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漢作為特大城市,其重要資源優勢之一是人才,但是目前人才供求關系存在結構性矛盾。因此,要建立人才培養的政校企聯動機制,才能促使人才供求平衡,從而促進武漢經濟社會穩步發展。
關鍵詞:人才供求;聯動機制
2007年12月7日, “1+8武漢城市圈” 獲批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武漢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歷史發展機遇。 武漢作為華中地區的特大城市,其資源稟賦,除交通、資本、科技等具有一定優勢外,我認為,武漢市最重要的資源優勢在于人才,而人才優勢的主要來源又在高校。為此,筆者就武漢市人才供求做一些分析。
1 武漢市人才供求關系的現狀分析
1.1 武漢市對人才的需求分析
近幾年武漢市人才需求呈現以下幾個明顯特點:
總體需求總量增長。調查數據顯示,武漢市2007年人才需求總數比去年有所增長,各類人才需求與2006年相比有較大幅度增長,高層次人才特別是高級職稱人才需求增長35%,人才需求基本與武漢市經濟發展趨勢和“十一五”規劃的要求相適應。
對高校畢業生需求量較大,高職生成為“搶手人才”。 市場需求以應屆高校畢業生為主,應屆大學畢業生大約占90%。2008年,各單位對高校畢業生仍然保持一定需求,各類畢業生總需求人數比2007年有所增長,專科畢業生的需求特別是高職生有較大幅度增長。隨著企業對應用技術型人才的重視,實用型人才將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青睞,很多操作性的崗位,高職生比本科生更為“搶手”。
對專業人才需求相對集中,十大行業需求旺盛。《武漢地區大學畢業生2006年就業質量指數與2007年就業缺口指數調查報告》公布了武漢地區10大緊缺專業,依次為:計算機技術、電子信息、電子商務、機電一體化、市場營銷、機械制造、通信工程、英語語言、會計學、醫藥學。結合上述人才需求狀況,表明武漢市重點支柱行業發展保持良好態勢。
此外非公有制企業人才需求量大,在吸納畢業生就業方面正發揮著巨大作用,已成為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去向。
1.2 武漢市高校人才的供給分析
武漢市科教人才綜合競爭力僅次于北京、上海而位居全國第三,主要原因在于武漢地區高校云集,可培養大量的的本專科生和研究生,形成了很強的人才供給能力。
武漢高校人才數量大、層次齊全
目前,武漢地區擁有層次齊全的高等教育體系,武漢市的普通高校52所,其中一本院校9所,包括 7所教育部直屬院校和2所湖北省直屬院校,12所二本院校,31所三本獨立學院,30所高等職業學院,70余所成人高校。2007年武漢在校大學生達到104.11萬;其中研究生7.55萬、普通本專科在校大學生77.84萬、成人高校大學生18.72萬人,武漢在校大學生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武漢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持續下降和在武漢就業比例回落
武漢的大學生就業率一度下滑,2003年到2006年,就業率分別為83.1%、81.6%、77.6%。:72.64%。《2007年度武漢大學畢業生就業率指數報告》顯示,2007年武漢地區高校本科畢業生就業率為74.12%,就業率比上年僅高出約1.5%,上升幅度不大。武漢高校本科畢業生在漢就業率在2000年只有25.54%,2004年至2006年,在漢就業率分別為45.03%、50%、61.11%,而2007年為55.32%,有所回落。在武漢就業的情況表明,武漢高校的人才供給存在一定過剩。
武漢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人很少
我國雖然畢業生創業人數逐年增加,但目前占畢業生總數的比例尚不足1%,武漢市比例更低。《2007年度武漢大學畢業生就業率指數報告》還顯示,2007年武漢地區9.3萬多名大學畢業生中,明確表示要自主創業的人數僅為638人,占總數的0.68%。而國外的大學生創業約占畢業生總數的20%到30%。這說明,武漢市人才供給質量尤其在創業能力方面還有待提高。
2 武漢市人才供求的主要矛盾分析
武漢作為華中地區特大城市,建設成引領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的城市定位和“1+8武漢城市圈”以及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0年到2006年,大學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加,連續7年武漢高校本科畢業生人數年增長率均在17%以上。而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沒有明顯增加,2006年武漢市就業缺口21%。大學生就業壓力加大,就業競爭日益激烈。武漢市人才需求與高校人才供給之間存在不平衡的矛盾,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2.1 高學歷人才的數量、結構不適應武漢產業升級的需要
