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全球目光聚焦在日本八國峰會并鬧得沸沸揚揚之際,在日本以東太平洋浩瀚的洋面上,一場冷戰結束以來規模最大的多國海上聯合軍事演習也進行得如火如荼,這就是號稱2008年世界海軍“峰會”的“環太平洋2008”多國海軍演習。這次,“環太平洋2008”多國海軍演習時間長達5周,前所未有,參演國空前龐大,其中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墨西哥、日本、秘魯、智利、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新西蘭和菲律賓等眾多國家的海軍參演。在7月31日演習落下帷幕之前,多國戰艦和戰機一道攜手演練了海上偵察、攔截、掃雷、反潛、攻艦、防空以及兩棲作戰等一切形式的現代海戰,使用了包括艦炮、各型導彈、火箭彈和魚雷在內的諸多現代化武器,極大地提高了多國海軍的協同作戰能力和海上聯合反恐能力。
而尤為引人注目的是,美國海軍即將退役的“小鷹”號航母充當了此次海上聯合軍演的旗艦,負責指揮整個太平洋戰區內聯合艦隊的作戰行動。“小鷹”號航母幾乎參加了戰后美軍歷次的海上作戰行動,極富實戰經驗,由這位東征西討的“老將”擔綱此次海軍“峰會”的領軍人物,無疑增添了“環太平洋2008”軍演的高端籌碼,加重了演習的實戰氛圍,給當今亞太地區和平、和諧發展的良好勢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因此,全面剖析這次海軍“峰會”的動機和目的,就能明辨出超級大國海軍在泛太平洋地區的關注焦點和動作指向,有利于廣大亞太國家未雨綢繆,極早應對。
實戰氣氛濃烈的針對性海上大演兵
“環太平洋2008”大演習6月29日正式上演,包括美、英、日、韓等12國海軍參演的聯合行動共出動了40艘戰艦、150架軍機和2萬余名各國官兵,由美海軍第三艦隊司令羅克利亞海軍上將掛帥指揮,真刀真槍地大動干戈,登峰造極,成為了“環太平洋”系列軍演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極具針對性的實戰大演兵。為了讓此次海戰演習效果更加逼真,美海軍不惜血本專門啟封了一艘2002年才退役的“斯普魯恩斯”級導彈驅逐艦,并將其在7月16日的反水面艦導彈聯合打擊中作為靶艦一舉擊沉,使此次海上大演習的實戰氛圍達到了巔峰。臨時代替因火災受損的“華盛頓”號核航母上陣總領各路艦隊的“小鷹”號航母更是不遺余力、“搖旗吶喊”,做好退休前最后一次的“傳幫帶”,頻繁出動“超級大黃蜂”艦載機群,對假想敵艦隊大打出手,“狂轟濫炸”,毫不留情。參演的各國戰艦中,美海軍占了絕大部分,其中包括24艘水面主力戰艦和5艘核潛艇,是此次世界海軍“峰會”上當仁不讓的龍頭老大。同時,日本海上自衛隊也派出了重量級的“宙斯盾”驅逐艦“霧島”號為首的4艘頂尖的驅逐艦以及“鳴潮”號潛艇領隊的3艘現代化常規潛艇;韓國海軍也不甘下風,出動了2艘先進的KDX-II型導彈驅逐艦和1艘“李舜臣”號209級常規潛艇。兩個“小兄弟”組成了相當可觀的海戰陣容,狐假虎威,緊隨美利堅艦隊在太平洋上招搖過市,耀武揚威,引起了亞太地區愛好和平國家的普遍反感。
必須指出的是,“環太平洋”系列聯合軍演實際上是上世紀70年代冷戰的產物,為了對抗前蘇聯太平洋艦隊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提高協同海戰能力,于是美國海軍就召集了太平洋區域的盟國艦隊每兩年舉行一次聯合海上演習,共同研討對付“紅色艦隊”的可行之策。然而,時過境遷,冷戰結束后,世界局勢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和平與發展早已成為亞太地區的主旋律,而美國卻抱住冷戰思維不放,仍舊沿襲兩年一度的“環太平洋軍演”。雖然美軍也對其內容進行了部分調整:2000年度演習中首次增加了人道主義救援行動;2002年度的演習中反恐作戰被列為重要課目;2004年度打擊海峽海盜行動占了演習時間的1/6等等。但是,萬變不離其宗,不管美軍如何“改進”演習內容,“環太平洋系列演習”是美國欲奪占太平洋霸權、干預亞太地區事務侵略行徑實兵大演練的本質至今未變。美軍試圖借此加強在太平洋前線區域的軍事存在,鞏固以美國為核心的軍事同盟,打壓“不聽話”的亞太國家戰略部署的總目標也不會改弦易轍。
反潛戰、水雷戰成為了演習的重頭戲
