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風華
IRRI的中國科學家彭少兵博士曾形象直觀地比喻說:“做農業科研,最高水平就是拿諾貝爾獎;做農業科研管理,最高職位就是CGIAR秘書長?!?/p>
王韌的當選標志著我國參與國際農業科學技術議程制訂進入了新時代。
王韌17歲下鄉務農,40歲辭去國際生物防治所副所長一職,回國擔任中國農科院副院長。45歲時,他成功競聘國際水稻研究所副所長,成為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水稻研究機構唯一一位來自中國的副所長。
2007年,他又成功當選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秘書長,成為該機構第一位來自中國的秘書長。
競聘在美國
2007年3月6日晚上10點,中國農科院國際合作局辦公室燈火通明,局長龔錫鋒和很多同事正十分關注地看著網絡直播,此時,萬里之遙的美國華盛頓的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總部,王韌登上了演講臺。
臺下,坐著世界銀行副行長、CGIAR的高層管理人員,評委、顧問……
作為第一位站在這個賽場上的中國選手,今天王韌要參加的是一場特殊的角逐——競聘CGIAR秘書長。
2006年底,CGIAR面向全球招聘秘書長,并委托一家國際知名獵頭公司物色人選。經過嚴格篩選,王韌入選15人的候選名單。此后,又經過一輪更激烈的選拔,王韌成為6位候選人之一,2007年2月他被通知到華盛頓參加面試。
CGIAR即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就是這個國人知之甚少的組織對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從1971年成立至今,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已成為由65個國家和國際機構共同資助的國際組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專門從事公益性農業科技研究與示范推廣的國際機構。CGIAR麾下的15個國際農業研究中心已經形成了覆蓋全球各個國家的農業科技研究與示范網絡,人們形象地稱它為“世界農業科學院”。
IRRI的中國科學家彭少兵博士曾形象直觀地比喻說:“做農業科研,最高水平就是拿諾貝爾獎;做農業科研管理,最高職位就是CGIAR秘書長。”10多年來,中國有50多個大學和研究機構與CGIAR進行了合作,先后有40多個合作項目的研究成果獲省、部和國家級的成果獎。自1984年以來,我國從世界農業研究磋商組織獲得的直接項目經費總額達到1194.20萬美元。有專家指出,中國對于CGIAR的重要性還沒有充分認識,對其資源也還遠遠沒有充分利用。
民以食為天,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吃飯問題一直是事關國計民生的大事。我們以只占世界可耕種面積7%的土地,養活了全球22%的人口,成為維護世界糧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在《全球氣候變化對農業影響的研究議程和公約》的制訂,轉基因農作物的應用等方面,歐美發達國家的出發點與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根本不同,目前的研究重點及評價標準基本被發達國家所左右,這對未來我國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極其不利。
王韌曾經感慨:“我們在事關國際農業發展的重大問題上,很難有機會和條件表達中國的主張和影響,中國人應該在世界舞臺上發揮更大的作用?!薄拔覀円裱兄粕裰哿栵w船,開展南北極科學考察那樣搶占制高點,參與國際農業科學研究重點、戰略和評價規則的制定,爭取在轉基因作物風險評價規則制訂、農業后備資源開發以及水稻、小麥等主要作物的科研攻關的戰略性領域,扮演導向性的主要角色。這對于未來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p>
王韌認為:“當中國的農業發展面臨經濟全球化、農業可持續發展等重大挑戰時,我們有必要前瞻性地在農業科技儲備和政策研究上,從國際化層面上加以考慮和部署。這樣才能占領制高點,才能在5-10年后的市場較量中穩操勝券?!?/p>
多年來在國際機構中擔任高層管理職務的王韌切身體會到:“要采取措施、創造條件,鼓勵我國科學家、管理人員到國際農業研究組織中競聘和擔任領導職務。這樣我們才能有更大的影響力,有更多的發言權。”可是,在國際機構中,中國人太少了,中國人的聲音也太弱了!這一次,王韌要想成功競聘CGIAR秘書長,談何容易?
