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爾本公園,炎熱依舊,驚艷遠勝從前,兩場半決賽,清一色的東歐美女。
站在女子網壇最前沿的,不是這個“娃”,就是那個“維奇”。
美國人、西歐人、澳洲人,醒醒吧,猛女時代已走向末路,
東歐美女時代正絢爛登場。

溫網是什么?
正像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東歐美女統治網壇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從無到有,從零到無極限,從榮耀國家的工具到制造美鈔的機器,網球在東歐的土地上緩慢成長,然后,瞬間爆發。大家還在討論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但蘇聯網球的起步的確是從赫魯曉夫開始的。
一次活動,某記者來到赫魯曉夫面前,問,“為什么你們國家沒運動員參加溫布爾頓公開賽?”蘇聯領導人反問,“什么是溫布爾頓?”當弄明白溫網是最高級別的網球賽,他當場表示:“明年,我們的運動員將出現在溫布爾頓。”1956 年溫網,安娜#12539;德米特耶娃和安德列#12539;博塔內頭一次穿越冷戰鐵幕,德米特耶娃還一舉摘得青少年女單亞軍。
四大滿貫、聯合會杯、職業巡回賽,國際賽場上的“娃”越來越多,叫得響亮的名字卻不多。1974 年法網、溫網亞軍莫洛佐娃算一個,她創造了蘇聯網球史許多個第一次。而納芙拉蒂諾娃的橫空出世引領了東歐其他版塊的劇變,捷克斯洛伐克的英雄兒女們前赴后繼,南斯拉夫、保加利亞也有了享譽世界的明星。
1988 年漢城,網球首次被列入奧運會,在東歐,它迅速從有錢人的游戲成為宣傳國家的工具。尤其是在蘇聯,政府希望復制田徑和體操的成功之路,投入大量財力人力,選拔優秀運動員,讓他們在一起集中訓練。比賽獎金上交國家,對球員們來說,支票僅僅是一張紙,唯一的收獲是國家的贊揚和人民的歡呼。
在俄羅斯,網球女明星就像嘻哈音樂和通俗小說一樣新鮮,人們習慣于高雅的歌劇和深奧的托爾斯泰,正像大家習慣看到埋頭苦干,身體強壯的運動員。東歐的女孩們大都留著短發或扎馬尾辮,場上場下都樸樸素素,莫洛佐娃、納芙拉蒂諾娃、曼德利科娃、茲維列娃、諾沃特娜,對她們來說,運動員意味著汗水和肌肉,而美麗是一個很遙遠的詞匯。
法國人難忘性感女神蘇珊#12539;朗格倫,美國人追捧自己的甜心埃弗特,而東歐的天空灰蒙蒙的,人們心中對美的追尋也很模糊。沒有時尚雜志上的美女照,因為根本沒有這種雜志。沒有電視劇依靠美女贏得收視率,因為沒人在乎收視率。漂亮女孩們成為生產線上的工人,投身政治的共產黨員,某位富翁的情婦,但是,沒有一個成為《時尚》的封面女孩。

安娜的軍團
數年后,東歐網球有了自己的封面女孩,她的微笑散發著性感,她的美麗轉化為金錢。安娜#12539;庫爾尼科娃,一個從未拿過單打冠軍的球員,一位徹底改寫網球進程的先鋒。這個被完美包裝的偶像向人們展示了網球的無限可能,通過網球,你可以出名,可以富有,可以成為超級明星。
因為安娜,世界的目光投向俄羅斯,而它也沒讓大家失望,源源不斷地輸出網球寶貝,與庫娃同一時代的德門蒂耶娃、米斯金娜各有風情,莎拉波娃、基里連科、查克維塔澤等87 后們秀色可餐。安娜的軍團絕非徒有其表,除了漂亮臉蛋和模特身材,她們的成績可圈可點。
然而,造就俄羅斯網球風暴的第一人并非安娜,葉利欽才是真正的魔術師。1991 年,紅白藍三色旗升起,告別了前蘇聯,俄羅斯迎來了新的體制,新的生活方式,同時,網球也獲得了重生。
任命雙打搭檔塔皮舍切夫為體育部長,為看網球轉播摔成臀部骨折,賽后第一時間向莎娃索要簽名,是的,這些有夠瘋狂的事都是俄羅斯首任總統所為。葉利欽是不折不扣的球迷,更不遺余力地推動俄羅斯網球的進步。國家給網球俱樂部大力支持,富人們開始在網球上投資,越來越多的人拿起球拍,電視上也出現了各大比賽的轉播。在大家心中,網球不再是西方的腐化產品,而是提高生活質量的象征。
