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從中國本土大學畢業,之后一直在外資企業摸爬滾打,給清一色具備海外背景的跨國企業中國區的高管隊列添加了不同的色彩,周渭新重新激發了大家對優秀職業經理人標準的思考,正如他所說:“本土職業經理人可以有更大的作為。”
第一次見到周渭新,是在貝迪公司位于浦東浦項廣場的豪華氣派的辦公樓里,他溫文爾雅、待人寬厚,會很客氣地和記者交談并交換名片,而當他談論起貝迪中國未來戰略以及對整個行業的看法時,你會發現他的另一面,思維敏捷、娓娓道來,邏輯能力極強,在記者面前,他偶爾會安靜地把雙手放在桌上,像個“好學生”,在手指交第一次見到周渭新,是在貝迪公司位于浦東浦項廣場的豪華氣派的辦公樓里,他溫文爾雅、待人寬厚,會很客氣地和記者交談并交換名片,而當他談論起貝迪中國未來戰略以及對整個行業的看法時,你會發現他的另一面,思維敏捷、娓娓道來,邏輯能力極強,在記者面前,他偶爾會安靜地把雙手放在桌上,像個“好學生”,在手指交作為。”
從無到有,從幾千萬到幾億元,貝迪中國在中國的發展,創造了商業的奇跡,成為中國名副其實的標志解決方案提供商。近日,帶著好奇,記者走訪了貝迪中國公司。
中國經濟的崛起給貝迪帶來機遇
《華人世界》:因美國次級貸款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震蕩波及方方面面,預計,美國經濟并未到“最壞的時候”。對此,IMF總裁斯特勞斯-卡恩也表示,美國經濟將出現“嚴重減速”,美國經濟很有可能的衰退,對于貝迪中國,是否將得到總部更多的期待?貝迪中國將如何滿足他們的愿望?
周渭新:確實,總部對我們還是有很多的期待,我們覺得目前在中國推廣標志和安全產品是一個很好的時機,中國經濟在高速發展,安全意識在提高,同時從中央到地方都在談和諧社會、安全生產,安全防護都提高到一定的層面上。目前,在中國的模切和標簽產品業務已經占到貝迪中國業務量95%以上,但這部分業務不及貝迪全球的1/3。因為人們重視安全有個過程,國際上有種說法,在人均GDP不到10000美元的生活水平,人們不會重視安全。我想在中國尚未起步的標志以及安全類產品將給貝迪中國帶來很好的增長點,這也是我們需要努力的地方。
現在美國經濟正處于衰退的過程,衰退的期間正是我們練內功的時候,我們考慮一兩年后根據經濟的周期規律, 市場一定會有增長,那時候我們的供應鏈建立得最好,我們工廠的效率最高,我們的成本最低,那個時期我們就會有大發展,現在就是為將來的大發展打好基礎。
《華人世界》:雖然貝迪的產品在中國有良好的業績表現,并且得到客戶的認同,但貝迪公司的產品并未被大家熟悉,屬于行業的隱形冠軍,您能否最簡潔地介紹一下貝迪的產品,以及對產業的影響?
周渭新:說實話剛加入貝迪我也有這種困惑,包括我的親戚朋友也問我這個公司是做什么的,像飛利浦照明就很清楚,你一說外灘的照明是我們做的,人家一聽就知道,應該這樣講,我們在做模切和標簽的部分產品,比如手機的防塵、防震、散熱,以前手機通話一長很容易發燙,現在手機越來越小,對零部件的要求就越高,這是模切的功能;標簽的功能更多的是起到標志的作用,比如我們有一個標簽專門記錄在印刷電路板上,可能要經受幾百度的溫度,我們現在做的標簽全是高端的,紙質的標簽我們是不做的,比如說電池的標簽的一個功能是散熱,還有就是一旦熱量很高的時候標簽不會被燙壞。

我前兩天看到報紙說,因為手機3G時代的到來,中國大概會有2億部手機會更換,3G的手機一般來說會相對高端,那么會用到我們的很多產品,這對我們來說絕對是個機遇。目前,貝迪和世界上大部分有影響力的手機廠商都有合作。
信心源于商業道德的堅守
《華人世界》:我們知道,貝迪中國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區域均建有工廠,2008年1月1日實施的新勞動法、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已不具備的政策優惠等因素,使得大批外企集體搬遷,這是否會影響到貝迪中國的戰略安排和未來信心?
周渭新:我想應該從兩方面來看:第一我覺得是沒有影響,我們在美國已經連續8年被評為前100名最具商業道德的公司,所以我們一直是把商業道德放在最高位的,所有在貝迪中國的員工全部享受國家規定的勞動保障,甚至優于國家規定的基本待遇。我們在東莞的工廠為員工提供宿舍,并且提供電視、空調。另外,我們員工工資的增幅都是超過每個地區所推薦的當年比例。但是從另外一方面來講,這部分的提高無疑會增大我們的成本壓力,因為成本的提高,我們會更加關注練內功,提高工作效率,在整個公司范圍內也在推“精益培訓”,通過這段時間的內練把成本降下來,我們在中國的業務發展可能會稍微減慢,但這種調整并非因為中國政策的變化,更多的是市場因素的變化。
既懂中國又了解西方是像我們這樣的經理人的價值所在
《華人世界》:我們看到,一般外企在中國的高管都有海外留學背景,比如,被譽為中國第一職業經理人的前微軟中國區總裁唐駿,以及星空傳媒(中國)CEO兼新聞集團副總裁高群耀、Google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而您一直呆在中國。您覺得您身上的哪些因素吸引了美國貝迪的眼光?