有著近40年發展歷程的CGIAR,如今正面臨著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吸引更多的捐贈款,創造和諧的發展機制,減少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矛盾沖突等一系列無法回避的難題。
作為2007-2012年CGIAR秘書長的候選人,王韌很快提出了自己的管理構想:“CGIAR必須要改革,但這種改革應該是漸變,而不能是驟變,更不能使用休克療法。就像蝴蝶必須要經過蛹的掙扎,CGIAR只有經歷這樣一個過程,才能獲得一次新生……”
說到這里,王韌輕點了一下鼠標,隨即大屏幕上出現了一個航天飛機的大幅圖片。
王韌看了看臺下有些不解的觀眾,解釋說:“CGIAR就好比是一個航天飛機系統,科學委員會和總主任好比是宇航員,各成員國則是燃料箱助推器,下屬的15個研究中心是航天飛機,是完成任務的主體,而秘書處及其他指導委員會就是地面控制系統。整個系統只有主體突出、分工明確,才能高效運轉,缺了誰都不行?!?/p>
2007年4月,競爭結果揭曉,由世界銀行提議的對王韌的任命經過全球公開的咨詢程序,得到CGIAR全體成員國的支持,獲全票通過。
從此,CGIAR第一次有了一位來自中國的秘書長。王韌也由此成為世界銀行的一位高級管理人員,在副行長的直接領導下從事農業與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管理。
專家認為,王韌的當選標志著我國參與國際農業科學技術議程制訂進入了新時代。
王韌自己則表示:“這次能夠當選,國家的強力支持是一大原因?!?/p>
填補國內雜草生物防治空白
1978年,王韌從山西農業大學農學系植保專業畢業,并留校當了助教。1979年,王韌考上了中國農科院邱式邦先生的研究生。有中國“治蝗第一人”之稱的邱式邦早年留學英國劍橋,回國后一直致力于生物防治。導師帶王韌走進了一個更廣博的世界,他也漸漸看到了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巨大的差異。
1982年,碩士畢業,王韌考取了洛克菲勒基金會的獎學金,到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成為中國農科院第一批留美博士。
三年的留學生活漫長而又短暫,回國后,王韌的腦海里常常會閃過這樣一個畫面:在美國留學的時候,有一次查閱天敵防治雜草的資料,他偶然翻出一張世界地圖,上面布滿了圓圈、三角形等符號。后來王韌才知道,圓圈,代表開展過雜草生防;三角,是生防取得了成功。泰國、印度,甚至是非洲的一些國家都有標志,可唯獨中國沒有任何標志。
生物防治的空白就這樣留給了王韌揮之不去的烙印。
王韌開始到全國各地去調查,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安徽、湖北、貴州、云南、福建、四川、江蘇,浙江……他對中國的外來雜草分布、危害以及防治現狀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1986年,王韌在《生物防治通報》上發表了《我國雜草生防現狀及若干問題的討
論》,第一次從宏觀角度提出了我國開展雜草生防的一些基本思路。
他聯合20多位從事農業科研、醫療和環境保護的知名科學家聯合向社會發出了《關于聯合起來開展豚草研究和防治的呼吁書》。國家科委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為他撥款幾十萬,全力支持他的科研計劃。
在那段時間,王韌完成了多項重大課題,發表了十幾篇論文。
導師邱式邦鼓勵王韌說:“你主意多,就多搞些課題讓大家做?!?/p>
一個人帶起了一個團隊,一個團隊帶動了一個學科。
在王韌的組織帶動下,國內的雜草防治出現了嶄新的局面,零散薄弱的雜草生物防治逐漸形成了一個完整活躍的學科體系;草害被加進了生物防治的目標,防治試驗在東北和華北初試成功;國內一支從事雜草防治的隊伍迅速發展形成。
1990年,全國首次成立了雜草研究會,王韌被推選為秘書長。
1991年底,王韌被選為全國首批有突出貢獻的留學回國人員,受到國家教委、人事部的聯合表彰,在人民大會堂受到江澤民主席的接見。
從科研到管理
1992年的一天,已經是中國農科院生防所副主任的王韌,一封來自英國的國際生物防治研究所的招聘廣告,這個研究所在全球范圍內招聘一位副所長。
信是國際著名生防科學家杰夫·瓦格博士特地寄來的,國際生防所正是在他的領導之下。瓦格之所以對王韌情有獨鐘,事出有因。
