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華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在我國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領導思想,又根據時代和實踐總結改革發展經驗,不斷創新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領導思想的寶庫。
人類思想發展的歷史表明,任何理論都是具體的歷史的產物。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在我國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領導思想,又根據時代和實踐總結改革發展經驗,不斷創新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領導思想的寶庫。
一、執政為民是馬克思主義領導觀的根本問題
領導的根本問題是領導者和群眾的關系問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胡錦濤強調“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群眾在我們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們在群眾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因此,要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第一,堅持以人為本。胡錦濤說這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要求”。以人為本就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第二,貴在落實。胡錦濤指出:“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不能停留在口號和一般號召上。”要“認認真真訪民情,誠誠懇懇聽民意,實實在在幫民富,兢兢業業保民安”。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實現人民的長遠利益和當前利益結合起來,“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自己思考問題和開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原則,關心群眾的疾苦,體察群眾的情緒。
第三,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胡錦濤同志把政績同權力聯系起來,同實踐黨的宗旨聯系起來,同人民公仆的思想感情聯系起來,同落實科學發展觀聯系起來,強調:“民心向背,是決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盛衰的根本因素。”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忠實實踐黨的宗旨,“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為黨和人民踏踏實實作出實績,經得起群眾、實踐和歷史的檢驗。
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領導目標定位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的戰略舉措,是黨的新的領導目標的設定,標志著領導者與被領導者關系,社會成員間關系的調整。黨的基層組織領導覆蓋面的擴大、領導活動方式的創新。提出建設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執政理念成熟的標志。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轉變思維方式。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要求解放思想,其中包括思維方式的轉變。即從斗爭性思維方式向和諧性思維方式轉變。構建和諧社會,要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諧思維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提供了“和為貴”的價值觀。盡管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人民內部矛盾,都是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但卻有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有共同利益的紐帶,有共同理想的指引。以和為貴,就是以團結為貴、以大局為貴、以整體為貴、以根本利益為貴、以共同利益為貴、以共同理想為貴。
構建和諧社會,關鍵還是要靠發展。通過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來不斷增強和諧社會建設的物質基礎,通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來不斷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的政治保障,通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來不斷鞏固和諧社會建設的精神支柱。同時,把社會建設和管理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建立與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體制相適應的社會體制,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
三、科學發展觀是領導決策的價值觀和方法論
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是領導決策的價值觀和方法論。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實現又快又好地發展。是唯物辯證法在現代化建設中的杰出運用,是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方針。它正確地處理了一系列矛盾和關系,解決了許多長期困擾我們的“兩難”的棘手問題。我們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它作為想問題、定政策、辦事情的基本原則,并將其轉化為謀劃發展的正確思路,轉化為促進發展的政策措施,轉化為領導發展的實際能力。樹立正確的決策價值觀,要著眼于速度和效益的有機統一,著眼于經濟與文化的良性互動,著眼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平衡與不平衡、自覺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與完善政府宏觀調控、改革發展與穩定、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等等的辯證關系。這是領導實踐中活生生的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的領導藝術。
同時,胡錦濤同志特別強調大興求真務實之風與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統一。他說:“在全黨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關鍵是要引導全黨同志不斷求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之真,堅持長期艱苦奮斗之實;求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之真,務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之實;求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務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之實。”從而體現了對客觀規律的尊重和探求。它是領導作風,是精神狀態,是思想路線,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外在表現和實踐形式。
四、加強執政能力建設是一項戰略任務
執政能力是見諸實踐并為人民群眾認同的本領,由多要素綜合,包括思想和作風、體制和機制、方式和方法、素質和本領等等方面。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
首先,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必須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強調了黨執政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式。科學執政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成功的前提條件,它包括科學的思想、科學的制度、科學的方法,必須建立在對執政規律深刻認識和自覺運用的基礎之上。“科學執政”還應包含改善行政體系、從技術上解決行政系統缺陷的內涵;民主執政是本質,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也是重要的執政能力。“民主執政”不僅應該包含決策過程中廣泛吸取各方面意見、充分協商這種傳統,而且還應具有民主程序建設的內容。依法執政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執政的基本方式,包含建設中國的法律體系、建設和完善司法制度和培育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內容;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很大程度上要通過依法執政來體現。依法執政的提出,標志著執政黨從治國方略的高度,從制度和法制的層面上解決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問題,意味著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是巨大的進步。
其次,執政能力建設的重點是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要從整體上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干部是構成黨整體的基本要素,是黨執掌政權的直接承擔者。黨的執政能力首先是通過他們的能力來體現的。離開了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干部的能力,黨的執政能力就無從談起。但黨的整體的執政能力,又不是個體的黨組織和領導干部執政能力的簡單相加。整個黨
的執政能力,不但包含一個個黨組織和領導干部的執政能力,而且更大程度上是由黨執政的體制和機制的科學性構成。因此,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不僅要體現到黨的各級組織和領導干部的素質提高上,也要體現到黨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的改革上。用黨中央要求做到“把握方向,謀劃全局,提出戰略,制定政策,推動立法,營造良好環境”這26個字定位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這在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是多年來探索改革黨的領導體制和方式、規范黨政關系的成果。
第三,執政能力建設也包含著堅持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在論述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這一重大問題的時候,引人注目地把“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一個重要原則提了出來。不僅如此,黨中央和國務院還部署實施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動員全黨全社會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奮斗。這不僅是因為在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發展的態勢下,我們在國家綜合國力競爭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因為,發展中遇到的許多問題,只有通過創新才能比較好地獲得解決。提高執政能力,必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研究院發布的2005年IMD全球競爭力排名,中國在全球60個經濟體排名從2004年的第24位降至第31位。美國、日本科技進步對經濟的貢獻多在70%以上,我國只有39%左右。我國自主創新的技術,在很多領域和國際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各級領導要善于保護“創新萌芽”,而不要把暫時處于落后的自主創新萌芽扼殺在搖籃里。
五、加強學習,做合格的領導者
“做合格的領導者”,這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的自勉并對各級領導干部的要求。為此,胡錦濤同志把領導集體學習、加強自身建設放在首位。胡錦濤同志強調:“要做合格的領導者和管理者必須大力加強學習,努力用人類社會創造的豐富知識來充實自己。”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承和發揚我黨善于學習的優良傳統,結合新的形勢,使領導集體的學習具有新的特點。
一是堅持集體學習經常化、制度化。2002年11月15日黨的十六屆一中全會上,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誕生,12月6日集體去兩柏坡,12月26日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目前為止,基本上是每一個多月就學習一次。
二是尊重知識,勤于向專家求教。中央政治局每次集體學習,都邀請著名專家講課,至今已邀請40多位。充分體現黨中央尊重知識、尊重專家的精神。
三是勤于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中央政治局常委自2005年以來在國內考察活動達100多次。
四是學習與科學決策相統一。黨的十六大提出:“與時俱進,就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能否始終做到這一點,決定著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黨中央政治局的每一次集體學習同時是重大決策的醞釀和準備,都是為了探討相關的理論、知識和規律性的東西。每次集體學習,主題鮮明集中,具有方向性、前瞻性和戰略性。它切切實實地使領導者學會以寬廣的眼界觀察世界,從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現狀和未來著眼,準確把握時代特征,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大大提高戰略思維能力。
五是學習與自我修養相統一。要求領導干部常以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自覺接受改革和市場經濟條件下執政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