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是很多中國人喜愛的玩意兒,放風箏是一項大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活動。很多人都知道曹雪芹的著作《紅樓夢》,但是知道曹雪芹對風箏藝術有精深研究的卻并不多。
在《紅樓夢》第七十回里有一大段關于放風箏的描寫,把春日里放風箏的場面寫得生動鮮活。而在實際生活中,曹雪芹不僅精于小說、詩詞、繪畫等,而且對風箏的扎糊、繪制和起放都有著獨到的研究和成功的實踐。曹雪芹的風箏技藝,被后人稱為“曹氏風箏”。
曹雪芹的風箏藝術
要說曹雪芹與風箏的淵源,還有這么一段故事。據說,曹雪芹之友于景廉患有足疾,家境窘困。于是,曹雪芹便利用竹、紙扎了幾只風箏贈與好友,讓他去賣。沒想到風箏的行情甚高,于景廉因此解了燃眉之急。后來,曹雪芹便經常幫于景廉扎風箏,而且不斷設計新款式。從此,于景廉就靠賣風箏養家糊口,而且逐漸成為制作風箏的名藝人。曹雪芹受到啟發,就把自己扎風箏的方法和種類寫成一卷《南鷂北鳶考工志》。他又把自己會的其他玩意兒的制作方法寫出來,編成了《廢藝齋集稿》,共八卷,記錄了殘疾者用以謀生的各種手藝,目的是為了讓殘疾人能夠以藝養身,彌補先天或后天身體上的不足。他說:“濟人以財,只能解燃眉之急;濟人以藝,可以養家糊口。”
《南鷂北鳶考工志》是一部水平很高的工藝美術教材類著作。它對風箏黑、白、灰三色的處理,以及色彩、色度、色調的運用,均用朗朗上口的詩詞形式加以總結,并詳細地介紹了四十三種風箏的扎、糊、繪、放的技法和工藝。每種風箏都繪有彩圖、骨架圖,并配有扎、糊、繪等歌訣。按曹雪芹設計圖樣扎出來的風箏,大者可達數丈,小者不到一寸,卻都能御風而起飛,不致“傾覆”。
“曹氏風箏”的代表作是沙燕,曹氏沙燕很好地結合了軟硬兩種結構的特點,既不怕大風也不怕小風。此外,曹氏沙燕風箏還是一個和諧的大家庭:肥燕是雄健有力的雄燕;瘦燕是能歌善舞的雌燕;比翼燕是恩愛的兩夫妻;半瘦燕是“世事未諳多棱角,胸懷坦蕩喜爭雄”的少年郎;小燕是“眉清目秀意頑皮,胸中潔白更無欺”的稚子;雛燕是“眉開眼里含笑,黃口呢喃學話”的胖娃娃。此外,每一式沙燕風箏上還布滿蝙蝠、蝴蝶、牡丹、貓、蝶、魚等吉祥圖案,并且都有自己的講究。
“曹氏風箏”歷經四百余年的沉浮,傳承至今,這其中,有兩位老人是功不可沒的。一位是孔祥澤,一位是費保齡。他們都不姓“曹”,卻是“曹氏風箏”的護衛者和第六代傳人。前者從日本人手中抄錄下曹雪芹的“風箏譜”,后者保護圖譜躲過文化大革命的劫難。此后,二人珠聯璧合,用大半生的精力共同研究“圖譜”,最終將“曹氏風箏”復原成形,并發揚光大。
孔祥澤偶見《廢藝齋集稿》
1943年,23歲的孔祥澤在作家張恨水創辦的“北華美專”讀書,師從日本美術教授高見嘉十。高見嘉十想寫一篇關于風箏的文章,讓孔祥澤幫他搜集資料。一天,高見嘉十從他的同鄉、一位叫金田的日本商人手中借到一本曹雪芹的《廢藝齋集稿》殘本,囑孔祥澤速來閱讀。據說,這些書稿一度被清廷李親王后裔所藏,后來李親王的后裔吸食鴉片,生活窮困潦倒,就把書稿賣給了一位日本商人。
由于書主金田過于珍視此書,不允許拍照。于是孔祥澤與其他幾位同仁一道,連夜用鉛筆抄錄文字,摹繪圖樣,可惜不滿一個月手稿就被攜往日本,此后便失去音信,迄今也尚無確切下落。由于時間太短,書中文字僅記下十分之七。
費保齡結緣曹氏風箏
今年80歲的費保齡,從小就是個風箏迷五、六歲時就自己糊風箏在胡同里放,對制作風箏有著很高的造詣。費老常去天安門廣場放風箏,因此和很多喜愛風箏的人都成為了莫逆之交。
1963年春,孔祥澤在天安門廣場與風箏迷費保齡不期而遇。兩個中年人言語投機,一見如故。孔祥澤問費保齡愿不愿跟他合作把他存的這份抄稿還原成色彩絢麗,撒手就能上天的“活物”。35歲的費保齡“大喜過望”、“如獲至寶”。
于是,在隨后的30多年里,二人潛心研究,陸陸續續地將曹雪芹的風箏繪成圖譜、制成實物。30多年后,當有人問費老爺子能不能在他繪制的風箏圖譜下面標注“費保齡創作”。費老爺子馬上一擺手,急急地說“那不行!您只能寫‘費保齡作’,咱沒那么大本事。”
費老先生在研究曹氏風箏的同時,也不斷地創新和發展了曹雪芹的風箏藝術。他制作的沙燕風箏,大的有一人高,小的可以放在掌心把玩。費保齡的風箏在英國、加拿大、紐約的聯合國總部都曾展出過,洋人們稱贊說,“中國的風箏美不勝收”。他的近百件作品已被中國美術館收藏。此外,費保齡還先后被國家發改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民間工藝大師”和“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獎狀和證書,老爺子收藏了厚厚一摞。
談起自己的藝術經歷,費老動情的說:“‘舉家食粥酒常賒’,曹公貧困弧此,而德行如此,我若不使這本圖譜流傳下去,對不起自己的良心吶,至于身后的名聲,是絕對沒有貪求的。如果最初想了那么多,也就絕做不出這么多的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