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戚家人,同是迷戀網球,
不同的只是他們的年齡,
迷“網”的接力棒一代傳一代,
沒有結束,只有延續。

冠軍是這樣“煉”出來的
這天是周四,距離廣州又一項業余比賽開幕只有不到兩天了,戚其豐因為工作繁忙忘記了報名,果然不一會,手機響了,電話那頭是賽事的組織者,主要的目的是邀請戚其豐參賽。在廣州,大大小小的業余比賽每周都有,幾乎可以打遍全年,對于他這樣的高手,當然是逢賽必打,逢打必贏的。
體力消耗巨大的網球賽,很難與眼前這個身材瘦削、戴著眼鏡的男人聯系起來。但說到成績,連他自己也表述不清,因為有著太多的冠軍頭銜。“范圍廣一點,全國的冠軍拿了兩個,廣州范圍內的話,所有比賽的冠軍應該都屬于我。”
在廣州,球友們稱呼戚其豐為老大,響當當的成績擺在面前,不過老大光環的背后還有一位嚴厲的父親兼教練。提到戚其豐的父親戚錫亮,暨南大學的醫學教授,在廣州業余網球圈恐怕也無人不知,他的“鐵血”訓練法,備受爭議。粗暴!他自己概括道。
“兒子從小打球,不該輸球的時候,就打他。”不過戚父自己也承認,“這種訓練方法不對,我現在不提倡家長這樣培養孩子。”
懷里抱著小孫子,戚父一邊哄孩子一邊回憶曾經的訓練方法。“兒子6 歲半那年我開始教他打球,我當時已經40 出頭,因為自己愛好,也打算讓他參與,孩子從小培養一個運動的習慣可以受用終身。其實最初他媽媽一直反對練習網球,后來看到我為孩子付出那么多也就慢慢答應了。那時候暨南大學院里沒有網球場,我們就在籃球場打,稍微改造一下,用自行車把球網撐起來,就可以打球。
每天中午放學后,我帶好飯菜到籃球場等他,15 分鐘之內必須吃完,吃完就開始打球,一分鐘也不能耽誤,兩個小時下來,他已經滿頭大汗,幫他擦擦汗,再給他買一根冰棍,然后直奔教室上課。”
這樣的“魔鬼”訓練法,戚父整整用了十年,十年間,父子兩人之間有過不快,甚至讓戚其豐有過離家出走的想法,那年他上初二。“那次和學校一個體育老師打比賽,輸了,那個老師球齡只有3 年,而我已經打了7、8 年,父親不理解我為什么逢打必輸。當時他就在球場踢了我一腳,當時心里也很不服氣,打算離家出走,自己跑出球場,沿著鐵路走,從晚上7 點一直走到10 點,后來因為太餓,沒辦法只能厚著臉皮往家走。到了家門口,不敢敲門,就在門外坐著,誰知家里的狗嗅到我的氣味,讓家人開門,這才回到屋里。”
父子間的矛盾都源自網球,不過更多的快樂也是因為它。說起兒子的成績,戚父總是帶著驕傲的神情,因為兒子的成績太好,以至于他都不知道該從何時開始表揚了。“初中的時候他就拿到了學校的冠軍,15 歲的時候參加廣州市成人組的比賽,還拿到了第二名,從6歲到16 歲,整整訓練了十年,省隊曾經找過他,讓他去參加集訓,但被我拒絕了,他從小學習成績也很好,本科到研究生再到博士生,他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現在留校做教師,也是院里重點培養的對象。”
戚其豐上學的時候,家人也全力支持他打球,如果碰到考試和比賽沖突,連父親也會主動建議比賽第一、考試第二。如今已經是博士生的他,工作時間自由,每次網球比賽,戚家全部出動,父親、母親、姐姐、妻子、兒子都是場下的拉拉隊員,比賽對他們來說就像是一場家庭聚會。
嚴父? or 慈父?