從武漢新興產業發展和城市綜合服務水平提升的實際需求看,高級人才的供給在以下行業領域存在數量和結構上的差距。
信息技術人才持續短缺,制約武漢信息化水平及IT行業競爭力的提高
武漢市現有軟件企業主要集中在光谷軟件園、湯遜湖大學軟件園、關東科技工業園。 到2008年底,新“武漢光谷軟件園”即將建成,武漢將打造名副其實的“華中軟件之都”。武漢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業至2010年將吸納80000大學生就業,擁有超過100000的從業人員。但是武漢人才市場上的IT人才儲備嚴重不足, 計算機技術、電子信息、電子商務等方面的高級人才供給持續短缺,不能滿足武漢重點發展IT產業的目標要求。
物流業人才缺口很大,與現代物流業的快速發展趨勢極不對稱
2006年武漢市人事局公布的一份調查表明,全國2010年物流業人才需求量將達200萬,缺口超過一百萬,而武漢市物流業人才缺口高達12萬人。據了解,武漢現有物流企業重點是引進物流策劃人員、物流信息系統開發人員以及其它復合型物流管理人才。按相關標準和要求,武漢目前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批發和零售等物流企業近38萬從業者中,至少應擁有物流人才近15萬人,缺口12萬人。這與現代物流業的快速發展趨勢極不對稱。
裝備制造業技術人才供不應求,武漢發展現代制造業受到制約
在湖北省“工業興省”戰略框架下,武漢市政府將大力發展現代制造業,提升武漢和武漢城市圈優勢制造業的能力,使武漢成為我國內陸地區最重要的重工業制造基地。一大批制造企業東風、海爾、美的等大型制造型企業紛紛落戶武漢,這些企業來漢大大拉動了對技術人才的需求。機械、電子、電器等專業人才備受青睞,裝模工、噴涂工、鉗工等熟練工大受歡迎。但武漢存在著設備制造業技術人才長期結構性供不應求的問題。如機械設備類人才需求量高達8532人,而供給卻遠小于這一數字。
此外,武漢高級傳媒人才也很緊缺,顯然這不利于武漢發展文化產業。文化產業是現代服務業中的重要行業,若發展不足,必將限制其吸納就業的能力。
2.2 創新人才不足,不能滿足武漢提升城市創新能力的需要
與國內一些大城市相比,武漢欠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企業競爭優勢不明顯。
企業知識技術創新人才匱乏,不利于提高武漢的科技競爭力
2007年武漢市科學技術獎評選中企業獲獎比例首次過半,其中民營企業獲獎占總獎項20%。但是在武漢科技創新體系中,大批高層次科技研發人員都集聚在高校、獨立科研院所,而不是企業,科研成果難以產業化。而發達國家,60-80%的研究開發人員都集中在各類企業。在武漢各類大中型工業企業中,高中級技術職稱及學歷人員的比例普遍較低,科技創新乏力,這種情況勢必影響武漢市的科技競爭力。
技術性人才的行業分布不合理,不滿足武漢增強企業創新能力的要求
武漢市高新科技事業單位少,且企業的高級人才占有率呈逐年下降趨勢;制造業人才相對不足,武漢市財政收入的60%以上來自制造業創造,但從事制造業各類人才只有21萬人。制造業中科技人才僅占全市技術人才的14.26%。不滿足武漢增強企業創新能力的要求,人力資源結構不適應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這既制約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又阻礙了傳統及基礎產業的改造、優化和升級。
3 武漢市促進人才供求平衡的思考
為促進武漢市人才供求動態平衡,我認為要建立一種政校企三方聯動機制。
3.1 政校企三方聯動機制及其意義
所謂政校企三方聯動機制是指以人才市場為中介,政府指導、規劃并合理配置財政等資源,高校以市場為導向合理設置學科專業,并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企業發揮人才配置的基礎作用,向政府和高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并建立人才繼續培養體系,三方聯合,各司其職,共同培養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所需人才大軍的運作模式。