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第一次將品牌建設提到國家競爭力的高度來認識和設定戰略目標。這一提法,切中了包括IT產業在內的我國企業發展的要害。
回顧一下我國IT產業的發展歷程,會發現一個令人感概的故事。
最開始,眼看著跨國公司從中國市場獲得極大的利益,肥得流油。專家說我們的產品不行,于是企業投入力量開發產品; 產品有形了,專家說營銷不行,企業請來高人,四處取經,反復探索,改善營銷; 問題解決了,專家說服務不行。服務弄好了,專家又說技術和設計不行。當前,這個問題也正在解決之中。事到如今,本土企業在產品、營銷、管理、服務、技術、設計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進步,可是我們企業的贏利狀況仍大大弱于跨國企業,產業大而不強。現在,專家對我們說,原因在于品牌不行!
不知道專家到底有沒有個準頭,但品牌卻是個實實在在的問題。
最近,一位做國產軟件的企業老總告訴我,現在公司的產品已經做得和微軟的差不多一樣了,用戶在試用中甚至誤以為就是微軟的產品,他們的價格也只有微軟同類產品的1/5。然而,用戶就是因為認微軟的品牌,不認本土企業的品牌,最終沒有選擇他們的產品。
另外一位企業老總告訴我,用戶每次采購服務器都要詳細了解產品的技術性能、功能,還要反復做各種測試,猶豫挺長時間才能下單。但對于跨國企業,同樣的產品,用戶卻只是大略問一下,草草地看看PPT演示文檔就下單,即便是跨國企業產品的性能、功能都比國產的弱,價格比國產的高,也不太在意。
十七報告提出品牌建設以后,很多專家和企業都在尋求品牌突圍的良策。其實,當前普遍存在的本土IT企業與跨國公司在品牌認知上的巨大落差,恐怕原因不僅僅在于企業本身。
在人們心目中,美國的技術和服務,日本的精制、可靠,歐洲的設計、耐用,俄羅斯的簡單、皮實,這些不同的特征被注入到這些國家的每一個品牌,跨國公司的品牌中有明確的、不可磨滅的國家印記。由于品牌均是在國家印記之上構筑的,我們中國的本土IT企業也是一樣,每個本土品牌都承載了明確的、特殊的中國印記,這是本土企業自已所無法改變的固有基因。
非常不幸,在現階段,對于IT產業和用戶來說,中國印記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仿制品、低質低價、不可靠、落后,甚至還有不誠信等負面的信號。中國印記的這些特征,給本土IT企業品牌建設造成的巨大困難,是企業自身難以逾越的。應該說,解決這個難題是政府相關部門的責任。
有識之士都知道,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我國IT產業在很多方面已經接近或達到世界水平。仿制品、低質低價、不可靠、落后、不誠信的現象,雖然還在小范圍內存在,但絕不是我國IT產業的主流和全部。更新、升級和重新定義中國印記的內涵,對于我國IT產業的品牌建設來說是刻不容緩的現實任務。
可是在這個問題上,如果政府相關部門少有作為,企業除了在長夜中苦苦求索之外,又能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