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遭遇強熱帶風暴“納爾吉斯”,死傷眾多,在緬甸生活的200萬華人華僑生命雖無大礙,財產卻遭受損失,并面臨了缺水的危機,好在華人華僑都能互相周濟,共度難關……
5月1日早晨,熱帶風暴“納爾吉斯”登陸緬甸。短短一星期,受災人數估計達2400萬,這是緬甸總人口的近一半。數十萬人無家可歸,災民缺乏藥品、飲用水、食物、毯子、帳篷。
熱帶風暴“納爾吉斯”造成的破壞要比人們最初想象的要嚴重得多。緬甸國家電視臺的報道稱,截至5月16日,緬甸強熱帶風暴造成的死亡人數上升至77738人,失蹤人數為55917人,受傷人數為19329人。英國廣播公司緬甸節目主持人報道說:“街上到處都是尸體,人們在走過街頭時看到的只有尸體。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區的許多村莊,百分之九十五的房屋已被摧毀。”
緬甸是華人聚居地,最著名的組織緬甸華商商會已經有99年歷史,目前在緬甸生活的華人有200萬之眾,自然也難逃此劫。
華人財產普遍受損失
直到6日中午,今年78歲高齡的粟秀玉教授才和緬甸駐華使館聯系上,粟秀玉教授生于緬甸,現任北京緬甸歸僑聯誼會會長,是中國著名的緬語專家和緬甸歸國華僑,在海內外緬甸華人華僑中享有極高威望。
據使館消息,華人華僑多少受到一些財產方面的損失。
“豎榜是緬甸北部一個不大的縣城,那里居住著很多來緬經商的華人,我的兩個侄子都住在那里!那里華人華僑損失很慘重。”粟秀玉說。
粟秀玉的侄子在電話中告訴她風暴來襲時,房頂都被掀掉了,樹也被連根拔起,車也砸壞了,財產都受了損失。侄子急著修房頂,不然一直下雨,家里都泡了。
飲用水受影響
災難發生時,仰光的華人華僑主要面臨著缺水的問題,政府每天每家送一桶水,據粟秀玉介紹,華人華僑都沒水喝,緬甸就靠電力抽水,電力癱瘓,飲水就成了問題。而吃飯問題還稍微好一些,每家多多少少還剩下些糧食庫存,就只能先支撐這幾天。緬甸是大米出口大國,災難中緬甸的港口、橋梁都被沖塌了,大米也泡了。
粟秀玉說,目前生活在緬甸的華人華僑約有200多萬,其中數量最多的是云南籍和廣東籍華人華僑,他們中不少人是做貿易的,北京籍的華人華僑大多是中資機構工作人員和留學生,他們在當地情況還算好一點的。
華人十死百失蹤
據從災區返回的華商5月11日透露,緬甸伊洛瓦底省納不打鎮約2000華人受災,其中死亡10人,失蹤的有百人。這是首次有華人傷亡和失蹤的報告。納不打鎮是重災區,有400至500戶華人,共約3000人。該鎮的房屋全部破損或被摧毀,鄉村比鎮上破壞程度大,而遇難的多居于鄉村。
華人華僑團結互助
緬甸華人已積極參與救災捐款和重建工作,至今已向緬甸福利、救濟和安置部救助中心捐款3000萬緬元,以行動幫助救災重建。
緬甸福建同鄉總會5月10日向緬甸福利、救濟和安置部救助中心捐款1000萬緬元(約7萬人民幣),以行動幫助緬甸救災重建。
5月10日,緬華慈善總會、緬甸華商商會也分別向緬甸政府救助中心捐贈救災款2000萬緬元(約14萬人民幣)。其他社團和個人也踴躍捐款。華僑華人公司還積極承擔仰光有關路段清障任務。
在重災區波迦來鎮,附近農村災民來到城中一名華商的糧倉搶糧,該名華商之后主動打開倉派光存米,緩解災民缺糧的問題。據悉派出的食米總值3.5億緬元(約246萬人民幣)。
另外,當地多個華人團體已著手募捐,截至5月12日,已籌得7000萬緬元(約49萬人民幣)。
據生活在緬甸幾十年的粟先生表示,當地的華人華僑團結互助,鄰里之間溝通很多,大家都把自己知道的消息和其他人分享。同時一些社區負責人會去各戶各家統計房屋受損的情況,然后上報給政府,由政府統一維修。隨著緬甸災后救援、重建工作的展開,仰光華人社區的生活正在逐步恢復正常。“有些受災嚴重地方的電力可能還需要幾個星期才能修復,不過我們這里的已經恢復了,電話也可以用了。香港的表妹和北京的姑姑都給我打來電話,問我們這邊的情況,我非常高興。”粟先生說。
粟秀玉等華人華僑不愿意坐等官方救助,她一直在熱心發動中國各界捐款,然后送到緬甸駐華大使館。年事已高的粟秀玉組織了北京緬甸歸僑聯誼會理事會的理事們,于5月8日上午9點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召開募捐大會。“我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大家一個人號召一二十個人,就快了。”
防災減災 發展中國家不能承受之重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們已經不止一次地目睹自然災難在全球各個地區肆虐。繼2004年印度洋大海嘯之后,2008年,熱帶風暴“納爾吉斯”又襲擊了緬甸南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區,數萬人受災。
比較2005年發生在美國南部地區的“卡特里娜”颶風,那場風暴造成了1069人死亡和百萬人無家可歸。當然,我們不能簡單地根據死亡數字來衡量災難的嚴重程度,但是這些數字本身依然呈現出一個嚴峻現象。如果單就其造成的傷亡數字和損失而言,我們不難發現,發展中國家在防災減災中,仍然面臨著巨大的困境。
每一次災難都是悲劇,但是每一次災難又都是警醒的最后機會。自然往往能夠改變我們這個世界的規則。期待在緬甸風暴災難之后,國際社會除了反對軍事沖突、彌合民族裂痕、維護世界和平等迫切任務外,還應該為發展中國家的防災減災共同制定一種國際合作的新規則。
(整理/施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