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成龍監制、北京電視臺等聯合推出的年度大型電視選拔活動《龍的傳人》,在2007年歲末正式拉開序幕,128名來自國內外的選手在這里上演了一場精彩的“龍虎斗”,并通過專業化選拔和培訓成為一批品格優秀、技能超群的影視人才,將中華武術和民族精神從華人世界推向更加廣闊的海外天地。
武術緣起于我國遠古祖先的生產勞動。洪荒時代,人們茹毛飲血,不時面對飛禽猛獸的襲擊。人們逐漸學會了打獵,并且在狩獵等生產活動中,逐漸積累了劈、砍、刺等搏斗技能。到了氏族公社時代,經常發生部落戰爭,因此在戰場上搏斗的經驗也不斷得到總結,比較成功的一擊、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傳授、習練,武術也就逐漸形成了。
武術源于“武舞”
商周時期,出現了“武舞”,用來訓練士兵,鼓舞士氣。周朝學校中把射御、習舞列為教育內容之一。進入春秋戰國以后,諸候爭霸,都很重視武術在戰場中的運用。齊恒公時期,齊國每年舉行春秋兩季的“角試”來選拔天下英雄。秦漢以來,盛行角力、擊劍。隨著“宴樂興舞”的習俗,手持器械的舞練時常在樂飲酒酣時出現,此外,還有“刀舞”,“力舞”等,雖具娛樂性,但從技術上更近于今天的武術套路。
唐朝以后開始實行武舉制,對武術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如對有一技之長的士兵授予榮譽稱號。于是大批的有志之士爭相學武,一時武術蔚然成風。
宋元時期,以民間結社的武藝組織為主體的民間練武活動蓬勃興起,有習槍弄棒的“英略社”,習射練習的“弓箭社”等。由于商業經濟活躍,出現了浪跡江湖,習武賣藝為生的“路歧人”。不僅有單練、而且有對練。明清時期是武術大發展時期,流派林立,英雄輩出。
天下功夫出少林
當年電影《少林寺》一經播出,立即轟動世界,霎時間萬人空巷,大家爭相觀看,中華武術再次被人們所津津樂道。而當年17歲的武術全能冠軍李連杰更是憑借這部處女作一炮走紅。在《少林寺》中,他不僅以精湛的功夫展現了過人的武藝才華,并且以獨具風格的清新亮麗確立了偶像地位。憑借這部影片,李連杰找尋到了除競技武術外的另一方天地。去年熱播的電視劇《士兵突擊》主角王寶強,當年也正是在這部電影的影響下,小小少年只身來到少林寺,學習少林武術。六年后又憑借自己的少林武藝,闖蕩北京成功。
時間追溯到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高僧達摩來到嵩山少林寺傳授佛教的禪宗,為了強身健體防范野獸,達摩等人仿效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鍛煉身體的各種動作,編成健身活動的“活身法”傳授僧人,此即為“少林拳”的雛形。此外,達摩在空暇時間還練幾手用鏟、棍、劍,杖等防盜護身的動作,后人稱之為達摩鏟、達摩杖、達摩劍,以后,他又吸取鳥,獸、蟲、魚飛翔、騰躍之姿,發展“活身法”,創造了一套動靜結合的羅漢十八手。后來經過歷代僧徒們長期演練、綜合、充實、提高,逐步形成一套拳術,達百余種,武術上總稱“少林拳”。其中起過重要作用的是元代少林派拳術大師白玉峰、覺遠上人、李叟等人,他們精心研究少林拳法,注意拳法的整理和傳授,將少林拳中的“羅漢十八手”發展為七十二手,以后又發展到一百七十三手,第一次系統地整理出一套少林拳法。
五代十國時高僧福居特邀十八家著名武術家到少林寺演練三年,各取所長匯集成少林拳譜,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也曾到少林寺傳授棍術,所以少林寺實際上成了一個有名的會武場所,群英薈萃,各顯神通。少林寺博采百家,在吸收各家武藝之長后,又逐步發展成為包括有馬戰、步戰、輕功、氣功、徒手以及各種器械等許多種套路的武術流派,后代弟子結合中華民族固有之武技精華,融匯貫通,發展充實成為名揚中外的少林武功。
李小龍、成龍功不可沒
說到現代武術就必須提起兩個人,李小龍和成龍。
李小龍和他的電影,連同他的武術精神至今仍然影響著每一個有華人的地方,他是把中華武術帶到世界影壇的第一人。而他所開創的新的武術門派——截拳道,至今仍在眾多的武術愛好者中廣為流傳。直至今日,還很少有一位動作明星能像李小龍一樣突破國家,種族和時間的界限,促進中國武術的普及,弘揚了民族志氣,并改變了此后娛樂電影的面貌,令銀幕打斗的魅力和感染力煥然一新。也正是從那時候起,許多外文詞典里都出現了一個新詞:“功夫”,中國武術開始享譽世界。
與李小龍不同,成龍的每一部影片都延續著獨特的成式武打設計和喜劇元素。在成龍的手中,日常生活中信手拈來的桌椅板凳,甚至是瓜果蔬菜都成為手中的武器,令打斗充滿樂趣和戲劇性,觀看成龍的影片,觀眾總會忍俊不禁,開懷大笑,在體驗緊張刺激的同時,也尋找到了歡樂。在歡歌笑語中,成龍的功夫喜劇逐步成為了功夫片市場的主流。
有人說,看成龍的電影不僅能感受到幽默與刺激,更可以感受到中國人身上那永不磨滅的龍之精神。
