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衛武

中國農村1.2億戶有貸款需求,但目前這一滿足率只有60%。也就是說,還有40%的空間未得到金融服務。
建立農村金融市場成本高、風險大、收益少。在市場引導的原則下,自2000年以來,國有商業銀行在逐利的動機下紛紛撤離農村。
但是,就在國有銀行悄然全線撤退的情況下,外資銀行卻昂然挺進。
2007年8月6日,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獲得中國銀監會的批準,籌建成立“湖北隨州曾都匯豐銀行公司”,成為首家進入中國農村地區的外資銀行。其實早在此之前,匯豐已做足準備。2006年,匯豐銀行資助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1000萬元組建為期3年的“中國農村金融發展研究”的項目組。其調研成果是匯豐銀行制定中國農村金融路線的重要參照資料。
農村金融市場蛋糕有多大
四大國有銀行以農村經營難度大、風險高而撤回城市,作高密度競爭。目前,在農村基層經營的主要是農村信用社。
盡管農村金融的經營有一定的難度,但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還是強調:“農村金融是可以搞好的,也是可以賺錢的。”他舉例說新疆一個做摩托車租賃公司的小老板,把摩托車租給牧民用于放羊,對方每個月給他300元,連續交5年,如果期間因為自然災害的原因還不了貸,則用羊來抵,買羊的價格以市場價格的9折計算。這個老板最終將業務做得很大,沒有一筆壞賬,并且每年利潤都比較可觀。“這說明農村金融是有許多機會的,但首先要求金融經營者具備改革思維。”劉明康總結說。
對于中國農村金融市場發展潛力,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劉玲玲教授表示:大有作為。但同時又指出,金融機構應該為農民們創造需求。
中國農村金融市場到底有多大?
“我們這兩年時間里走訪了全國50多個縣,第一手資料告訴我們,農村金融是一個大市場。”據劉玲玲教授介紹,目前中國農村除15%左右的低收入人群依賴于政府財政保障外,其余都是金融機構可開發的對象。“中國有9億農民,改革開放30年來,他們有很多人都入城打工,除了增加家庭收入之外,也活躍了他們的創業思維,小額貸款的需求很大,而且作為還貸人來說,農民的信用是比較高的。”
對于經濟相對發達的農村地區,一些農村中小型企業成為銀行業重點客戶,也是各金融機構的爭奪對象。浙江省東陽縣的一名農民企業家溫先生坦言,自己公司貸款不成問題,而且每到年底總有各家銀行的信貸員上門來“拉關系”:“因為他們知道我公司發展的勢頭很好,肯定盈利。那他們給我的貸款也會得到相應的回報。”但對于一些正處于起步階段的農戶貸款就顯得比較艱難。
“其實作為中間部分的農戶完全可以在銀行放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而且他們是中國農村金融市場的主體,是最具有潛力的一部分。”劉玲玲對目前農村金融業“嫌貧愛富”的經營方法提出質疑。
“以匯豐銀行為代表的外資銀行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他們具備較強的戰略意識。會培育、開發自己的金融市場,同時輔以他們自身的管理優勢,應該說是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象。”劉玲玲分析說。
對于經營一家村鎮銀行到底能有多大的收益,可以簡單地算一筆賬。一家注冊資本為2000萬元的村鎮銀行,如果每年的股東分紅達到10%,各項管理費用(包括人員、房租、交通、系統運行等支出)是200萬元,即每年要創出400萬元的毛利,按照存貸利差4%~5%的水平來計算,至少需要發放貸款0.8億~1億元,如果考慮到部分呆賬,則可能需要0.9億~1.1億元的貸款規模,按照75%的存貸比例,則至少需要1.2億~1.46億元的存款規模,每天需要吸收存款33萬~40萬元。而現在開辦的村鎮銀行每天吸儲也就在10萬元上下,要實現村鎮銀行的盈利可能至少需要3年時間。
這也就說明了金融機構若要在農村取得較好的戰績,首先要有前期投入的決心,再加上正確的經營路線,自然會守得云開見月明。
村鎮銀行:農村金融改革新思維
金融市場的發展需要政策的扶持。對于熱鬧起來的農村金融市場,業內許多人認為源于這幾年的農村金融改革進程。
“引入競爭機制,會讓現有的農村金融機構產生危機感,從而改進服務,同時作為新進入的村鎮銀行,為了與原有銀行競爭也必然要推出有特色、符合農民需求的金融服務產品讓自己扎根。這對農民來說是一件好事情。”浙江瑞安“金融市長”、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博士后陳林,充分肯定了設立村鎮銀行對活躍農村金融市場的作用。
