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7日晚上,這個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個奪取大滿貫的塞爾維亞人,以下是我在電臺節目中必須回答的一個問題:“整整3年前,薩芬在澳網半決賽中擊敗費德勒,最終就奪得了澳網冠軍;而今天,德約科維奇也是在半決賽中擊敗費德勒后最終登頂的。那么,小德會不會成為第二個薩芬呢?”
這個問題問得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原因很簡單——因為除了一個歷史性的巧合之外(實際上要想擊敗費德勒,半決賽幾乎是唯一機會,他的決賽戰績相當恐怖),這兩個具有“天王終結者”頭銜的澳網冠軍完全不具有可比性。年齡整整差出去一代,技術特點差異鮮明,除了都是少年離家,生活背景毫無相似之處……如今一個是如日東升,另一個是夕陽落沒落都無人知道。你說,提起小德,怎么會有人想起薩芬呢?
但是,我非常了解在小德加冕個人第一個大滿貫冠軍之后,問出類似問題的人們隱藏在心底深處的那一層擔憂——這5、6年來,我們傷過了太多的“仲永”。許多人都曾經給我們希望,希望他會是下一個桑普拉斯或者下一個阿加西,但結局卻都是“少時了了”,沒等長大就讓人知道“未必”了。只看見費德勒一個人稱王稱霸怪沒意思,除了紅土上還有個偏科的納達爾,就找不到第三個人“與狼共舞”了。于是,當小德作為3年來第一個大滿貫冠軍新鮮人登上舞臺的時候,我們難免想起費雷羅、高迪奧,羅迪克這幾位“一滿貫”得主,當然還有那個僅僅是“二進宮”的“沙皇”。
這些聯想,我也會有。但是,在經歷了“費德勒王朝”將近5年的“荼毒”之后,面對每一個哪怕是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希望,我都告訴自己:你要樂觀。所以,在本文開篇所提到的那個問題面前,我毫不猶豫地提供了一個讓自己偶爾想起還會脖子根發涼的答案:“德約,絕對不會成為第二個薩芬。”盡管后怕,但我還是有理由的。
最起碼,德約的個性和我們所見的那些“一、二滿貫”人物有著明顯差別。費雷羅等人受打法和真實的實力所累,就先排除在外吧。而羅迪克,我只需要提供一段對話——
問:你認為,人們經常議論你的打法,是不是因為人們都想知道,為什么桑普拉斯、阿加西之后的美國頭號男單選手只獲得過一個大滿貫冠軍?
答:那你(記者)又得過幾個大滿貫冠軍呢?
面對一個和記者“較量”冠軍數的職業球員,我們大概也只能無語。至于薩芬,他的問題早就擺在全世界眼前,不需要再做過多討論,唯一能說的只有那一句“性格即命運”吧。
還好,到目前為止,我們認識的小德不是這樣的人。你可以說他傲慢,但也必須承認,他比被慣壞了的羅小弟更有進取心;而“臭名昭著”的模仿秀,你可以說他“游戲人間”,但他的收放自如顯示出,他也不是薩芬那樣桀驁不遜的人。如果非要說他們有什么相同的話,那也是因為他們都同樣的“可愛”。一根筋的直率固然是可愛,“順毛驢”的不隨波逐流也是可愛;那么,如果有一個直率而不會“一根筋”,性格鮮明而不會剛愎自用的人,豈不更加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