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人們感嘆“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我答曰,“問世間情為何物,回家過年讓人悟。”
“回家過年,回家過年!”這個愿望如同一盞明燈,照耀著整個年關。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回家的渴望也越來越強烈——春節來了,要回家過年了!
“過年”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習俗,無論你身居何處,境況怎樣,只要臨近年關,就會想到故鄉,想到父母,想到親人……記得小時候常盼著過年,那時生活水平沒有現在好,好東西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吃到,新衣服只有在過年時才能穿上,而且每到過年時候,常年在外見不到面的親人都會趕回家來,過年,過得是一年中最熱鬧的幾天。記得有一年,在外地生活的舅舅回來,我好奇地問:“城里多好呀,干嗎非要回來?”舅舅告訴我:“不管身在何方,家總是最好的地方,長大后,你過年也一定別忘了回家。”
長大一些,開始到外地念書,對家的概念漸漸淡忘,人到哪里,哪里即是家。在讀研究生的第一年,我如癡如醉地做著文學夢,為了趕時間寫一個現在看來根本不配稱作小說的涂鴉文字,我竟寫信給家中父母說,寒假不回家過春節了。于是,偌大一個校園里,整棟宿舍樓就我一個人貓在那兒青燈獨坐。聽著外邊噼噼啪啪的鞭炮聲,我的心再也靜不下來,最終輾轉迂回,好不容易回到家中。媽媽一見到我,眼淚就簌簌地往下落,好像我受了天大委屈似的。
而我,在邁進家門的瞬間就被一種溫暖的感覺擊中,那種感覺是潛在心底、油然而生的,那么強烈,強烈到你根本無法拒絕。
如今,我也在城市里奔波生存,兒時的夢想與愿望都漸漸被越來越多的鈔票所取代。然而,每到年關,我耳邊都會響起當年舅舅那句話——過年,別忘了回家。
那年春節晚會火了一首《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我每次仔細聽這首歌都會眼眶濕潤。隨著生活節奏加快,生活壓力增大,連常回家看看都成了一種奢望。可是,不管官兒多大,事兒多忙,過年了,總該回家看看吧。對年輕人來說,家也許只是個小憩的驛站,回去歇歇,然后還要繼續趕路;而對大多數守著“空巢”生活的父母來說,過年就是能與子女團聚,能全家人其樂融融一起包餃子、貼對聯、看聯歡晚會……看看父親母親的微笑。所有溫暖和幸福都在里面了。
王朔曾說,很羨慕那些在北京打工的人,因為他們總有個故鄉在心中,那是不曾離家在外的人所無法擁有的。我卻想說,很羨慕那些在這個城市有家的人,因為他們總有個家在身邊,那是我每年春節回家才能享受的感覺。
全國打工者的偶像王寶強在歌里這樣唱道:“懷揣著理想在外闖蕩,酸甜苦辣不愿對人講,經歷了風雨才知生命的榮光,美好的志向是男兒的翅膀。都說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精彩中也有許多無奈,轉眼一年又一年,我不知道是否混出了模樣……忙碌了一年真想回家看看,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我知道你想衣錦把家還……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家里總有年夜飯……”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這是父母最無私的呼喚;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這是游子心底最純真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