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張崇范和他的書法
有人說,黑白色是構成書法的基本色調,可它卻蘊蓄著多彩的絢麗。
友人說,寫寫張崇范,他這人不張揚,書法寫得不錯。于是,我走進了他和他的書法藝術世界。
接觸張崇范,正如友人所言。中等身材的他,目光中流露出深摯與涵容。觀其書作,恬適靜穆,古樸渾厚,寓清麗于雄渾之中,藏秀美于宏壯之間,見靈氣在筆墨之外,舒卷儒雅,賞心悅目,新意紛呈。
張崇范,1948年出生在山東高密雙羊店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父親粗通文墨,善書法,深受鄉親們的敬重。受其父影響,他自幼便與書法結下了不解之緣。
張崇范說起來也是個走南闖北的人。1969年,他參軍到了上海,后隨船去了寧波。盡管艦艇生活緊張,學習條件簡陋,可他從未懈怠對書法藝術的追求。1975年,他被調到北京國家海洋局機關工作。首都濃厚的文化藝術氛圍以及得天獨厚的條件,使他對書法藝術的追求更加迫切和執著。那種虔誠,那種癡迷,那種酷愛所激發出的熱情,說起來至今都讓他激奮。
1985年,首都師范大學(原北京師范學院)教育系中國書法藝術專業大專班面向全國招收第一期學員。為了更系統地學習和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張崇范決定報考。經過短時間的復習準備,他應考并如愿以償。這可遇而難求的兩年時間,讓他盡情地遨游在書法藝術的海洋里,從理論到技法,從實地考察到藝術創作,讓他漸入佳境。在學校里,按照老師的要求,他臨摹了大量的碑帖。規范而嚴格的訓練,使他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了書法基礎訓練的臨帖奠基階段,繼而邁入書法正途,又以新的起點,開始了新的攀登。
“學貴心悟”,他學書極重傳統,然能承古而化。對于繼承前人創造自己,他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書法創作要具有實力,如果沒有對傳統積淀的堅實基礎和對前人遺產的高度認識,即便成功也將是曇花一現。如果一味拘泥于前人,亦步亦趨,書法藝術也會喪失勃勃生機。在學書的方法上,張崇范不主張對臨摹、創作的程式化機械重復,而注重自我感覺與切身體驗上的悟性。他曾頗為風趣地對我說:“學書者,不能像磨坊里的驢兒,蒙著眼睛轉一天,其軌跡不變。而應該像田徑場上的鏈球運動員,旋轉的目的在于積蓄爆發力,應從古今名跡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他臨帖不用倔勁,讀帖講究心思,注重二者交替并潛心于對其共性規律與個性風格特征的把握。在臨帖時,他主張筆臨和心臨并重,既對歷代優秀碑帖的精神筆趣潛心鉆研,得其神髓,又要入乎其里、出乎其外。為此,他在攝取漢隸、魏晉碑帖和簡帛書風營養的同時,還著力于“胸中之所獨得”,不斷獲取書法美學的新領悟,讓其融化在腕底筆端,自然流露出來。張懷
在《書斷》中說:“善學者乃學之于造化,異類而求之。”這些年來,他特別喜歡將自己置于名山秀水之間,去享受大自然的恩惠。祖國的大好河山,讓他在領受中得到了從心靈到藝術的啟迪。遠眺著巍峨的高山,讓他聯想到書風中的渾厚雄健;觀覽著舒緩之彩云,讓他思索起書法布局的天成飄逸;凝視那參天古松鐵鑄般的樹干,讓他感悟到書作中的遒勁沉雄;欣賞那池中游魚和林中啁啾小鳥,讓他萌發了書藝之道的怡然自得之情;流連于小橋溪水之邊,讓他感受到了托起書藝的那種寧靜與恬淡……也許是天工造化之因果,由此激發出了他對書法藝術想象的無限活力,使他在書法創作中形成了新的意象,古拙中見著靈動,深沉中盡顯精神。
