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薰衣草里的一個鏡頭:正值妙齡的女兒端坐床頭,一身素裳,她的母親正拿刷子往女兒如雪的面容上涂腮紅。女兒忽然傷感地說,媽媽,你養我一場,這么辛苦,我卻無法回報。女兒患了絕癥,時日無多。母親用舒緩的語氣說,你這么美麗,就是對媽媽的回報。女兒臉上露出笑容。多么聰明的母親,說的話多么溫暖,熨貼,就像絲綢輕輕撫過面頰,令人安心、坦然。
是的,回報是多種多樣的,女兒的美麗,對母親何嘗不是一種回報。
初入社會時,在一家小公司上班,曾經得到一位長者的無私幫助。后來公司倒閉,在他的舉薦下,我又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很不錯的工作。而他回到異地,他的故鄉。決心要回報他的,卻一直沒有合適的機會。直到有一天,轉輾傳來他不在人世的消息。我追悔莫及,覺得欠他太多。以一種追悔的心情向一個朋友說起此事,朋友淡淡一笑,說,你大可不必如此難過,你以為人家幫了你,就一天到晚什么事不干,專心致志巴望你回報嗎?人家當時對你施以援手,是像舟行水上,柳搖風中一樣自然的事。無非是看你有才華,希望你更好地發揮自己。現在你工作上已打開局面,正如他期望的。他是會欣慰的——這對他,就是一種回報。
想想自己,其實也是不要別人刻意回報的。以前一個同事結婚,自己花了很多心血,親手制作了一份別致的禮物送給她。到我結婚時,她卻沒有任何表示。朋友很為我抱不平,說她為人怎么可以如此自私。我卻不這么認為——我當時送她禮物,是因為只有這樣做,自己才心安,才坦然。不是為了將來她能回報什么。如果她回報了,我會很高興地接受;反之,也不生氣,因為自己并沒有損失什么。
古語有“投桃報李”、“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民諺有“行下清風望細雨”。我是這樣理解這些話的——不管施惠一方是否期望回報,受惠一方都應該懷有回報之心——這是為人的原則,也是一種優秀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