有了總統的鼎立支持,網球迅速流行起來,打球的孩子越來越多,據2004 年一份蘇格蘭刊物報道,在俄羅斯約有1100 萬12-26 歲的女孩在打球。正像莫洛佐娃說的,“有這么多人打比賽,這對任何人來說恐怕都是一場噩夢。”
2002 年,只有一個俄羅斯女將位列世界前30;2004 年,“噩夢”開始了,前十名單上一半都是俄羅斯人,她們囊括了四大滿貫中的三個:法網的米斯金娜,溫網的莎拉波娃,美網的庫茲涅佐娃。許多人說,這不過是流星閃現,但他們錯了。幾年來,進入大滿貫第二周,俄羅斯人總是最多的,各巡回賽的決賽場時常有她們的身影,2004、2007 年,紅粉軍團兩奪聯合會杯。
在這個“影像就是一切”的世界,視覺的享受被置于無比崇高的地位,競技體育要有精彩的場面和激烈的爭斗,而且,絕對少不了娛樂性。或清純或性感的美女自然是愉悅觀眾神經的最佳助燃劑。冠軍比比皆是,卻只有一小部分人成為超級明星,你不得不承認,如果庫茲涅佐娃長著莎娃般的臉,這個世界第二肯定不會無人問津。
這些漂亮的,不太漂亮的俄羅斯女孩如颶風般呼嘯而來,誰是她們的對手?
東歐總動員
誰能阻擋俄羅斯紅粉?海寧、小克、毛瑞斯莫為首的法語軍團,還是永遠不應被小視的威氏姐妹?不,最大的敵人就是她們的鄰居,其他東歐國家的美少女們隨時準備把莎娃們掀翻。塞爾維亞、捷克、斯洛伐克、克羅地亞、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白俄羅斯,東歐大地,少女天才生產線遍地開花。而且,這些國家出產少女天才的歷史比俄羅斯還久遠。上世紀90 年代初,一個大眼睛有著甜美微笑的南斯拉夫少女奪去了星空所有光芒,塞萊斯以無可爭議的球技統治網壇,更用無可比擬的魅力征服世界。人們記得1998 年高舉溫網銀盤的諾沃特娜,也不能忘懷五年前捷克女孩因失利而伏在肯特公爵夫人肩頭痛哭。來自保加利亞的馬列娃三姐妹都曾排名世界前六,個個風度迷人。新千年前后,東歐再成熱門版塊,雖沒有庫娃那樣驚艷的女神,但一鳴驚人的美少女還是不少。1998 年澳網,克羅地亞的盧西奇與辛吉斯搭檔加冕女雙桂冠,她也以15歲零10 個月成為澳網歷史上最年輕的冠軍,次年溫網她淘汰塞萊斯闖入四強。進入新世紀,捷克的貝達諾娃、烏茲別克斯坦的圖利亞加諾娃、克羅地亞的斯普萊姆、保加利亞的卡拉坦切娃以驚人的速度亮相,又如閃電般被人迅速遺忘。
2006 年開始,東歐美少女集體爆發。這一年的溫網16 強有一半來自東歐,不同于從前的純俄羅斯或準俄羅斯陣容,其他東歐國家的人數首次超過俄羅斯,塞爾維亞的伊萬諾維奇和揚科維奇,斯洛伐克的漢圖楚娃,捷克的瓦迪索娃,以及波蘭的拉德旺斯卡。到了1/8 決賽,五人全遭淘汰,而俄羅斯三人全部過關,然而,很快,這個看似偶然的警告成為無可置疑的事實,俄羅斯紅粉獨霸的時代已一去不返。
整個2007 年,翻開四大滿貫的16 強、8 強、4 強和決賽名單,比起俄羅斯,其他東歐勢力的風頭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澳網亞軍和法網四強,莎娃幾乎人間蒸發,其他拿得出手的只有庫茲涅佐娃的美網亞軍,反觀塞爾維亞、捷克等國,伊萬、揚科和瓦迪把8 強、4 強看作家常便飯,以美網為例,16 強的9 個東歐女將有6 人不叫“娃”,其中包括黑掉莎拉波娃的拉德旺斯卡,以及幾個新鮮面孔,匈牙利的扎維,白俄羅斯的阿扎倫卡,烏克蘭的瓦庫倫科。而當新年首項大滿貫揭幕,非俄軍團勢不可擋。打進八強,俄羅斯僅剩莎娃,其他東歐國家還有伊萬諾維奇、揚科維奇、漢圖楚娃和拉德旺斯卡,而前三人全部躋身四強。

金色的背后