武潮帶動武術產業文化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武術影視作品的渲染,再次點燃中國武術的熱潮。之后,大量武術館校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據此前了解,全國各種各樣的武術館校超過了1萬家,并形成了年收入達10多億元的產業規模。 隨著中國武術揚名海外,也吸引了無數的國外武術愛好者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朝拜、學習。因此,針對海外武迷的技術勞務服務成為武術技能培訓市場中另一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在中國境內接受武術培訓的國外武術愛好者不計其數。無論是北京、上海這些國際性大都市,還是偏遠的鄉鎮山村,都可以看見許許多多學練中國武術的外國人身影,甚至是中國武術的最高學位——博士研究生,目前也吸引了一批有志于此的留學生前來研習攻讀。
而隨之產生的武術旅游、武術文化,也水漲船高。武術旅游作為“特色旅游”,近年來正漸漸在武術市場開發中凸現誘人的商業價值。在現代社會,大城市的人們奔波忙碌,游離在高樓大廈之間,每天都吸入過量的廢氣,并蜷縮于狹小的辦公場所,再加上飲食營養的過剩,給健康帶來了諸多危險,各種“現代文明病”逐漸產生。因此,人們越來越看重健康,而隨著中國老齡化趨勢的漸進,老年人的養生和健康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因此除了跑步以外,太極拳等次激烈運動逐漸興起。近年來,以太極拳,木蘭拳等為主打項目的武術健身活動越來越受到中老年人的歡迎,并且發展迅速,比如海南三亞首屆世界太極拳健康大會等。
在武術旅游市場中還有圍繞武林名山勝地的觀光游。比如中國武當國際旅游節等,期間組織觀光旅游,武術競技、理論研討等。據有媒體報道2002年“武當節”期間,當地接待游客10余萬人次,其中境外游客2400多人次,旅游收入達4960多萬元。而在少年寺,每年黃金周期間,演武場表演場場爆滿。此外,少林寺院、塔溝、鵝坡等幾個商業表演場所和武術館校,每天也接待了數千人。目前,國內武術旅游市場剛剛起步,以境內外的中老年健身人群為主展開的傳統武術健身游較多,市場發掘的空間較大。
“武術熱”帶來的思考
如今武術產品市場也逐漸壯大。武術產品生產商,銷售商、技術商等發展壯大,成為中國市場經濟活躍的一份子。而最初涉及武術因素的影視劇,則運用武術趨勢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從金庸大俠的武打小說拍成電視劇搬上銀幕,如《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等,中國武術在電影舞臺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一些武術選拔賽也此起彼伏,大有你方唱罷我方來的架勢。通過這種大眾參與的形式,使得武術的傳播面積更加寬廣,影響也更加廣泛。
但是,在武術東山再起,武術市場方興未艾的情況下,也有一部分人對現在武術提出了質疑,認為現在的武術,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武術,而是變了味的武術。什么是武術?有人認為,武術是“盡量安全地表現殘酷”。在古代特定的歷史時期下,武術更多的是一種技能,是在防止外來暴力侵襲,或者對外施以暴力的生存本領,健身只是它蔓延的一個很小的枝杈。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武術的生存形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武術的意義更多的表現在表演性和技巧性上邊,而缺少了暴力和實用。但分析看來,暴力和安全又是一個矛盾。想安全就不能殘酷,想殘酷就不會安全。
自古以來,有人用金錢和奴役來淡化安全,從而提高了殘酷的表現:有人創造出拳擊、摔跤、推手等項目,以護具和技術約束來降低殘酷,從而加強了人身安全。然而,武術要求“安全”與“殘酷”這兩方面同時提高。但到目前為止,人們還只能做到以犧牲一方來補足另一方。武術缺乏安全會讓人畏懼,缺乏殘酷會讓人厭倦。這是幾千年地球上生來死去的多少聰明人未能解決的難題。而武術想活下去,我們或我們的后人就要盡快解決它。
武術產生于人與自然搏斗之際,發展于生產之時,興盛于國家危難之秋,武術在不斷的發展的同時,其作用也在不斷的變化。作為一種特定的文化現象,武術在每個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價值。在現在社會,國家穩定,科技發達,已經沒有冷兵器時代的條件,所以說,武術更多的會表現為一種娛樂健身的形式,這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有些人可能更希望于重現冷兵器時代的武術,但這是沒有社會基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