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大力倡導節能減排,具體指在城鎮基本建設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實用和高效使用空間及自然和諧的人居環境。在這種形勢下,無論當前還是今后,城市建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必然選擇。
關鍵詞:生態建筑 居住環境
營造生態型建筑和居住環境,是城鎮基本建設可持續發展戰略重要舉措。生態建筑只是一個寬泛概念。狹義上說,它專指符合生態學原理、與環境良好的建筑;廣義上說,它不僅是生態學思維與城市建筑學相結合的產物,還應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廣闊視野。其主要內涵包括三個方面:減少對自然資源包括能源的消耗,能較大限度減少對自然環境的依賴和負面影響;構造適合人類健康、舒適生活的生存和居住環境;最后才是與周圍自然環境和諧統一。其目的不外是運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有節制的利用和改造自然,尋求人的居住環境、建筑節能、自然和社會協調發展。
建筑物在建設和運行過程中是需要消耗大量自然資源和能源,并對環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由于普遍使用實心粘土磚建筑,每年因燒磚毀田就高達十萬余畝。同時,建筑占據土地資源和自然空間,影響自然水文狀態和空氣質量,并產生大量廢棄物,對環境產生重大負面影響。因此,建筑業在推進可持續發展進程中承擔的責任是:在改善和提高人居環境質量的同時,在建筑規劃、施工、運行維護、拆除或再使用的建筑物全壽命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對環境的影響,以促進資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減少污染,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而發展生態型建筑,對提高社會經濟發展效益和環境改善將起到重要作用。
基于以上因素,生態建筑的設計原則應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加強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才能更好的保護人類有限的自然資源。即通過優良的設計,以及較大限度的優化工藝和采用適宜的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改變舊有的消費方式,合理利用和優化配置資源,千方百計地減少資源的占有和消耗,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和能源的最大利用率,積極促進有限資源的綜合利用。第二,以人為本,創建健康、無害、舒適的人居環境。我們提倡高效節約,但不能以降低生活質量,犧牲人們的健康和舒適性為代價。無論是生態還是智能型建筑,都應當優先考慮使用者的需求,努力創造優美和諧的空間環境,提高建筑室內舒適度,改善室內環境質量,保障安全供水,降低環境污染,滿足人們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同時,為人們提高工作效率創造條件。第三,充分利用自然條件,保護自然環境。可利用建筑物周邊的自然條件,保留和利用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維護綠色空間,保持歷史文化與景觀的連續性,在建筑的選址、朝向、布局、形態等方面,充分考慮當地氣候特征和生態環境,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利用本地材料與資源,建筑風格與規模與周圍環境保持協調。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如減少有害氣體、廢棄物的排放,減少對生物圈的破壞等等。第四,通過各種技術手段注重效率。通過技術進步和轉變經營管理方式,提高建筑行業的勞動生產率和科技貢獻率,提高建筑工業化、現代化水平,通過科學合理的建筑規劃設計、適宜的建筑技術和綠色建材的集成,延長建筑整體系統的使用壽命,增強其性能及靈活性。
發展生態建筑首要措施是節約能源。我國能源緊缺,能源利用率較低。因此,必須重視建筑節能,促進傳統能源的可持續利用。在為大規模建設做建筑規劃時,應考慮建筑用地的自然條件,充分利用自然通風和天然采光,減少空調和人工照明的使用,如能引入人工河流,將對周圍生態環境產生積極的影響。在自然界中,水系生態系統是最富有生命力和調節能力的,所以增加河網密度,一方面有利于調節周邊小氣候,減少空調使用量,同時有利于地區生態環境的復雜化和多樣化,實際上也就意味著增強了周圍生態環境的容納能力。可利用太陽能采光、集熱、發電。另外可采用智能化設備監控技術,如對居民小區各種設備用房的給水泵、排水泵、通風機、電梯和配電設備設置樓宇自控系統,通過電腦控制程序對設備進行監視和優化控制,實現用電負荷的最優化管理,有效節省電能,減少不必要的浪費。給水泵根據流量和壓力進行變頻調速控制,通風機根據環境空氣參數進行控制,能夠有效地起到節能作用。對配電設備和電梯運行狀態進行監視,能夠保障系統運行的可靠性,降低運行維護成本。
總之,人類今天改造自然的能力已是無所不能,卻難以改造包括人類自身在內的萬物生靈對環境的生物適應能力,對環境污染忍耐極限。在我國飛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熱潮中,由于規劃思想和觀念長期滯后,造成了許多令人痛心,無可挽回的“建設性破壞”。隨著世界性的生態觀念和共識的逐步形成,我國政府將“可持續發展”確定為基本國策。人們對建筑的生態屬性和人文內涵認識逐漸有了較大觀念轉變,將建筑設計中的生態環境品質提到了空前重要高度,在生態建筑研究方面有所建樹,并在實施中取得顯著成效。生態建筑設計反映了生態優先原則和跨世紀可持續發展時代精神。
參考文獻:(1).王如松,城市生態轉型與生態城市建設,2003-07-10
(2).黃光宇,陳勇.生態城市理論與規劃設計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5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