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xiàn)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xiàn)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一直很喜歡王道乾先生的這段譯文,如果有機會,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里和辛吉斯迎面邂逅,我希望我能念給她聽。
是的,念給80年代出生的瑪?shù)倌取ば良梗皇?0年代出生的瑪?shù)倌取ぜ{芙拉蒂諾娃。雖然兩個瑪?shù)倌榷际桥泳W(wǎng)壇不可回避的名字,但硬朗的女金剛,顯然不好這小資情調(diào)。
念給辛吉斯聽,不是因為小資,而是因為感同身受,因為看著她風靡,也看著她離去,時間不過十年出頭,又仿佛耗盡一生最好的時光,那么早,就滄桑了……
辛吉斯是有資格面對“滄桑”這個詞的。當14歲的她在瑞士巴塞爾的室內(nèi)賽上揮拍時,13歲的費德勒還只是她的球童;當她一年內(nèi)拿下澳網(wǎng)、溫網(wǎng)和美網(wǎng)三大滿貫的冠軍時,我還只是個在大學里讀書的呆鳥;而當她27歲復出網(wǎng)壇時,面對的絕大多數(shù)對手,都成了她的“晚輩”。一入江湖歲月摧啊!

如果沒有兩年前的那次重出江湖,也許辛吉斯會成為女子網(wǎng)壇永遠的優(yōu)質(zhì)偶像——少年得志,鮮衣怒馬,談吐得體,行不逾矩。但現(xiàn)在,她成了一撮落在網(wǎng)壇顯眼處的可卡因。
費德勒、金夫人……許多人都紛紛為之辨解,但辛吉斯的選擇只是不上訴。
不是沒有人能做一輩子的優(yōu)質(zhì)偶像,但相信大多數(shù)人都不愿意做一輩子的優(yōu)質(zhì)偶像。貝利總是干正確的事,被人指為“偽君子”,馬拉多納打人、用手球欺騙世界、槍擊記者,依舊以頑童撒尿的姿態(tài)被奉上神壇。“打、手、槍”是老馬對生活的一種表達,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觀點,但我認為他的表達,更接近人性的真實面。當然,同樣直接的表達還來自我喜歡的齊達內(nèi),2006年的夏天,他在世界杯決賽場上貢獻出了比8年前的法蘭西大球場更為驚世駭俗的一次頭球攻門。
尼采是個惡作劇的孩子,他喜歡敲開那些偶像,然后告訴人們——瞧,它是空的。卻不知,那殘破的偶像同樣也是欣喜的,因為這一敲,它被密封的空洞,終于變得充盈,和真實的空氣,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