這種由學界、政界、商界共同構建的聯動平臺,使三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協同行動,從而可以顯著提升武漢市人力資本水平,對武漢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政府可以利用該平臺為高校和企業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務,根據社會市場的發展總趨勢及產業結構調整需求等作出完整的人力資源規劃,宏觀調控,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有效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其次,高校可以利用該平臺提供來自各方的信息,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正確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采用科學的、差別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而辦好人民滿意的大學;此外,企業可以根據需求,引進和儲備高素質的人才,提高人才資源利用效能,促進人才資源開發和利用,最終實現“三贏”目的。
3.2 政校企三方各自的任務
政府要加強服務。政府有管理職能,但應將管理寓于服務之中。具體而言,高等教育作為準公共產品,政府要加強宏觀分類指導和計劃管理,用“看得見的手”合理配置資源,根據發展戰略制定本市的人才供求規劃,為高校、企業及科研機構提供全面、及時和準確的信息服務。在財政資源配置上,要注意投資的社會效益,依法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高校領域,以促進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共同發展。政府要制定相應的政策和制度,在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之間牽線搭橋,促進校企深度合作,使教育、科技在產業創新和發展中融合與發展,從而促進本市教育、科技、經濟與社會的繁榮與進步。
企業要積極參與人才的聯動培養。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互動,如提供學生教學實習場所、體驗職業經歷,向高校反饋人才培養現狀,同時定期的向市政府、社會中介機構反饋市場職業需求和未來職業需求導向等等,而高校就可以通過市場企業的反饋及時調整人才培養規格,以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
企業在學生職業觀形成和職業能力培養方面也應承擔起責任,企業想獲得所需要的人才,不應是在學生畢業之后,應該提前介入到人才培養過程中去,如到高校定期開展巡講會,舉辦校企合作班定向培養所需人才,對畢業生進行職業道德、技能、禮儀等方面的培訓等,這對于學生職業觀的形成,職業適應能力的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有很大的作用。
高校要重構人才培養模式。首先,要科學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實行科學的差異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各高校根據其層次定位,確定到底是以培養學術科研人才為主還是以培養專業應用型人才為主的方向,合理分配各種資源。對于市場需求已處于相對飽和甚至有所下降的專業招生人數上進行限制,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增加培養適應武漢產業升級的需要的人才數量,加大培養滿足武漢提升城市創新能力的需求的創新人才。其次,要健全大學生職業生涯開發與管理,對整個教育與培訓體制,包括傳統的學校教育和企業內教育在內的教育、培訓目標進行重新調整,關注勞動就業,引入部分職業教育的要素。重視學生在學期間職業觀的形成,為學生將來的職業生涯發展提供幫助,幫助他們盡快適應職業生活,同時為學生能夠在走出學校之后實現順利就業提供援助等。
參考資料
[1]中共武漢市委黨校課題組.《武漢市人才強市對策研究》.《決策與信息》2005年06期
[2] 武漢人事局網http://www.whrsj.gov.cn
[3]杜曉利 付煒 李芙蓉.《上海高校人才培養的供需矛盾問題與對策研究》《教育發展研究》.2004年第9期
作者簡介:劉小勇(1986--),湖北武漢人,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商學院國際貿易系,此文由我校商學院院長碩士生導師朱克勤教授特別指導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