傳統網球豪門美國后繼無人,富裕的西歐諸國只有幾人苦苦支撐,東歐卻金光四射,當然,不僅僅是因為美女們的金色長發,為什么?因為東歐的孩子一無所有。
冷戰的鐵幕封鎖了資本主義,也封住了錢包,大多數人整日為了面包而辛勞,當兒女、孫輩們出生,他們希望孩子們有所作為,擺脫貧窮的泥潭。網球似乎是一項不錯的投資,于是,他們傾其所有,為孩子置購球拍,送他們出國訓練。網球也像是一次賭博,贏了名利雙收,輸了血本無歸,每一個孩子都在心中默念,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正因為一無所有,對成功的渴望才會無比強烈,東歐的女孩們發奮訓練,投入全部熱情,只為有一天自己能躋身前十,甚至第一。7 歲那年,莎拉波娃跟著爸爸來美國,身上只有700 美元,但十年之后西伯利亞美人就成了百萬寶貝。沒有錢,沒有場地,沒有教練,種種困境和磨難反而讓她們更加堅強。當1999 年科索沃戰爭爆發,伊萬諾維奇在家中躲了幾天,接著又拉著教練在抽干水的游泳池訓練。
僅僅精神無比強大是不夠的,與生俱來的天賦是東歐女孩們崛起的另一秘訣。2006年法網期間,法國《費加羅報》用數據證明了東歐女孩先天的優越性:東歐女球手的平均身高是175cm,而西歐選手只有171cm,俄羅斯人更是達到恐怖的177cm。而且,西歐球手往往偏胖,東歐人卻大都苗條,比如莎拉波娃身高184cm,體重57kg(現在是188cm和59kg),比克里斯特爾斯高10 公分,卻輕了11 公斤,比毛瑞斯莫高9 公分,輕12 公斤,即使大威比莎娃高1 公分,卻足足重了16 公斤。
除了更適合打網球的身材,東歐女孩們還有著出眾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東歐人身體敏捷,擅長體操,她們智力過人,有許多國際象棋大師,有了身體,有了頭腦,怎么會打不好網球呢?而且,與那些吃著麥當勞長大的西方孩子相比,東歐人崇尚自然的生活習慣顯然更能帶來好成績。罐頭、快餐是西方人的日常食品,而東歐人喜歡吃自己菜園種的水果蔬菜,或是去森林摘些蘑菇。美國、法國和西班牙盛產網球明星,因為他們有完善的訓練系統和行程滿滿的比賽,但塞爾維亞人沒有,俄羅斯和捷克人也沒有,刻苦和決心是他們最大的能量庫。再好的良駒也需要伯樂指點,當東歐天才們遇到優秀的教練,當他們拿著護照在世界穿梭,她們在比賽中遙遙領先。

米斯金娜、德門蒂耶娃、薩芬娜是俄羅斯斯巴達俱樂部的驕傲,庫娃、莎娃、揚科維奇、瓦迪索娃在佛羅里達的尼克網校突飛猛進,伊萬在費德勒老家巴塞爾生活訓練,庫茲涅佐娃在西班牙訓練,佩特洛娃從埃及搬到荷蘭。這種“借雞生蛋”的模式屢獲成功,而且,沒有一個人改變自己的國籍,像納芙拉蒂諾娃和塞萊斯從前那樣。
群星耀東方
《費加羅報》06 年的那篇文章認為,“東歐巨人的入侵”不足為懼,即使當時前十名單里有4、5 個俄羅斯人,但站在最前列的還是西方人。才過了1 年多,克里斯特爾斯、毛瑞斯莫、達文波特已經退出前五,威廉姆斯姐妹沒能復辟黑金王朝,只有瘦小的海寧還在獨戰群芳。在世界排名榜上,前八強有6 個東歐人,而冠軍排名上,莎娃和伊萬已經超過海寧。
才21 歲,莎娃、伊萬已經是頂尖選手,她們身后,更年輕的瓦迪索娃、拉德旺斯卡、扎維、阿扎倫卡在通往超一流的路上飛奔。那些美國人、西歐人、澳大利亞人、亞洲人可能會慶幸,至少現在最優秀的青少年選手并非東歐制造,但壞消息是,有著最堅定的決心,最刻苦的態度,最天賦的身體,加上更好的訓練條件和莎娃、伊萬們的榜樣作用,東歐女孩們仍是最具潛力的未來大滿貫得主和世界第一,不知哪天,一個90 后的東歐美少女將會大爆冷門。
法國、澳大利亞和美國王朝已經逝去,猛女們感嘆世道不同了,因為,女子網壇已正式進入全新的東歐美女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