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君
哥倫比亞人質事件的起因,源于一個國家政治的紛爭;過程,書寫了兩個女人的悲歡離合;結果,預示了非法武裝組織的窮途末路
2008年1月10日上午,天很藍。
按照多次交涉定下的時間,“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游擊隊員把兩名婦女帶到哥中南部一片茂密的叢林中。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派出的直升機早已守候在此。
這兩位婦女名分別是44歲的哥倫比亞前副總統候選人克拉拉·羅哈斯,和57歲的國會議員孔蘇埃洛·岡薩雷斯。在2001年和2002年,她們分別被“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綁架。
在媒體鏡頭中,捱過六七年囚禁生活的羅哈斯和岡薩雷斯,形容枯槁。但是,兩人卻微笑著與女游擊隊員互吻臉頰,和男隊員握手告別——單看這樣的情形,誰能想到這些游擊隊員便是綁架她們的匪徒。
飛機飛往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
在加拉加斯機場,岡薩雷斯快步走下舷梯,和兩個女兒相擁而泣,“不敢相信,我不是在做夢吧。”她第一次見到兩歲的小外孫女。但是,丈夫并沒有出現在迎接她的人群中,岡薩雷斯才知道,丈夫早已過世。
非法武裝手中的女人質
一切恍如隔世。
2002年2月,為了在哥倫比亞總統競選中奪標,總統候選人英格麗德·貝當古和競選搭檔羅哈斯冒險到局勢不穩的地區拉選票,不幸被“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綁架。
“我們戴著手銬腳鐐,被押著到處轉移。白天趕路,晚上就睡在林子里。沒有床,能有間屋子、可以睡在木板上就算好的了。我們還時刻擔心可能被飛機投彈炸死,或在交火中被打死。”羅哈斯回憶道。
遭綁架數月后的一個夜晚,趁看守人員麻痹大意,羅哈斯與貝當古逃了出來。結果,夜晚的叢林一片漆黑,兩人迷了路,沒跑多遠就被逮著了。作為懲罰,武裝人員把毒蜘蛛、蛇和一只死老虎扔到了她們身邊。從此,她們就得帶著鐐銬,只有在夜里才能解開。
反政府武裝“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已經被列在哥倫比亞、美國、歐盟等國家的恐怖組織黑名單之上。該組織綁架貝當古和羅哈斯等政治人士,目的是為了破壞大選,并以手中的人質來交換被政府抓捕的500多名成員。
據統計,1996年至2007年,有2800多名人質在被非法武裝扣押期間死亡。目前,仍有750名人質在反政府武裝手里,有些人已被囚禁了10年。
游擊隊在政府的打擊中到處流竄,人質也只好跟隨著他們備受煎熬。
“我反抗,逃跑,但沒有用的……媽媽,我已經放棄了,我們現在生不如死,再沒有鼓舞自己的力量,很難相信還有明天,只是像死人一樣活著。我身體很虛弱,每天都不想吃東西,大把大把地掉頭發……我太清楚那些被他們槍殺的人的命運,我隨時會面對死亡……”這些文字就出自貝當古之手。2007年年底,哥軍方逮捕了3名游擊隊嫌疑人,從他們身上搜出貝當古寫給母親的長信。信寫于10月24日,信中所說的“我們”包括3名美國人。
哥倫比亞當局還播放了同時繳獲的錄像。畫面中,曾經的“美女政客”坐在莽莽叢林中,神情恍惚,長發稀疏。
哥政府和國際社會一直努力解救貝當古等人。據說,法國政府曾與“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秘密談判;特種部隊也曾到深山中去搜救;2003年有傳聞說貝當古將被釋放,時任法國外交部長的德維爾潘曾派專人去交涉。然而,種種努力均告失敗。
據悉,那次貝當古和羅哈斯出逃未遂之后,兩人就被分開了。“我不知道她現在情況如何,我很擔心。”獲釋后的羅哈斯說。