周渭新:我覺得除了了解中國的市場,中國文化之外,當然這不只是我的特長,是所有中國人都具備的,這只是吸引貝迪的一部分;但另外一部分很重要的,是另一個了解,我要了解西方的文化、了解西方的工作方式、了解他們的背景,這樣才能真正起到橋梁的作用,這一部分就將我們這些經理人與其他中國人區別開來。“中西合璧”的人很重要,換句話說,我要讓我的員工理解美國公司制定的一些策略,同樣的道理我要讓我美國的老板理解我們中國的員工為什么會這樣想?還有中國本身的一些政策方針,比如說我們公司在美國是沒有工會的,而中國需要公司有工會,老板就不高興,他們也說你們中國有沒有哪個省是可以沒有工會的,我們就搬過去,因為他們很怕這個東西。實際上美國工會和中國工會是有本質差異的,這要慢慢和他們解釋,這就是像我們這樣的本土經理人的價值所在。
《華人世界》:中國本土的職業經理人和有海外背景的職業經理人相比究竟有哪些優劣勢?
周渭新:本土經理人的一個優點當然是了解本土的市場,而且更易于和我們的客戶做溝通,另外語言也是我們的優勢。與海外經理人比較,我們的弱點是沒有很好地受過系統化的管理課程的培養,MBA在中國開設這些年,但并未能拿到最好的教材,拿到最好的case study(案例分析),即使能拿到好的教材,但有很多的MBA還是按照中國傳統的方式教育。
對于海外的經理人,因為離開中國很多年,他們對中國的理解可能是停留在中國20世紀80年代初的概念。這必然導致不適應,你看一些很著名的大公司,他們用的一些華人,或者海外人,你會發現都需要一個很強的中國經理人團隊跟著他一起做。
《華人世界》:但是您并未在海外工作過,您怎么看待在這方面的缺失?
周渭新:我覺得在歐美的公司有一點做得比較好,不是說一定要在國外工作過,但是他需要你有多年專業經理人的經驗,而我大學畢業后的職業生涯都是在外資企業,在其中了解他們的溝通方式,思維方式,工作方式,這也是他們看到的我的獨特價值。另外,在中歐國際商學院的學習也是一個補充,中歐的教學方式和國外非常接近,更符合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中歐的一個特點英文稱之為interactive(互動),就是說相互之間的交流非常重要,他們有很好的教授,但更重要的是學生之間和學生與教授之間的交流,這同時是一種無形資產,可以一直保留到現在。
中國本土的職業經理人需要更大的平臺
《華人世界》:唐駿最近履新福建的一家傳統企業,并堅稱“將把中國職業經理人做到極致”,他的數次精彩轉身,對中國企業的職業經理人制度的建立是否有促進作用?
周渭新:我不是太了解全部的背景,他說和他現在的老板一拍即合,一分鐘就談好了,但是,我想這會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我們現在還不能下結論,他這個決定正確與否,這需要時間來評判,當然他以前的工作經驗對現在的公司不論是企業管理還是以后的上市肯定是有很大的幫助,是不是會成功那要看他帶來的這些文化和這個企業固有的文化能否良性互動。
從他個人來講,他絕對是成功的,但是具體的社會效應現在很難評估,如果他能夠把現在去的企業做得很成功,他的社會效應會更大,因為新華都是一個家族性企業,如果能把它變成一個具備現代企業制度管理的企業,而且比以前經營得還要好,我想這會是一個很大的成功!
《華人世界》:現在關于職業經理人的各種討論是個熱點話題,大家對其也非常關注,您覺得目前中國的職業經理人階層是否已逐漸走向成熟?
周渭新:現在世界500強的公司如果在中國投資,到底有多少家在談人才的本地化,而不只是停留在口號上的。我之前所在的一家公司是飛利浦,它是中歐國際商學院的贊助商之一,他們的CEO曾經到中歐做過一個演講,說為什么我們贊助中歐,因為我們是多么重視本地人才。但是,4年前我離開飛利浦到現在,我那個職級上的人全是海外的,以前本土化可能還有一個人才成本的因素,現在本土人與海外人的待遇幾乎一致,你只要了解東南亞國家的人才有多少在中國就會知道,現在外部的環境不是越來越好,因為外面的人來得越來越多。
本土經理人越來越多肯定是個好現象,比如美商會等一些職業經理人協會,我去參加一些會議,發現很少能找到和我一樣本土的人,印度的企業基本上是印度人在管理,而在中國,大陸的一些企業,民營企業當然不同,但你去看一些跨國企業,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有多少是本土中國人做的?所以我就覺得真的需要更多本土的人成長起來,慢慢形成一個氛圍,形成真正中國本土經理人的一個平臺。
因為既了解西方,又熟悉中國,周渭新在外資企業中左右逢源,頗受青睞。周渭新希望中國能出現更多的本土經理人,形成真正本土經理人的平臺,我想隨著國內對西方世界的更多了解,周渭新的愿望一定可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