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 誼
差不多先生是誰?他是著名文學家胡適在《差不多先生傳》中虛構的一個人物。胡適寫道:
“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提起此人可謂無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你一定見過他,也一定聽別人說起過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掛在大家的口頭上。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兩只耳朵,但聽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憶卻不很精明,思想也不很縝密。他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也許在生活中,“差不多先生”對樣樣事情都看得破,想得開,不計較,算是一個“老好人”。可在職場上,如果每個人都是“差不多”、“湊合事”,那團隊的安全與利益就岌岌可危了。
美國總統麥金萊在一所學校演講時,對學生說:“比其他事件更重要的,是你們需要把一件事情做得盡可能完美。”
每個人都擁有難以估量的潛能,萬事“差不多就行”,等于辜負了自己的潛能。換句話說,只有以“完美主義”的態度投入工作,才能把自己潛在的聰明才智最大限度發揮出來。
阿湯是個剛剛進入公司的年輕人,自認為業務能力很強,所以對待工作十分隨意。有一天,上司交給他一項任務一為一家知名公司做一個廣告宣傳方案。
阿湯覺得自己才華橫溢,用了一天時間就把方案做完了,交給老板。
第二天,老板把阿湯叫到自己辦公室,問道:“這是你能做出的最好方案嗎?”阿湯一怔,沒敢回答。老板把方案還給他,阿湯什么也沒說,拿起方案走了。
然后,阿湯調整了一下情緒,又花了兩天時間,把自己的方案修改了一遍。重新交給老板。老板卻還是那句話:“這是你能做出的最好方案嗎?”阿湯心中忐忑不安,沒有信心給老板肯定的答復。于是,老板仍然請他拿回去重新斟酌。認真修改。
這一次,他費盡心思,冥思苦想了一個星期,把新的方案交了上去。老板看著他的眼睛,依然是那一句話:“這是你能做出的最好方案嗎?”阿湯自信地說:“是的,我認為這是最好的方案。”老板說:“好!這個方案批準通過!”
有了這一次經歷之后,阿湯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盡職盡責,才能盡善盡美。
在工作中無法盡職盡責的人,人格也具有相同特質——他們不會培養自己的品格,也不會擁有堅強的意志,當然就無法達到自己想要追求的目標。假如一方面想敷衍了事,另一方面又想炫耀自己。這是注定會失敗的。
職場上就是如此,有些人本來具有出色的能力,卻因為不具備盡職盡責的工作精神,在工作中經常出現疏漏,結果讓自己逐漸平庸下去。而另外一些人,剛開始在工作中表現得并不出色,但他們盡職盡責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想盡一切辦法把自己的工作做到自認為完美,反而在事業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只有對自己要求嚴格,與“差不多先生”絕交。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責任”,才能把工作做到最好。也只有這樣,才可以避免自己也成為職場中的“差不多先生”。
職場上的大與小馬永恒
2006年7月,澳大利亞金融評論《AFRBoss》雜志在網上設計了一份“大型企業是否將是你的選擇”的調查問卷。出乎意料的是,在接受問卷調查的257名白領中,選擇“是”與“否”答案的比率幾乎相同。其中54%選擇“是”,余下的46%選擇“否”。
以下的比較,也許能為人們揭示其中的原因。
大企業提供——固定的工作時間:穩定的工作;細致的分工;定時發薪;擁有知名和固定的品牌與企業形象;健全的福利制度;國外工作機會;旅游機會。
小企業提供一更高的個人價值;更多承擔責任的機會;發揮創造性的機會;齊心協力的團隊式工作;官僚氛圍淡;分紅機會大;成為老板的機會。
毫無疑問,大型企業有著多數中小企業無法比擬的優勢。但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也絕不會為一兩名人才的流失而感到苦惱,因而從員工的角度來說,個人的存在價值無法得到充分體現。而小企業雖沒有大型企業的品牌效應,但家一般的感覺會激發員工們的自主創新能力,為企業的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在問卷調查時還發現一個現象:35歲以下求職者中的三分之二更愿意把大型企業作為他們事業的起點,而年齡越大的求職者,越傾向于小型企業。
著名網上招聘公司LinkMe的首席執行官認為此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初次求職者更愿意擁有在大型企業工作的經驗,而這樣的工作經驗在他們今后的求職道路上往往是十分寶貴的。對于毫無經驗的畢業生來說,大型企業正規的培訓機制以及良好的工作氛圍會讓他們受益匪淺。在積累了一定經驗后,他們就不會再去考慮公司規模的大小,而更看重個人發展及工作環境與公司內部的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