美國海軍認為,隨著亞太地區潛在對手海上力量的持續增強,如果進行“硬碰硬”的正面對抗,美國海軍勢必要付出沉痛的代價。但是,隨著亞太、甚至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增強,泛太平洋新興國家和地區對遠洋航運的依賴性日益加重,通過大規模布雷封鎖海上交通線,足以起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功效。另一方面,由于現代智能化水雷“部署容易清除難”,適當的水雷封鎖也能將對手海軍堵死在港口內,癱瘓其功能,使其無法發揮作用。
因此,“環太平洋2008”聯合軍演期間,關島上空再度響起了重型轟炸機和艦載戰斗機海上布雷飛行的咆哮聲。7月12日演習高峰期間,多達16架的美國空軍B-52H戰略轟炸機以及F/A-18E/F艦載戰斗機聯合編隊在距關島東海岸不遠的太平洋中部海域展開了大規模的航空攻勢布雷演練,重點演習MK-62型智能水雷的作戰應用。盡管美海軍稱這只是常規訓練,但作為世界“攻勢布雷”經驗最為豐富的國家,“環太平洋2008”演習選擇在關島演練水雷戰,值得亞太各國提高警惕。二戰期間,美軍轟炸機群曾通過“攻勢布雷”全面封鎖了日本的海運,這成為日本最終投降的重要因素。當今美軍依然持續優先發展航空布雷的技術,除了B-52H、F/A-18E/F外,美軍B-1B、B-2A轟炸機以及S-3C艦載機、SH-60B“海鷹”直升機等都可以參與布雷行動。另外,新型水雷的智能化也越來越高,如今,1枚MK-62型智能水雷威脅的范圍相當于幾十枚老式水雷。近年來,美國海軍“由海到陸”戰略的實施已進展到“前沿部署、自由進出”的新階段,極為高度重視瀕海作戰的深層次發展,瀕海戰斗艦LCS和“弗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就是當今美海軍實施新概念瀕海作戰的兩大法寶,在此次的“環太平洋2008”大演習中兩者都有不凡的表現。而兩者的主要使命就是搜尋并攻擊突破島鏈,進入深海大洋的新興海軍大國的各型潛艇和無人潛航器。因此,反潛戰演練成了“環太平洋2008”演習的重中之重,在貫穿實兵對抗模擬攻防戰的全過程中,參演的日本“鳴潮”號、韓國“李舜臣”號常規潛艇扮演了“東亞某大國的潛艇”,并對美航母編隊實施了攻擊。而美軍水面艦艇、潛艇、艦載機等在一系列的對抗演練中逼真地檢驗了其搜索和攻擊低噪音常規潛艇的聯合反潛作戰能力,“弗吉尼亞”級核潛艇還使用了一種新型艇艏“中頻主動聲吶”,以提高瀕海作戰的水下反潛能力。
水雷戰、反潛戰通常被視為弱國對抗強國的防御手段,而當今進入它國近海頻繁活動的美國海軍也大行其道,并將反潛戰、水雷戰作為此次“環太平洋軍演”的重頭戲,我們應該敏銳地從中嗅出另類海戰即將到來的時代氣息。
演習擺烏龍,逆潮流而動必將消亡
雖然此次“環太平洋2008”大演習號稱有多個歷史之最,參演國海軍也都派出了最強陣容,各種高技術海戰武器頻頻亮相,令人眼花繚亂,好不氣派。然而,演習中不時發生的烏龍事件卻讓這些所謂的海軍強國丟盡了臉面。7月7日,日本海上自衛隊最先進的“宙斯盾”驅逐艦“霧島”號(DD156)、“高波”級導彈驅逐艦“卷波”號(DDG112)等4艘戰艦演練防空課目,向美軍的無人靶機先后發射了7枚“標準”-2型中程區域艦空導彈,結果其中2枚發射失敗,成了啞彈,成功率不到70%,成為了此次大演習中的笑料。參演的海上自衛隊編隊指揮官鍛冶雅和少將雖竭力辯解,卻牛頭不對馬嘴:“演習成果還是令人滿意的,至于啞彈的原因,這與導彈性能有關,現在還不好說,但并沒有程序上的差錯,也不會對今后的演習造成影響。”讓人聽了一頭霧水,不知所云。今年以來,亞太局勢更加趨向緩和,各國政府都在應對氣候變化、油價、糧價上漲等造成的環境、經濟方面的新挑戰,各國正通力合作共度難關。西太平洋波瀾不驚,朝核問題取得了重大進展,臺海局勢發生了很好的轉變,中日兩國就東海問題也達成了共識,G8峰會在東京召開等等。按理說,美國沒有理由也沒必要在此時再舉行如此聲勢浩大的“環太平洋”聯合軍演。令人遺憾的是,美軍的理念仍然擺脫不了冷戰思維的模式。美軍認為,隨著亞太時代的來臨,太平洋的戰略地位更加凸顯,新興的經濟強國必將要掙脫島鏈的束縛,派出其海軍艦隊到廣袤的太平洋中部,為其遠洋船隊保駕護航、保護其海外經濟利益、開拓新的太平洋區域貿易市場等等。然而,這種臆測的威脅、以鄰為壑的保守策略在21世紀和平共處、互利共贏的時代是行不通的,企圖將亞太盟國捆在自己的戰車上,全面掌控太平洋的海上交通大動脈,不斷強化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領先地位的做法也是損人不利己的。當前,擺在各國面前嚴峻的環境危機、經濟危機的形勢表明,各國只有摒棄前嫌、真誠合作、厲行節約,才能戰勝困難,走向光明。而像“環太平洋2008”聯合軍演這種既毒化政治氛圍,又破壞環境,大量浪費資源、能源的無謂之舉,應盡早加以革除,才是促進亞太繁榮發展的明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