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 惠
“鈍感力”一詞源自日本現代情愛文學大師渡邊淳一的散文集《鈍感力》。隨著這本書的暢銷,“鈍感力”也成了一個流行的詞匯。
透過渡邊的文字,我們看到,鈍感力并不專屬于女性,但卻是女性與生俱來的能力:“女人背負著生育這一攸關人類存續的重大責任,生小孩是搏命的難關,要超越這個難關人類才能永續生存。于是造物主將擔負生育重任的女性塑造得更堅強,更有忍耐力。母愛也是鈍感力的極致表現,母親無條件愛著自己的子女,原諒子女的一切,這種忍耐和接受度是孕育鈍感力的原點……”
在一片討論聲中,關于“鈍感力”,人們更廣泛的理解在于:“所謂鈍感,不是遲鈍,而是對周圍一切淡而化之,排除干擾、勇往直前的態度?!币簿褪钦f,“鈍感力”是一種遲鈍而堅強的生活態度,擁有“鈍感力”,就不會因一些瑣碎小事而產生情緒波動。
理解了“鈍感力”的含義,你會發現。智慧的鈍感女人比比皆是。
安吉麗娜·茱莉是個眼角眉梢都彌漫著叛逆色彩的女人,特立獨行和無所畏懼的行事風格讓她一直行走在媒體的風口浪尖上。這樣一個女人似乎很難和“鈍感”二字掛上鉤,然而“鈍感”素質卻不容置疑地體現在她身上——她的滿不在乎、堅強獨立、毫不急進,統統都是。當別人為她的言談吃驚得張大嘴巴,她卻只是吊昂嘴角,輕描淡寫地說:“我沒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只有那些害怕真相被揭露的人才會有這種恐懼。”現在,她是四個孩子的母親。她曾這樣描述第一次看到養子馬多克斯的情形:“當馬多克斯三個月大時,我在孤兒院第一次看到他。我抱著他不愿意放手,最后他睜開眼睛看著我,我也看著他,不知不覺中我的眼淚流下來,他卻笑了。以前我一直認為我跟孩子相處會有問題,或者說我的經歷讓我不自信。但他的笑容一瞬間化解了我所有的疑慮和擔憂。”她和馬多克斯的照片登上雜志封面。照片里她的笑容充滿母性,那個小男孩用小小的手捧著她的臉,吻她的額頭——那是怎樣一幅圖畫啊,你仿佛能看到圣母瑪麗亞的光輝。茱莉還忙碌于公益事業,十幾年如一日。只要堅持,沒有什么會是徒勞。她的堅持為自己贏得的不僅僅是聲譽,還有平和、安靜、幸福。
與茱莉那帶點冷艷的鈍感相比。蔡琴的鈍和慢,好像從她的歌聲里就能流露出來。唱快歌是精力,唱慢歌是實力,可蔡琴仿佛從風華正茂的少女時代就已經實力非凡了。二十幾年里,蔡琴一直不疾不徐、不攀附、不逐流。人家快歌勁舞,她還是哼著慢調過自己的生活。本想以柏拉圖式的愛情維系婚姻,楊德昌卻給他們10年的婚姻下了“10年感情,一片空白”的定義,蔡琴最終換來一紙離婚書。而她休養一段時間后,還是笑吟吟地出來唱歌了。有人說蔡琴太遲鈍,老公都跑了,怎么還能如此自如灑脫。可蔡琴就是用她的鈍感告訴你,有那么一種人,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氣餒,不會倒下,她們就是擁有一種不讓自己受傷的力量……
在一個團體中工作和生活,要與不同的人溝通合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態度,有的人對與自己不同的處事方式會很介意,有的人則不太介意。顯然。想要在團體中游刃有余,往往要忽略各種不愉快的感覺,無視它們的存在。從這個角度來說,擁有“鈍感力”才能更開朗地生活。即將跨入50歲門檻的莎朗·斯通在經歷了三段失敗的婚姻后,仍然堅持公開自己找男友的條件,并說:“找男友,多大年紀都不算晚,70歲時也可以?!?3歲的張曼玉當被問起衰老這個問題時,笑道:“四十幾歲聽起來很老嗎?我怎么不覺得啊?”與她們年齡相仿的陳沖坦言:“2g歲時,我覺得30歲的來臨是天大的事,可現在年齡的增長對我已經沒有觸動,因為我有許多事情要做,它們和年齡沒有關系……”你看,這些出色的女人,她們都智慧地運用了“鈍感哲學”。
擁有“鈍感力”的女人對生活有著明確目標,她們忽略年齡,看淡挫折,生活不會因為青春逝去而變得晦暗,也不會因為人際是非而變得復雜。她們堅信,快樂一直都在身邊。
恐怕已經無人可以否認,胸襟開闊的“鈍感”是我們贏得快樂生活的手段與智慧。從現在起,就讓我們一起來練就“鈍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