“我家的狗都比我有地位”,戚其豐說起父親對他的嚴格要求時,半開玩笑地冒出了這句話,每次出去比賽,戚家不但全部出動,連家里的寵物也會跟著到球場,他的每次奪冠都有大狗的見證,而每次本該拿下的比賽卻意外落敗時,父親戚錫亮的怒火便發泄在他的臉上。不管是奪冠還是意外輸球,戚家的大狗都順理成章地成了廣州網球圈的“名人”。
說是說,父親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在戚其豐看來再正常不過,“他對我還是很好的,其實我并不是很怕他,他只是在球場上很嚴厲。每次輸掉比賽,自己心理也不好受,很沮喪,所以不會怪父親嚴厲。”
戚其豐接著解釋說:“因為打法單一,總是依靠底線的攻擊力,一旦對手失誤少,適應我的打法,也不是不會失敗,父親的性格很急,就是希望我贏,不想看到我輸球。”去年雪佛蘭大獎賽在上海舉行,戚錫亮因為要照顧小孫子,沒辦法趕到上海看兒子打球,提到這個,一直在上海陪伴戚其豐比賽的妻子張露果頗有興致地回憶當時的情況。“他在廣州的比賽,父親場場不落,一旦他看不到比賽,心理就不踏實,我就給爸爸做比分的現場直播,一場比賽,手機就沒停過,隨時匯報比分,最后很遺憾,戚其豐6 比7輸了,距離冠軍只差一步。”
那場比賽輸了,但父親并沒有生氣,相反,他覺得兒子表現很好,“小豐表現得很好,該拿的分都拿了,這就夠了。”父親的話讓戚其豐想起了童年時候與父親的種種艱辛與快樂。
“小時候我身體不好,特別瘦,他嘴上不說,但一直對我特別‘霸道’,早睡覺、一碗飯是父親每天對我的要求。當然,父親也會培養我吃苦耐勞的精神。小時候家里經濟條件不太好,為了省錢,他買了很多漁線作球弦,漁線容易斷,就在一個孔里穿兩條,幸好用的是Dunlop 拍子,孔大。”
漁線充當球弦,接下來的事情,更讓人吃驚。“打球很費鞋,他就給我買處理鞋。那時候我上高二,他給我買3 元的斷碼鞋,當時只有一雙46 碼的,為了省錢,他讓我穿著打球。”
懂事的戚其豐并沒有嫌棄46 碼的“大船”,但是卻成了球伴們的笑柄。回憶童年的種種艱難,戚其豐覺得正是那時候的歷練才讓他在球場上達到了“打不死、不怕輸”的境界。
底線上的眼鏡超人
稱霸廣州網壇多年的戚其豐,究竟是天賦還是后天的培養,抑或是嚴父出高徒?先走進他的實驗室再說,在那里或許可以找到答案。網球場上架著近視鏡的不多,網球場上披著博士服的更是寥寥可數,作為華南理工大學博士生的他,生活中無非就兩件大事:打球和搞研究。哪個更重要?
“我是一個特別專注的人,在實驗室可以待上一天,悶在里面搞研究,吃一碗泡面,躺幾分鐘,接著起來干活,這個工作是我喜歡的,如果一個課題卡住,我睡覺、做夢都會思考,想停也停不下來,所以也從來沒有感到過壓力。打球也差不多,很多和我一個年代的人,成績下滑,就開始不打球了,從6 歲開始打球到現在已經20 多年了,中間成績起起伏伏,但從沒離開過網球。”
不過他也坦言,由于網球比賽太多,和工作也會有沖突,一般情況下要顧及工作,不過偶爾也會把網球視為第一位。“有一年,參加波力網球總決賽,在成都舉行,剛好趕上有個項目要驗收,那個比賽很重要,我一路打進總決賽,不想放棄,就硬著頭皮去找導師商量。導師聽后不答應,因為項目確實重要,當時打球心切,平時的理智也都不見了,每天去找導師,死纏爛打,導師終于答應了,任務交給我的學生完成。”

打了這么多年的網球,戚其豐對網球的理解也逐步加深,他說現在對網球是一種敬畏,它包含的東西太多了,一輩子都學習不完。喜歡琢磨的他,很多時候在實驗室里也會思考網球。
“就像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一樣,打球也是,在場上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思路。網球里面的內容越學越多,總有很多新的東西加進來,就象突然發現一塊天空,很興奮。搞研究也一樣,如果一直搞不通一個問題,突然想明白,自己可以興奮幾個星期,喜歡這種感覺,有時換一個新的方法,就可能會發現新世界。”
不過網球里面,戚其豐的最大收獲不是名譽、球技,而是自己的另一半,99 年,他們通過網絡認識,以網球為媒。兩人同時在一個網球論壇里“灌水”,太太的網名叫Apple,他叫Ray。Apple 得知戚其豐的大名,要求和對方學球,并號稱自己的球齡兩年。一般來說,打過兩年球的人,水平不會很差,戚其豐赴約了,打了幾個回合后,他開始懷疑,問對方:“你真的打了兩年?”“恩!”Apple 很肯定地說,然后又補了一句,“不過兩年里面只玩過兩次。”
戚其豐開玩笑地說,自己是被騙到手的,不過他也承認,甘愿被騙。現在他們愛情結晶,小瀚天已經兩歲半了,全家人都希望孩子以后也打球,所以從小培養,買了Prince 的紀念版小球拍,給他當玩具,現在,小家伙已經離不開這個小球拍了,去哪里都要拿著,戚家的網球后繼有人了。
戚其豐的經典“戰役”
一、最耗時的比賽
2001 年全國大學生網球賽的決賽之戰。那場比賽耗時3 個鐘頭,打斷4 只拍子,喝掉7 升半的水。兩個人實力接近,開始,比分就咬得很緊,具體到每個球的爭奪也很激烈,最后戚其豐2比1 才艱難拿下。
二、最柳暗花明的比賽
當時1 比5 落后,對手的勢頭正猛,很奇怪,自己稍微調整了一下,也不知道為什么還能撐下去,但是心理的變化還是影響了戰局,最后7 比5 反敗為勝。其實生活也一樣,有時覺得很枯燥,但不要輕易放棄,也許會有轉機。
三、最保守的比賽
上大學的時候,經常和學校的體育老師打球,大一時候打得特別好,尤其是體力好,但是打法單調。大二的時候,有一次腳扭了,休息了3 個月,學校的體育老師越打越好,可以輕松打我6 比1,還是因為打法單調,只在底線和對手周旋。現在我也是這種打法,一直在堅持,但成績已經令人非常滿意了。其實比賽中變和守,都很需要勇氣,善變也是一種風格,這樣很冒險,但我選擇堅持,以不變應萬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