據我所知,張崇范兼擅各體,但他用功最勤用時最多的還是漢隸與簡帛。多年來,他沉潛在漢碑與簡帛之間,陶醉于漢碑那高古肅穆與寬厚樸茂的格調之中,又非常傾心簡帛書法的那種爛漫率意與蕭散流落的氣息。于是,他在隸書的創作中,或采其敦厚,或擬其整肅,或用其典雅,或盡其情趣。在用筆上,隨著他多年來筆下功力的沉積,其筆法的豐富更增加了線條的質量與表現力。他用筆不激不厲,筆畫形態表現出一種平溫而又凝重的線性語言。有的時候,兼或摻以一些簡帛的筆意,表達出一種自然而又有親和力的筆法語素。在結字上,他強調筆畫與筆畫之間,保持均衡的位置關系,從而使字形儀態既端莊又平和。在墨法的運用上,很少有激越急馳的飛白,而更多的是沉實與渾厚。在通篇章法的構成上,他直取漢隸對章法“左右比肩”式的、有嚴格秩序的排布,表現出一種列兵儀仗的靜穆。仔細品味他的隸書,在他嚴謹、秀麗、靈動的書風中,字里行間洋溢著書卷之氣和典雅,他在表現著屬于自己的內心世界。于行草書的創作中,他墨法講究,用筆生動,線條精到,結體亦巧亦靜,意態從容。他的書法,意和筆調,書風平和簡凈,氣秀色潤,清麗儒雅,又不失大氣。
張崇范告訴我,學書數十年,感觸良多。書法讓他充實,讓他快樂,但也有苦惱與困惑。只不過快樂是本質的,而苦惱只是思而不達造成的。
他說,有時候寫字,想表現的是某一種形態,而偏偏手不隨愿,想要的卻表現不出來,總是邁不過那個坎兒。這種狀態有時數月,有時會延續數年。那種情形,真是讓人舉步維艱和難熬。他深有感觸地說,學書法真還要耐得住寂寞。在我們談及書法鑒賞時,他說,現在是一個在藝術上多元共處、多元共生的時代。一個人的書法在進入到某一層次之后,個性風格的差異并不是一種好壞,而是一種對藝術感悟后的不同表現。它表現的是一種情趣,是一種對審美觀念的表達,是一種對人文的思考,是一種境界。在藝術上,每個人都可以盡情地展示自己,張揚自己的個性,走自己想走的路,但決不能因為只有自己才是至高無上的,因為每個人對藝術的理解和參入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你就是你,可千萬別把自己當成衡量他人的標尺。否則藝術會僵化,會喪失生命力。由此看來,他對書法的激情依然,但在態度上卻坦然了許多,在認識上也深刻了許多。從他的作品中,會讓我們感受到他心境的平靜,內修的積淀及對理性與個性的有益探索。
與張崇范接觸多了,越發覺得他不僅生性聰穎,而且虛心勤勉,沉靜理性。真是難能可貴。每當別人評點他的作品時,他總是傾心聆聽,從中吸取有益的養分。在他看來,每個人在藝術上都應該有自己的獨立天地,不理解的盲從只會有害無益。技工于習 ,事成于勉。崇范惟日孜孜,無敢逸豫。時至今日,也毫不放松對古代書法名跡的心摹手追和對書法理論的研讀探索,為了書法藝術他傾注了大量心血。他對待書法藝術的態度始終是真誠的,只是因為熱愛而投入,卻從無與別人比高低、爭高下的念頭,他一直向往靠耕耘而能有所收獲,他的心態一向平和,他對書法有著自己的理解。他幾乎很少卷入當今的書法浪潮,常常以靜觀的態度,去欣賞真正弄潮兒們的颯爽風姿,但又鄙睨那
些盲從者的僂形窘態。同時也以此為鑒 ,在不斷的警示、審視和尋求著自己的今天和明天。
記得元代郝經在他的《敘書》一文里說到,學習書法除了要循序漸進外,還須“讀書多,造道深,老練世故 ,遺落塵累,降去凡俗,倏然物外,下筆自高人一等矣。”。 張崇范熟諳其中玄機,深知積累學養對提高書法作品藝術含量的重要性。故習字之余,嗜書如渴,文學、歷史、哲學都廣泛涉獵,對繪畫、音樂和京劇也頗感興趣。張崇范還喜歡做詩。在《中國當代書法家精品》叢書《張崇范書法藝術》卷這本集子中,我發現數首作品是他的自作詩,讀后頗有些味道。他的這些愛好,無疑更豐厚了其作品藝術性、思想性、文化性和人文精神的內涵。中國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書法家的人品,有字如其人、書品即人品之說。
他為人誠樸,正直善良。平時向他求字的人很多,盡管工作很忙,他還是盡力而給予滿足。他說,別人喜歡你的字,那是書緣。當有人問他習書有何秘訣時,他笑笑說:“對傳統的繼承是借力,聰明的人是絕對不會放棄的。學習書法
還是要老老實實地臨帖讀帖,雖不會像趕時風那樣很快奏效,但路子正,看似慢,但少走彎路,其實并不吃虧。
要說‘秘訣’也是有的,那就是勤勉加真愛,悟性加修養。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到后來拼的就是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