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和他的騰馬正引領著眾多的中國民族特色走向德國,同時他們也把日耳曼民族介紹給中國人民,起著一個交流紐帶的作用。
兩周的時間在德國,兩周的時間在中國,這就是吳東每月的行程安排,跨越亞歐的飛行線路是吳東最熟悉的航線。作為受轄于德國外交部的德中協會中的第一位華人,也是第一位常務理事,吳東十幾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于中國和德國之間的文化、經濟、教育交流,以一位華人的民族責任感和自豪感,在中國與德國之間鋪設了一條長久溝通和友誼之大道,向中德兩國人民傳遞著一種古老文明的現代魅力。
偶然的德國之情
吳東祖籍在上海,成長于浙江臺州椒江。1994年獲得浙江大學文學學士學位。畢業后正值上世紀90年代的出國熱,吳東抱著一種理想主義情懷出國留洋,想以學之所得來報效國家。他與眾多留洋學子一樣將出國留學的第一選擇確定為美國,認為畢竟美國擁有在當時那個年代世界上最好的學校。吳東在美國的簽證和機票已辦妥的情況下,在臨行前一次聚會上,一位去過德國留學的朋友給了他一個建議,認為吳東去德國或許會得到更多的發展機會。在經過短暫的猶豫以后,吳東退了去美國的機票,毅然決定把去美國的簽證換成了德國。從此踏上了德國的求學之路。經過近四年的努力,在1999年4月順利地拿到了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文藝學,藝術史,歷史評論學專業碩士學位。
在德國留學期間,吳東以一個華人的文化背景和眼光去審視歐洲社會,發現最難的一點是文化的認同。德國是歐洲乃至世界大國,在他們眼中看中國甚至東方在當時都是陌生和神秘的,中國人在德國從事的更多的是餐飲和開小店的低端行業,很難進入德國主流社會,為此吳東留學期間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那便是如何架設一條通道,讓更多的德國人看到正在崛起的中國的變化,通過經濟、文化、藝術等各方面的交流增進兩國的認識,同時讓華人逐步進入德國主流社會,讓德國主流社會聽到來自中國的聲音。
德中協會的第一位華人
所轄于德國外交部的德國聯邦“德中協會”(簡稱DCG)成立于1957年9月,它是德國相關中國的最大協會組織,是發展德中文化、經濟、教育等領域交流的機構。迄今一共擁有460名會員,6名常務理事,其中大部分是德國人。1998年,德國政府慢慢意識到,中國這個正在飛速發展的國家與德國之間,無論在經濟、文化和其他領域都有著很大的合作空間。然而整個德國上下對中國情況的了解都很少,而且兩國的文化差異使得兩國的交流存在不少隔膜,因此德中協會急需一個既有中國文化背景又了解德國文化的人。雖然當時在德國的華人很多,但同時兼具兩國文化深度的華人很少,吳東此時被德中協會吸收成為該協會的第一位華人會員,吳東的加盟使得德中之間的交流步伐大大的推進。2003年10月吳東正式成為德中協會的常務理事。在此期間,為了能更好地服務于中德之間文化,教育、經濟的交流,吳東分別在德國開辦了德國卡爾斯魯厄騰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中國的杭州騰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吳東的杭州騰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一家綜合性的跨文化傳播服務公司,旨在擴大德中文化交流,放眼世界,弘揚中國文化,汲取多元文化,加強各方面領域的合作;騰馬公司主要與中國政府文化部門、經濟部門和對外友好協會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電視專題的形式就是合作的一個主要方式。像我們熟知的《走過萊茵河》、《兩極之旅》、《走進非洲》等眾多影視節目就是由騰馬參與策劃和完成的。
交流從年輕人開始