釋放羅哈斯和岡薩雷斯后,“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提供了至少16名重要人質仍然活著的證據,但名單中沒有貝當古。
羅哈斯與她的孩子
在委內瑞拉接受查韋斯總統的熱情款待后,1月13日,羅哈斯和家人回到哥倫比亞。在波哥大的一家兒童福利院,她見到了自己4歲的兒子。
2003年,羅哈斯在叢林營地中,與“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一名成員發生性關系,懷孕了。據首次披露這一消息的哥倫比亞記者博特羅說,那位男子并沒有強迫羅哈斯,她是“自愿”的。博特羅曾對貝當古、羅哈斯進行過采訪。
2007年5月,一名被囚禁了8年的警察逃出叢林,證實羅哈斯確實生下一子。
獲釋至今,羅哈斯從未用“脅迫”“強奸”等字眼描述那段關系,更沒有透露孩子父親的詳細信息,“他只是一名普通成員,沒有多少人認識他,可能已經死了。”
羅哈斯說,發覺自己懷有身孕后,她心急如焚。貝當古則鼓勵她將孩子生下來。分娩前幾個月,羅哈斯獲得優待,住到一個帳篷單間里。
為羅哈斯接生的是一名“長相酷似農婦”的男護士。在惡劣的條件下,護士竟用一把餐刀為她做手術,結果用力過猛,把嬰兒的一只胳膊拉斷了。
羅哈斯為兒子取名為埃曼努埃爾。8個月大時,孩子患上極易傳染的黑熱病。武裝人員便把他從媽媽身邊抱走了,從此下落不明。
直到2008年初,哥倫比亞政府發現,波哥大一家兒童福利院內的一名3歲男孩可能就是埃曼努埃爾,他的胳膊也曾骨折。DNA測試結果證實了他的身份。
當年,武裝人員把埃曼努埃爾交給一個農民家庭收養,但沒有告知孩子的身份。由于嬰兒患有黑熱病,胳膊骨折,這家人就把他送到醫院治療。之后,這個可憐的孩子又被輾轉送進了波哥大的兒童福利院。
游擊隊的妥協與沒落
在這次解救人質的過程中,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2007年8月,哥政府請委查韋斯擔任“中間人”,利用他的特殊渠道與游擊隊展開斡旋。與此同時,與哥倫比亞游擊隊頗有淵源、又急于改善與西方和拉美其他國家關系的古巴,也主動幫忙促和。
11月21日,哥政府突然炒掉查韋斯,理由是他違反了與烏里韋的口頭協議,直接與哥軍方領導人通話,詢問人質情況。為此,查韋斯大為光火,宣布召回駐哥倫比亞大使,“我要把與哥倫比亞的關系放進冰柜!”
約1個月后,事情突然出現了轉機。“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表示,為了感謝查韋斯的努力,將釋放岡薩雷斯和羅哈斯。
烏里韋總統為此向查韋斯表示感謝。此時,哥委兩國政府為解決人質問題曾大吵一架的事情,似乎誰都不愿再提起了。
查韋斯甚至計劃邀請阿根廷前總統基什內爾和巴西、法國、古巴等國代表前來觀摩人質被解救出來的場面,他還想讓好萊塢導演奧利弗·斯通就營救過程拍攝紀錄片。
就在羅哈斯和岡薩雷斯被釋放之前,游擊隊與政府又突然反目。前者指責政府出爾反爾,增加兵力圍剿游擊隊。政府則稱游擊隊食言,因為他們把羅哈斯的兒子弄丟了——游擊隊也確實不知他的下落。
當時,查韋斯派了兩架直升機到哥委兩國交界處,卻空等了兩天,悻悻而歸。
1月4日,哥政府在波哥大福利機構找到埃曼努埃爾后,事情才又柳暗花明。烏里韋總統宣布政府將實施停火,保證人質順利交接。查韋斯和古巴政府官員再次游說游擊隊屢行承諾,最終迎回了羅哈斯和岡薩雷斯。
國際社會對此次人質獲救給予了高度評價。美洲國家組織秘書長因蘇爾薩說,這是哥國內沖突走向政治和解的第一步。
而另一方面,以“哥倫比亞武裝力量”為代表的反政府游擊隊組織已走向沒落。與許多拉美國家的游擊隊武裝一樣,在上世紀60年代,這些組織是“為理想和信念而戰”,到70、80年代“不知為何而戰”,直至現在的“為錢而戰”“為毒而戰”。游擊隊已越來越失去人心,正在走向窮途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