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薪一族,收入不高,余錢不多,但只要做好理財規劃,往往可以使有限的薪酬創造出高質量的生活,而不同年齡段的工薪人員面臨的理財問題也各有異。所以,在個人理財的時間安排上,也要根據人生不同的階段采取不同的理財方式。
25—35歲:提升身份開源節流
典型案例:文小姐,25歲,已參加工作兩年,在事業單位工作。月收入1800元左右,正準備辭職專門學兩年外語、文小姐計劃和男朋友在3年后結婚。他們現有資產都是銀行存款,約有5萬元。
規劃建議:25至35歲之間沒有太大的家庭負擔,精力旺盛,但閱歷和經驗部不夠豐富,需要體驗社會,因此應盡力尋找高收入機會,并進行初步的投資理財探索。因為年齡較輕,應考慮把重點放在智力投資上,用于讀書深造、學習技術上,這可是一次投入終身受益的投資。
具體操作:
1、投資自己,選擇一個具有前瞻性的工作。
2、抓住再教育機會,提升身價。
3、避免盲目開支,杜絕浪費。
35—45歲:雙重負擔 綜合考慮
典型案例:熊女士,39歲,某醫院醫生,月收入5000元,丈夫月收入10000元。小孩6歲。每月日常支出費用3000-4000元,保姆費用600元/月,小孩學前教育費600元/月,養車費用1100元/月,寄給雙方父母2000元。其他資產:活期存款6萬元,股票市值約37萬元,24萬元帕薩特轎車一輛,80平方米的單位福利房一套。
規劃建議:35至45歲之間撫養教育孩子、贍養老人的負擔較重,完善家庭生活的消費也占很大比例。因此,投資與消費應綜合考慮,如購房置業、增加保險險種等。
具體操作:
1、列出每月支出計劃及家庭財產明細表,做到心中有數。
2、教育基金不在多,成功關鍵在確保。為孩子每月存上500元專款專用,定期投入是最佳選擇。
3、可選擇一些積極穩妥的投資方式,并且分散投資項目,避免套牢虧損。
45—55歲:達到頂峰 適時出擊
典型案例:王女士,48歲,大學教師,每月固定收入4000元,現有積蓄20萬,房貸、車貸已經還清,孩子在讀大學,生活壓力較小。
規劃建議:45歲至55歲之間的人內在素質、工作能力、經濟狀況已達頂峰,精力充沛,可以選擇適合自己文化背景與社會環境的經濟領域,在好的時機進行高風險性投資。
具體操作:
1、可根據個人愛好和風險偏好自主選擇投資品種,比如——股票、債券、外匯、期貨等。
2、分散風險,優化組合。有關專家建議,最適宜此類家庭閑余資金投向的比例是:40%的資金用于銀行儲蓄:30%的資金買債券;10%的資金買股票;10%的資金買保險:10%的資金用于其他投資。
3、做好風險補償,家庭應從投資收益中定期按比例提取一定的資金。對風險進行補償,穩定家庭生活。
55歲以后:“穩”字當頭 遠離風險
典型案例:陳先生,現年60歲,已經退休。兒子已大學畢業參加工作,經濟條件較好。陳先生有10萬元左右的積蓄,現在每月有1500元退休金。支出方面,主要是生活費和醫療費用。
規劃建議:55歲以后進入退休穩定期。這時積蓄與花費成為重點,投資組合以保守為主導。
具體操作:
1、買國債。國債是一個比較穩妥的投資方式,收益率不高,但比較安全。
2、投資健康。購買保險,減少自己與兒女的經濟壓力:購買保健品,“身體貴在養”嘛;參加旅游和健身,也有利于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