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磊 甄宏戈 王小英
作為奧運改建場館之一,北京工人體育場已完成主體改建工程。4月,它將迎來修建后的第一場演出——席琳迪翁的演唱會,然后開始它的奧運使命——“好運北京”奧運測試賽
還沒到工體北門,就聽到類似廣播的聲響,一臺新安裝的大電視架在工體北面看臺的頂上,不斷播放著宣傳片。
電視的屏幕有120平方米,可以180度旋轉,比賽時屏幕朝向場內,平時朝著工人體育場北路,作為一個宣傳的窗口。加上支架,大屏幕電視重達80多噸,它替換下的,是第11屆亞洲運動會的主火炬臺——自1990年起保留至今。
而本次為奧運實施的工體改建中,另一大亮點是新換的體育場燈架,6座燈架,不僅讓體育場達到場內無影的效果,還讓工體成為了中國國內第一個無影的球場。燈架高達13米,像飄帶一樣“掛”在工體上空,也大大加劇了工體承擔的重量。
怎么讓老工體“站住站穩”了,不塌不倒,是這次改建工程中重要的一環。
工體還是那座工體,這座享譽全國的體育場的模樣幾乎沒有變,只是被粉刷得更白了。但熟悉它的人會發現,體育場的外墻上多了許多粗的灰色鋼梁,一根根好似貼在墻上,體育場底層商鋪櫥窗外的鋼梁成人字型交叉,落地櫥窗好像被對角切開,不仔細看像是未拆除的腳手架。底層的商家還曾抱怨過,這種鋼梁會影響生意。
“橫的鋼梁是改變框架結構體系的連接。”工體改建的工程項目總負責人李建國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人字型的鋼梁是消能器,這個結構整體的消能措施,目前國內的北京飯店、北京展覽館都用過。”
其實這些鋼梁只是本次工體改造中,用來加固體育場的一種手段。原工體的設計幾乎是不能抗震的,像一塊豆腐一樣,一推就“晃得厲害”。經過這次改建,增加了工體一定的抗震能力。
工體改建的總設計師黃盛昕、工程項目總負責人李建國都很有信心開玩笑地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比賽時,我們都坐在體育場最薄弱的地方,亞運會時就是這樣(亞運會前工體經過改建),這次還是這樣。如果出問題,先死的是我們。請所有人放心。”
自身運營經驗對改建幫助很大
工人體育場的原始設計是由北京市建筑設計院完成的,之后的多次改建也都由該院承接。“院里很多人參加過以前的改造,是一個集成優勢。另外這個建筑工程責任也分得清楚,所以這種改造工程不需要進行招標。”工體改建的總設計師黃盛昕告訴《中國新聞周刊》。2005年秋天,黃盛昕接到改建工體的任務,“真正給我們設計師的設計周期還是很短的,圖紙設計要根據現狀、根據奧運大綱的要求。”他說。
比工人體育場更早完成改建的工人體育館,也是由黃盛昕設計完成的。那時候新建場館都剛開始動工,因為工人體育館開工早,被北京奧組委定為示范項目。
工人體育場也和工人體育館一樣,要在現有的基礎上改建,以符合奧運會的要求。老體育場的改建,要遵守兩個條件:要符合奧運會的功能要求和現行國家規范,還要尊重原來老場的條件。
在奧運會場館的設計中,有很多特殊要求是其他運動會所沒有的。比如,要求每個場館都有一個“后院區”,專門供運動員、官員等進出、逗留。為了考慮安全和通暢,這個區域不能與觀眾人流交叉。在很多新的體育場設計中,觀眾通過坡道或樓梯直接到達高層,底層留給比賽組織工作,這樣觀眾人流就和“后院區”空間自然地分開了。
可作為50多年前設計的體育場,要使工體達到這樣的空間交叉,工人有較大困難,得犧牲掉體育場的大量房間,體育場的整體外觀也要改變,同時造價高昂。經過協商,黃盛昕根據工體歷年來的運行經驗,決定在人流上采取人為的隔離的辦法,比如說,打時間差,讓運動員提早入場,觀眾入場的時間晚一點,這樣做既有效地分流,也節省了很大一部分造價。
國內的體育場館大都屬于地方體育局,而工體的產權屬于北京市總工會。由于歸屬問題,工體無法享受體育彩票等資金支持,沒有地方財政支持,反而要上繳錢。為了保證運營,工體多年來通過出租場地辦球賽、演唱會、出租出售周邊地塊,實現盈利。雖然每次因為舉辦大型運動會的需要,都要在改建上花不少錢,但工體仍是中國體育場館經營的范例。
“工體的職工和管理人員通過這么些年對體育設施的管理經驗,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對改建的幫助很大。”工體改建的工程項目負責人李建國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工體還能撐多久?
每座建筑物都有年限,而作為國慶10周年的獻禮工程之一,1959年落成的工人體育場并沒有一個確切的使用年限,那個年代的口號是“百年大計,質量第一”。所有建筑蓋得都很認真,參與過多次工體改建的李建國說:“有些做法現在都做不到。質量把關在那個年代絕不遜色。”
工人體育場多年來一直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運動場,雖然后來一些新建體育場的規模超越它,但因為建成的早,和在首都等特殊原因,工體一直是在中國舉行的重大賽事的首選地。它的前后5次改建也是源于此。
亞運會、世界杯預選賽、國安隊基地、亞洲杯……工體慢慢地成了中國最有影響力的體育場。但因建成多年,工體有沒有必要改建、改建一次能用多久,一直是很多人爭論的焦點。
2005年,相關部分組織了兩次專家論證,研究第五次改建工體——利用原有場館是北京奧組委申辦奧運會時的承諾。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通過一位參加過當年聽證會的建筑師了解到,論證會上來了好幾代建筑師,給出的結論是:保留正常使用,不要求改建后能抗震。政府也只要求改建后的工體能安全使用5年。
而1986年,工體為舉辦亞運會改建后,工程設計方承諾,工體能繼續使用10~15年,本次改建的工程設計方的承諾年限也與1986年相當。
雖然改建工程的造價,只相當于新建同規模工體費用的30%,但在這次的改建工程中,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已經阻礙了工體更完善、更現代化。比如,工體的看臺座椅間距較窄,只有700厘米,現行的標準為850~900厘米。如果要實施現有標準,工體的座位數將減少10000個左右,造價也會隨之上升。
奧運結束后,北京國安將不再將工體作為主場。在一份未曾公開的規劃中,工人體育場的原址被定位為著重發展體育文化產業,而到時這座年老的體育場是否還存在,我們無從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