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笳
和其他引發心理疾病的情緒相比,焦慮一直不是特別為人們所關注。但據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數據,目前中國有心理問題的人數在2億~3億,焦慮在所有心理問題中占第二位。排在抑郁和失眠之間。專家研究發現,焦慮和抑郁在20歲~35歲的女性中普遍存在。
怎樣才能知道自己是否處于焦慮邊緣?在常人認為無需擔心、恐懼時,也就是說。在沒有任何原因也說不清為什么著急、心煩時,你卻終日心煩意亂,坐立不安。干什么也沒有心思,甚至出現頭暈、雙手發抖、口干、出汗、心慌、胸悶、食欲不佳、閉經、失眠多夢等現象,那么,排除更年期的因素后,只能說明——你很焦慮。
焦慮的根源——作為女人
越來越舍不得揮霍青春,盡管化妝品越用越高檔,但是心底里有個聲音在不停告訴你:越來越明顯的是皺紋,越來越不濟的是精力。
作為下屬
老板對你的要求愈發嚴格。因為你的閱歷與經驗,使你無法再用小女生的稚嫩去推卸工作責任。
作為主管
職場新人一邊向你請教一邊將你視為“攔路虎”。那種氣勢洶洶兵臨城下的感覺足以讓你如坐針氈,往日辛苦打拼換取的身價地位隨時隨地岌岌可危。
作為妻子
事業與家庭的夾縫如此狹窄,你在有限的時間里似乎永遠顧此失彼。客戶、老板的催促與丈夫、孩子的期待就像一首永無休止又不合拍的二重唱。
下屬、主管、妻子……當女人在無數個身份之間跳舞時,這種屬于“身份”的焦慮就在不知不覺間侵襲了我們。
身份的焦慮是一種擔憂。擔憂我們無法與社會設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從而被剝奪尊嚴和尊重——即便我們從未想過自己會成為吳儀或楊瀾,但同事的晉升、昔日同窗風光無限的婚禮,都足以摧毀我們生活的松緊度,導致我們露出關切的眼神、尷尬的微笑或過久的沉默,而這些正是我們內心焦慮的真實寫照。
更令人遺憾的是,身份的贏取是困難的,若想保有終生更是難上加難。在這個充滿變數、壓力和取舍的過程中,困惑的你將如何抉擇?放棄工作——你愿意成為家庭的附庸嗎?事業優先——你在競爭中有多少優勢可言?人們抱怨著,去尋求心理輔導,問得最多的問題是:什么樣的工作才能一直做到40歲、50歲、60歲?
撫平你的焦慮——
偵探小說家阿加莎·克里斯蒂曾說過,“嫁人就嫁考古學家,因為在他們眼中,越老越如珍寶。”那么,對于30歲職場女人的頭號心理問題。最好的治療方法就是做個“古董”,無論在職場中還是在家庭里。比如,我們可以讓自己選擇~份隨年齡增長而升值的工作。對此,心理輔導顧問給出的第一個建議是:學會鑒別“古董”職業。
職業這東西,隨著年齡的增長,分為保值和貶值兩種。有些職業天生就是越來越值錢,比如與咨詢有關的工作—·保健師、營養師、心理輔導師等,再比如醫生和會計,他們的名聲和信譽需要長期積累。如果你一開始就幸運地在一個能保值甚至升值的行業中,當然最好不過,剩下的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了。但是,并非人人都有這么好的運氣,這時候,考慮“轉行”或許是未雨綢繆的選擇。
注意,這和“跳槽”是兩回事,有的人把跳槽當做一種加速實現自身價值的捷徑,可是如果你跳到了“貶值”行業里,即使是“排頭兵”,不論今天的職位多么讓別人羨慕,這一切有可能在明天就成為歷史。而如果你能轉入一個“保值”甚至“升值”的行業里,即使是以低姿態獲得小角色,在積累一定經驗與閱歷之后,機會也會召喚你。能魚與熊掌兼得的機會少而又少,所以。在面臨方向與職位這兩種選擇時,好好問自己:哪個機會才是真正的、能持續發展的?
在明確這個問題后,第二個建議是:建設薪水之外的“小金庫”。
面對變幻莫測的職業“折舊”風潮,當然是保障越多越有安全感。所以從現在起,我們不僅需要一個能相對穩定發展的工作,也需要一個比較殷實的錢包。工作本來就繁忙,大多數人沒時間也沒精力去開創第二職業。投資講究的是回報率,力求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產出才是正道。那么,除了薪水,現代女性能往自己的“小金庫”里放些什么呢?
如果你足夠多才多藝,那么尋覓一個兼職職業好了。當初為了平衡家庭與事業,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犧牲自己的興趣,那現在就把它找回來吧。會經營、有渠道的女性,可以開個“網店”,既過了老板癮又能滿足女人天生的購物換物癮。就算是把自己不再中意的東西拿到網上競拍,也是一種生意。有點文采的可以做自由撰稿人,稿費倒在其次,當雜志、報紙上赫然印著自己的名字時,無論是炫耀還是自我陶醉,都不會缺少素材……
有了首要任務和備用方案,第三個建議是:做經濟獨立的“古董”級老婆。
無論何時何地,這是一條真理——經濟獨立才能形象高大。以伙伴的姿態平等出現在婚姻之中。要知道,即使在夫妻之間,實力也是尊重的前提。這樣看來,蓬頭垢面的“工作狂”簡直是對妻子這一角色的侮辱,無所事事的小女人不過是丈夫的寵物。如果既有能實現自我價值的事業,又有可以花枝招展去享受的閑暇,那么焦慮從何而來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