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玉
慕訪勝地韶山沖,是在南國秋暮時。時值北方木葉漸凋,秋禾盡收。然湘江流域依然綠意盎然、蔥郁一片。通往韶山的寬敞道路兩側栽滿了枝蔓高大的梧桐、樟樹、冬青等蔥蘢樹木,金色的秋葉,人們忙碌在田間。不知不覺中,我們離毛澤東的家越來越近了。
進入群山環抱的韶山村,趕上了難得的好天氣。天上只有少許淡雅的云,秋陽高艷,山川明麗。舉目環視,遠近山巒層疊,松竹蒼翠,原野土地肥沃,山樹間樓舍掩映,升騰著興盛的氣息。人們懷著對偉人的敬仰崇拜之情,從四面八方來到這里,心中都有許多要尋訪的題目。“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卻何以出在湖南韶山?家鄉的熏染對毛澤東的成長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賦予了他怎樣特有的氣質?我們也懷揣著同樣的疑問來到此地,希望在親身的感受中,找到答案。
紅色圣地主要由毛澤東故居、毛澤東紀念館、毛澤東銅像廣場、滴水洞景區、毛公祠等幾個景點組成。每個景點里都擠滿了人,參觀的人安靜而肅穆,聆聽著偉人的成長故事,感受著他身上的領袖風采和詩人般的睿智情懷。
不親身來到韶山沖,就難以真切感受偉人家鄉的特殊風采與魅力。尋訪中,加深了我們對毛澤東青少年活動的理解。16歲前,毛澤東在這里隨父母種田,耕作。村里的南岸私塾是毛澤東熟讀經書奠定國學基礎之地,這里綠蔭環繞,蛙鳴池塘,咸靜宜人,毛澤東從六歲起就在這里學習,還練就了好水性。1910年秋,毛澤東離開韶山讀高小,進入湖南第一師范繼續學習。湖南物產豐富,國學深厚,人才濟濟。年輕的毛澤東憑過人的天資,超人的毅力,以家鄉的歷練為基礎,從山村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在韶山的日子,少年毛澤東得山川毓秀的陶冶,得嚴父慈母的養育,鍛煉了他強壯的體魄,鑄就了他堅毅的性格,培養了他廣闊的胸襟和深厚的國學修養,使得他從小就樹立了反抗欺壓、助貧愛民的崇高品行。毛氏宗祠里就記述著少年毛澤東主持正義反抗族長的故事。在韶山的紀念館中,在毛家祠堂和民間傳說里,豐富的文物和真實事例,證實了家鄉生活對偉人毛澤東高遠志向和非凡能力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
在毛澤東紀念館的資料中記載:當年毛澤東走出韶山奔向外部世界時,曾改寫一首詩給父親:“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鄉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鄙砼R韶山,親眼目睹聆聽這些活生生的實際,再讀毛岸青、邵華的著名散文《我愛韶山的紅杜鵑》的深情追思,使我深化了對毛澤東成長的認識。毛澤東的成長,絕非神從天降,天時、地利與個人的不懈奮斗,才使得湖南的韶山產生了中國近現代最偉大的人物。同時出現的還有劉少奇、彭德懷、羅榮桓、羅瑞卿等一批湖南籍革命家,使人深感偉大人物的出現,在人文時空上具有一定必然性。
韶山的熏陶玉成了毛澤東,毛澤東對家鄉的感情更是無比深厚。他對家鄉的大愛、深愛持續終生,對勞動人民的仁愛之心體現于濃濃的鄉情之中。在大革命年代,韶山出了毛澤東,成了紅色鄉村,反動勢力的白色恐怖也隨之而來。毛澤東的鄉親們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的奉獻和犧牲,毛澤東對此念念不忘。在紀念館的資料中,在有關回憶錄和相關書籍中,記述著毛澤東自1910年離開韶山后,曾多次回到家鄉,看望父老親朋,組織農民運動,開展國內革命活動的樁樁往事。解放后,毛澤東經常用自己的稿費資助家鄉的老鄰居、老鄉親和老黨員。1959年7月,他第七次回湖南,滿懷關愛地向親人們噓寒問暖,請親屬、鄰居、烈屬、老赤衛隊員50多人吃飯??腿穗x去,毛澤東遙望壯美韶峰,輕撫身邊草木,感念鄉里親情,回思歷歷往事,揮筆寫下《七律·到韶山》。1966年6月17日至28日,毛澤東最后一次回鄉,住在“西方一個山洞”的韶山滴水洞別墅一號樓中。他在韶山的茂林修竹中散步,在兒時戲水的河里游泳,找家鄉人聊天述懷,表達了對家鄉的眷戀和摯愛,體現了人民領袖同廣大群眾的血肉親情。
如今韶山村有近500戶人家,大多數人家姓毛。韶山人民以領袖的鄉人而感到無上的光榮,他們對領袖的崇敬與愛戴也更勝于其它任何地方。韶山人的行為準則是:“我是主席家鄉人,我為主席添光彩”。他們勤奮勞作,勇于進取,把韶山沖建設得壯麗富饒,充滿生機。
走出故居,我們在一家當地的小飯店里吃了韶山傳統菜肴——紅燒肉。由于毛澤東生前很愛吃紅燒肉,所以這道菜已經是具有特殊紀念和象征意義的菜色。在韶山人心里,吃紅燒肉是對毛澤東指揮千軍萬馬建立紅色江山的縱情謳歌,是韶山人民哺育毛澤東的親情抒發和深切感念。在美國哈佛大學著名學者羅斯·特里爾撰寫的《毛澤東傳》序言中,有一句經典的形容:“毛澤東的聲譽將沒有最終休寂之地”。這同樣是我參觀韶山毛澤東同志故居的切身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