“我經常會遇到有人問我,說農村金融市場到底有多大?對現代金融服務產品到底有多大的需求?那我就會反問:我們給了農村金融多大的空間?我們給了農村多少的金融服務?”陳林認為政府應該加大農村金融改革的力度。
其實早在2003年,中央就強調要著重解決兩大金融問題,農村金融改革就是其一。隨著國有銀行改革初見成效,決策層開始著重關注農村金融市場。
2003年6月,農信社改革首先啟動。國家動用了央行票據、財政免稅等手段,為農信社注資達近1900億元。
2005年開始,央行開始推動五省市只貸不存小額信貸公司試點,意在引入競爭和推動民間金融的正規化。
2006年7月,農業銀行的基本改革路徑確定,主要原則是“整體改制,服務三農,擇機上市”等。
2006年12月31日,郵政儲蓄銀行掛牌,注冊資本200億元,不承擔政策性業務,主要定位于服務農村金融。
最具突破意義的改革是中國銀監會于2006年12月20日發布《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 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低門檻、嚴監管”為特點,開放農村金融市場。
在農村金融市場放開的情況下,短短幾個月時間,全國就先后有十多家村鎮銀行掛牌營業,搶占有利區域。匯豐曾都村鎮銀行作為外資銀行進入中國農村金融市場的代表,也于2007年底開業。在爭取入市身份時,花旗、渣打與東亞銀行也紛紛遞交了“申請書”。
那作為市場主體的農村信用社又是如何看待這次突起的風云呢?
云南玉溪一家農村信用社負責人王先生在接受采訪時坦陳有壓力。“我們以前是通過經營農村高端客戶獲得一定的利潤,然后再反哺給農村基層,進行小額貸款。但現在出現這么多村鎮銀行,而且還有匯豐這樣的外資銀行進入,這明顯為我們的生存帶來壓力。”
但改革已成為必然之勢,盡管在“人員素質相對較低”的客觀條件下,農村信用社還是要想辦法跟進步伐,維護自己在農村金融市場的影響力。“外資銀行進入農村當然也有其劣勢,比如說,水土不服。他們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來了解中國農村的具體情況,而且作為信貸員,我們也具有一定的優勢,信貸員對村子里的農戶大多都有了解、有交情,應該可以起到一定的維系客戶的作用。”王先生分析了各自的條件,提出以后要加強金融服務產品方面的創新,同時要加強經營管理。
農戶利益:農村金融改革著眼點
在這次改革中,農戶是穩坐的贏家。
據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介紹,中國農村1.2億戶有貸款需求,但目前這一滿足率只有60%。也就是說,還有40%的空間未得到金融服務。
據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介紹,中國35173個鄉鎮中金融服務空白率為6.7%,即還有2500個鄉鎮是處于空白狀態。
而村鎮銀行的推行將逐漸填補這些空白,滿足農民的金融服務需求。
曾都是湖北省的十強縣,農業經濟發達,所以成為許多銀行機構設點的首選地址。曾都的蘑菇種植農民李春花表示,目前貸款一般不成問題,至于貸款數額,她表示如果太多了也會擔心在種植過程中出現變故還不起款,所以眼下還沒有大額的貸款沖動。但對于匯豐銀行的全球性網點,她表示了濃厚的興趣,認為在以后的出口貿易上或許可以用到這層便利。
對于李春花的知足狀況,劉玲玲教授認為這正是金融機構發揮能動性的時機。“農戶因為意識上的局限性,有可能會產生小富即安的狀態,但作為金融機構應該注意激發他們的潛力空間,為他們創造需求。鼓勵他們形成產業協會,這樣就可以管理各個農戶的發展,降低風險,同時也利于產業發展的規模化和規范化。這些以前我國的農村金融機構沒有充分意識到,而外資銀行因為有上百年的經營管理經驗同時也在其他國家做過農村銀行,應該會有較為靈活的金融產品服務。這對我們的農村金融機構來說也是一個提升自我能力的機會,真正將農戶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針對于我國一些經濟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劉玲玲教授建議:“商業銀行有趨利的特點,它也需要可持續性發展,這是必然的。對于青海或其他目前金融服務還不充分的地方我們可以采用政策性引導,給予一定的扶持,使中國農村這個大的金融市場活起來,讓廣大的農民真正享受到現代化的金融服務。”
“我們必須根據區域的差別來制定不同的金融服務產品,使農村金融多元化,讓9億農民真正受益,這也是農村金融改革的目標。”劉玲玲教授總結時指出。
(摘自《小康》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