近年來,中德兩國在經濟、技術、文化等領域間的交流日趨活躍,德國的各類企業紛紛在中國各地開辦了大量的獨資企業、合資企業,廣泛從事生產制造、經貿往來和服務等行業。他們迫切地需要學習漢語言和文字,中國的歷史、地理、文化、哲學等各方面的知識。
吳東在1998年后一直就沖在教育交流上的最前線—聯誼兩國的學校,為兩國的學子能到對方國家交流提供更方便更直接的途徑,積極組織兩國學生之間的文化交流活動。并且每年定期組織1500-2000名德國中學生來中國,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悠久歷史。目前我國的北京、天津、山東、上海、福建、陜西、 湖北、廣東以及浙江的各縣市,有100多家的優秀中學一對一地和德國的學校取得了聯誼,開展了教育項目合作。值得一提的是,和中國交流的德國一級文理中學都因此開設了中文課程,這利于傳播中國的語言文化。
近兩年全世界風靡孔子熱,中國教育部初步計劃是在全球開辦1000所孔子學院。在德國的5家孔子學院中,就有一家孔子學院由吳東先生倡導,德中協會籌備的學院在準備籌建,在學院里不光是推廣孔子文化,傳播中華5000年的悠久歷史文化,同時也出版中國的童話,讓德國的孩子能看到中國特色的童話故事。同時,在吳東先生的策劃投資下,在德國籌建中國中心,集文化,信息,出版,經濟等為一體,這將為有力推廣中國文化做出貢獻。
吳東和他的騰馬正引領著眾多的中國民族特色走向德國,同時他們也把日耳曼民族介紹給中國人民,起著一個交流紐帶的作用。他曾把舟山的漁民畫帶到德國的卡爾斯魯厄、水堡、法蘭克福、康茨坦茨等城市巡回展出,中國舟山的民間藝術家借助風格鮮明的繪畫作品,向德國友人展示了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文化以及逐步走向富裕的中國人民的內心世界,在當地社會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和好評。
第六屆國際戲劇節在德國的東茨多夫市隆重舉行時,德中協會邀請到中國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代表團參加本屆國際戲劇節,深受國際藝術界友人的好評。同時非商業性活動每年也會舉行3—4次,像中國的民族音樂和青瓷,還有各類的畫展,讓更多的德國人民了解中國地理、中國歷史、中國古跡、中國飲食、中國京劇、中國武術。
最缺企業文化交流?
有一則笑話是這么說的:世界上最令人煩惱的事情之一就是聘了一位德國人當廚師。正因為德國廚師會用計算精確到克的作料來烹飪出世界上最難吃的飯菜。這當然只是一則笑話。但也說明他們刻板、不善于變通,既缺乏法蘭西人的浪漫,又沒有中國人的口腹之欲,因此認為,他們是世界上活得挺累的一群人。但是恰恰是這種嚴謹、講究信用、追求完美的行為習慣,使大多數德國企業從產品設計、生產銷售到售后服務的各個環節,無一不滲透著嚴謹細致的作風,造就了德國企業文化和社會文化的一個標志。
中國和德國是世界上的兩個制造業大國之最,中國是制造業數量最大的國家,而德國卻是質量最好的制造業大國。兩國的文化差異決定著兩國的經濟交流也存在一定的障礙。德國的企業很注重外在形象、內部管理、和人力資源培訓。像西門子公司每年都會委托吳東先生給他們的員工做定期培訓,讓他們了解中國人民的生活習慣,了解中國的人文習慣,這樣他們生產的產品在中國才更有市場。每年吳東先生都會組織中國的企業家們去德國參觀像大眾、西門子這樣的世界著名企業,讓中國的企業家們學習他們的企業文化、生產流程、企業管理方法等等,使兩國的企業之間互相更好地學習、溝通和交流合作。
德中協會在德國開設了學術博物館,每月對外開放4次,為德國以及各國人民講解中國的文化學、政治學、地理學、歷史學,讓他們可以了解一個全面的中國。
交流是需要雙方面的,正因為此,2007年10月由吳東先生策劃,和寧波市政府合作,一起舉辦了大型“德國文化周” ,在文化周期間,舉行了“中德22市長論壇” ,“啤酒文化節” ,“狂歡節” ,“電影周” ,“中德會展合作論壇” ,“青年學生交流” 等活動。此次活動讓“寧波” 這個名字在德國廣為普及,促進了雙方的交流了解,增進了雙方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