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車戰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早在夏代就有了從狩獵用的田車演變而來的馬拉戰車。但坦克的誕生,則是近代戰爭的需求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果。
坦克橫空出世
1915年,英國政府采納了斯文頓的建議,利用汽車、拖拉機、槍炮制造和冶金技術,試制了坦克的樣車。1916年生產了1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剛性懸掛,車體兩側履帶架上有突出的炮座,兩條履帶從頂上繞過車體,車后伸出一對轉向輪。該坦克乘員8人,有“雄性”和“雌性”兩種。“雄性”裝有2門57毫米火炮和4挺機槍,“雌性”僅裝5挺機槍。1916年9月15日,49輛I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戰役。當時為了保密,英國將這種新式武器說成是為前線送水的“水箱”(英文“Tank”)。結果這一名稱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這個單詞的音譯。
一戰期間,英、法和德國共制造了近萬輛坦克,主要有:英IV型、A型,法“圣沙蒙”、“雷諾”FT-17,德A7 V坦克等。其中,法國的“留諾”FT-17坦克數量最多,性能較好,裝有單個旋轉炮塔和彈性懸掛裝置,戰后曾為其它國家所仿效。
由于當時技術水平的限制和生產設備簡陋,坦克性能較低,其火力主要用于殲滅有生力量,裝甲只能防御槍彈和炮彈破片,沒有無線電通信設備和光學觀察瞄準儀器,行駛顛簸、速度緩慢,機械故障頻繁,乘員工作條件惡劣。但坦克的問世,開始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期,對軍隊作戰行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戰后快速發展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是坦克戰術與技術發展思想的探索和實驗時期,各國研制裝備了多種類型的坦克。輕型,超輕型坦克曾盛行一時,在結構上還出現了能用履帶和車輪互換行駛的輪胎——履帶式輕型坦克,水陸兩用超輕型坦克和多炮塔的中型,重型坦克。這一時期的坦克主要有:英“馬蒂爾達”步兵坦克和“十字軍”巡洋坦克,法“雷諾”R-35輕型坦克等。
二戰初期,法西斯德國首先集中使用大量坦克,實施閃電戰。二戰中后期,在蘇德戰場上曾多次出現有數千輛坦克參加的大會戰;在北非戰場、諾曼底戰役以及遠東戰役中,也有大量坦克參戰。與坦克作戰,已成為坦克的首要任務。
二戰后半期,蘇、德雙方都利用坦克底盤生產了大量的自行火炮,與相同底盤的坦克比較,火炮威力大,外形低矮,結構較簡單,適于大量生產,但因其方向射界小,火力機動受限制,僅用于伴隨坦克作戰,以火力支援坦克行動。在二戰中,坦克經受了各種復雜條件下的戰斗考驗,成為地面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
戰后至上世紀50年代,蘇、美、英,法等國借鑒大戰使用坦克的經驗,設計制造了新一代坦克,主要有:蘇T-54中型、T-55中型坦克,T-10重型坦克和PT-76水陸坦克,美M48中型坦克、M103重型坦克和M41輕型坦克,英“百人隊長”中型坦克和“征服者”重型坦克,法AMX-13輕型坦克等。
現代坦克
上世紀70年代以來,現代光學、電子計算機、自動控制、新材料、新工藝等方面的技術成就,日益廣泛地應用于坦克的設計和制造,使坦克的總體性能有了顯著提高,更加適應現代戰爭要求。主要的新型主戰坦克有:蘇T-72、T-80、德“豹”II、美M1A2,英“挑戰者”2型,法AMX“勒克萊爾”,日74式、90式和以“梅卡瓦”3型、韓88式、巴“奧索里奧”,意“公羊”、印“阿瓊”。
這些坦克仍優先增強火力,同時較均衡地提高機動和防護性能。但重量和車寬已接近鐵路運輸和橋梁承載的允許極限,且受地形條件限制大,使之對工程、技術、后勤保障的依賴性增大。由于新部件日益增多,坦克的結構日趨復雜,成本和保障費用也大幅度提高。為了更好地發揮坦克的戰斗效能,降低成本,在研制中越來越重視采用系統工程方法進行設計,努力控制坦克重量,并提高整車的可靠性,有效性、維修性和耐久性。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一些局部戰爭大量使用坦克的戰例和許多國家的軍事演習表明,坦克在現代高技術戰爭中仍將發揮重要作用。
展望未來
坦克仍然是未來地面作戰的重要突擊兵器,許多國家正依據各自的作戰思想,積極地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就,發展21世紀初使用的新型主戰坦克。坦克的總體結構可能有突破性的變化,出現如外置火炮式、無人炮塔式等布置形式。火炮口徑有進一步增大的趨勢,火控系統將更加先進,完善,動力傳動裝置的功率密度將進一步提高,各種主動與被動防護技術、光電對抗技術以及戰場信息自動管理技術,將逐步在坦克上推廣應用。各國在研制中,十分重視減輕坦克重量,減小形體尺寸,控制費用增長。可以預料,新型主戰坦克的摧毀力、生存力和適應性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