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勁松
對于生在70年代初的我來說,孩子才5歲,確實算得上是晚育。過了而立之年方為人父,恨不得把所有最好的給孩子,那種感情,想必只有同樣經歷的人才能體會??墒?,面對孩子越來越濃的嬌聲嗲氣,我感到無所適從。如何教育孩子,成了我的一個心結。
近日,同行的80后晶晶給70后的我上了一堂課。晶晶告訴我,要富養女兒窮養兒子。在孩子的心中,沒有對錯的概念,也沒有合理與不合理、正當與不正當的概念。孩子的心靈就像是一張白紙,想寫啥就寫啥,想畫啥就畫啥,完全取決于父母的影響教育。
如果有了女兒,就要富著養她。只要女兒提出的要求在父母看來是合理和正當的,就要盡一切辦法去滿足,如果是不合理的就要悉心言教,一定要給孩子一個滿意的答復,棍棒與語言暴力絕對不是教育孩子的良策。只有滿足女兒的一切合理要求,女兒對父母家庭才會有滿足感、幸福感、信任感,才能聽得進父母的意見,健康成長。而如果女兒的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隨著孩子的逐漸成長,就很容易禁不住社會物質的誘惑。在滿足女兒物質要求的同時,還要告訴她,物質的東西不要看得太重,尤其是非勞動所得。如此,孩子長大后才不至于成為物質金錢的奴隸。對于兒子,卻恰恰相反,要窮著養。父母雙方必須要“演雙簧”,不能兒子要啥給啥,理由就是家里窮,沒錢買。讓兒子知道養家的艱辛。同時,也讓他知道只有通過勤奮努力,才能得到需要的東西,才會實現自己的愿望,以此方式培養男孩子創造物質的原動力。如果男孩子要啥給啥,只能使他形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思進取的惰性,反而會葬送孩子的前程。
我相信“富養女兒窮養兒子”的理論有它的可取之處。
(躍子摘自《安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