正在倒灌入內陸。未經處理的污水和化肥殘留物,被不斷排入大壩水庫,導致巨型水藻生長泛濫,并威脅到下游的水供應。而水庫水位的波動,也被認為是湖南省農民所遭遇奇特鼠災的根源。
從三峽大壩暴露出來的問題可以看出,一方面,中國這個正迅速向工業化邁進的國家,急于擺脫自然界的束縛,而另一方面,它為此努力的結果卻是適得其反。
美國《華爾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