1989年,北京爭取到了1992年第19屆國際昆蟲學大會的舉辦權,王韌被選為組委會副秘書長。就在中國緊鑼密鼓地做各項準備工作時,1989年春夏之交一場突如其來的政治風波給這次會議蒙上了陰影。但通過王韌多方面的出色的工作,1992年6月,第19屆國際昆蟲學大會在北京國際會展中心如期召開。開幕那天,時任國務院秘書長的羅干親自指揮大會的后勤和安保工作,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吳學謙代表中國政府致開幕詞。
也就是在這次大會上,國際著名生物防治科學家杰夫·瓦格博士對王韌的出色表現留下了深刻印象。兩個月后,瓦格博士領導的國際生物防治研究所向全世界公開招聘一位副所長,他馬上想到了王韌,于是親自給王韌寄來了一份招聘廣告。
沒想到,在全球60多位競爭者當中,王韌成了最后的勝利者。
在英國,王韌是第一個通過競爭,擔任研究所高級職務的中國人。
國際生防所給了王韌一個更廣闊的平臺,他奔波在世界各地,在國際生防界,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王韌杰出的科研管理能力。
“那段時間,我收獲最大的是從科研到管理的思維轉變。剛到英國的時候,兩周的管理培訓,受益無窮。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適應了用最短的時間做最多的事情的管理要求。”正是那段經歷使王韌逐步從單純的科研向宏觀科研管理轉變。
在王韌的推動下,國際生防所和中國的聯系也大大加強,很多中國生防科學家被吸收到英國、美國、瑞士等國家的研究機構,從事合作科研。
不惑之年作出不惑之舉
水稻是世界上30多億人賴以生存的食物,迄今已有7千余年的種植歷史,全世界每年種植面積達1.52億公頃,是全球2億多農戶安身立命的基礎,亞洲20億人口所需熱量的80%從中攝取。無怪乎IRRI科學家們說:“Rice is life”,稻米就是生命。正因如此,作為“綠色革命”發軔之地的IRRI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1999年,恰逢國際水稻研究所(1RRI)副所長全球招聘。2000年,王韌在競聘中獲勝,成為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水稻研究機構主管科研的副所長,并且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來自中國的副所長。
作為世界第一大水稻生產國,中國與IRRI的合作始于1982年,并且受益頗大:雜交水稻在中國占有52%的水稻生產面積,而90%以上的中國雜交稻組合和很多常規稻品種都含有IRRI的水稻種質。特別值得一提的是,IRRI培育的新水稻品種和提出的新株型水稻概念在袁隆平院士研究的超級雜交稻育種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袁隆平曾經做過這樣的比喻:“新株型稻是虎,雜種優勢是翼。兩者結合必定如虎添翼,碩果累累?!?/p>
IRRI成了王韌施展才華的又一個大舞臺。
IRRI該有怎樣的發展路線?廣泛開展國際間合作,擴大IRRI的影響力,盡可能吸引更多的捐贈額,進一步提升科研水平是王韌戰略布局的重點。
在科研方面,王韌把提高種植資源以及加強自然資源管理兩大領域作為重點。同時,他也繼續著力于社會經濟研究,并且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政策支持。
在王韌的積極努力下,2002年,首屆國際水稻大會在北京舉行,這是第一次將單純的水稻作物研究擴大到水稻產業與貿易,涵蓋水稻文化與歷史的盛會。國家主席江澤民等國家領導人出席大會,會議盛況空前。
王韌說:“這是世界上首次舉辦的針對最重要的農作物的綜合性大型國際會議,也是中國積極參與世界農業事務的一個顯著標志?!?/p>
作為主管科研的副所長,他領銜IRRI的戰略發展計劃;發起了中亞以及次撒哈拉沙漠地帶的非洲國家的新合作計劃;他負責的科研項目延伸到14個國家……
王韌說:在IRRI,自己覺得最有價值的就是能夠成就一些有戰略意義的事情。7年間,IRRI的科研能力以及影響力得到極大提升,與眾多發展中國家的合作進一步加強,這是王韌感到最欣慰的地方。
2007年7月,王韌赴華盛頓,開始了自己的新使命。告別IRRI,王韌說:“以后我會很懷念這個工作、生活過7年半的地方?!?/p>
現任所長美國人羅伯特·茲哥勒又高又胖,留著濃密的大胡子,經常笑瞇瞇的。得知王韌當選為CGIAR秘書長,他高興的同時又有些遺憾,以后少了一個好搭檔!對于王韌,他的評價是“Second to none(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