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茶是最受馬來西亞人民喜愛的飲品,由紅茶和煉乳混合而成。它既是馬來多元飲食文化的標志,也是人們生活情趣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好比西方的咖啡和中國的綠茶。喝上一杯香濃的拉茶,自己的心情和周圍的生活仿佛都變的溫和甜蜜,就像拉茶的口感一樣。在馬來熱帶的陽光下,喝上一杯冰拉茶,既可解暑又能迅速補充體力,很多到訪馬來的外國游客都對它情有獨鐘。
“拉茶”用馬來話說就是“Teh(拉)Tarik(茶)”。先將紅茶泡好,濾出茶渣,再把茶水與煉乳合在一處便配成了“茶”。然而如何讓這簡單的原料脫胎換骨、沁人心脾呢?那可就全憑手上功夫了!只見拉茶師傅兩手各持1公升容積的不銹鋼罐,將有茶湯的一個高舉過頭向下傾倒,另一手持空罐盡量向下伸展達到身體極限。當茶湯準確注入下方空罐時便激起厚厚的泡沫,聲音頗為滋潤悅耳。爾后雙手交替,技法輕巧嫻熟。因為兩手的距離總是由近到遠再至極限,好似拉的動作,故名“拉茶”。每次看到這場面定會被那自上而下翻飛而至的水線牢牢吸引,大有飛流直下、酣暢淋漓之感,所以印度人也叫它“飛茶”。
沏一杯茶為何要如此大開大合呢?而且在制作拉茶的過程中,如此反復的動作不得少于7次,一名敬業的拉茶師傅更會樂此不疲。據說這是世界上使煉乳和紅茶結合的最好方法。正是反復的拉倒,使煉乳顆粒撞擊破碎形成乳化狀態,既與紅茶有機結合,又能讓茶香奶香充分發散。泡沫越豐富,結合得越徹底,香氣也越悠長。很多外國人都把拉茶稱作“東方的卡布其諾”。
從公元前3世紀開始,來自印度南方的商人用中國的商品換取馬來群島珍惜的海洋和森林物產,而產自印度的拉茶(當時人們做拉茶用的是牛奶,因為煉乳在1851年才被發明。)也就隨著印度人、印度教和印度文化逐漸在這片土地上安頓、融合,與這里的多元族群共歷熱帶的驕陽與暴雨,共歷殖民的時代與戰火。歷史沿革,它卻香氣愈濃,仿佛是在為這段時空伴舞。拉茶的師傅總是帶著自信和安逸的微笑看著自己的杰作逐漸成形,在雙臂日復一日的舞動中打發日子。舞到酣處人們會看到拉茶的動作與印度舞蹈中左右扭動身姿、雙臂上下交替的典型姿態何其相似。也許,這就是常說的藝術源于生活吧。
來馬來西亞,無論繁華都市的賓館酒肆,還是偏遠小巷里的印度攤檔,你總能找到它。馬來西亞的拉茶師傅們每年還會進行拉茶比賽,或單膝跪地,或蘇秦背劍,或上身旋轉180度,玩出的花樣總讓人目瞪口呆。在馬來政府送宇航員上太空的計劃中,甚至曾設想讓太空人在飛船里拉一把,足見它在馬來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下次去馬來一定品嘗吧,拉茶的師傅還有周圍的印度裔客人都會關注你這個異鄉游客的反應,他們會用特有的南亞方式沖你晃晃頭,笑一笑,那一刻,情景交融,就是旅行的最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