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軍機步營是“精進案”后臺軍新組建的建制單位,下轄營部連和3個機步連。其中營部連下轄偵察排、106.7迫擊炮排、通信排、保養排、支援排、行政排、狙擊排與衛生排;每個機步連下轄3個機步排與1個車載81毫米迫擊炮排。每個機步營在得到1~2個坦克連的加強后即編為機步營特遣隊,遂行任務時通常以機步營特遣隊的形式作為基本作戰單位。機步營特遣隊兵力可達773人,主要裝備包括CM12主戰坦克14輛、CM32“云豹”8×8輪式裝甲車32輛(含9輛81毫米自行迫擊炮)、“悍馬”車26輛、106.7毫米自行迫擊炮4輛和M577通信指揮車4輛。平時作為戰區應變部隊,負責反突襲、反登陸、反空降、反滲透、反恐怖及災害救助等任務;戰時將作為戰區攻擊部隊,遂行各種作戰任務。
作戰能力
快速突擊能力 機步營特遣隊的主戰裝備全部為輪式/履帶車輛,戰場機動迅捷。“云豹”裝甲車全重約20噸,公路最大速度達100公里/小時,最大爬坡達60度,可在30度的側斜坡高速安全行駛,可越過0.7米高的垂直障礙和2米寬的壕溝,最大行程達800公里。坦克連裝備的CM12坦克陸上最大速度48.2千米/小時,陸上最大行程499千米,涉水深2.438米,爬坡度30度,通過垂直墻高0.915米,越壕寬2.438米。據此,臺軍稱其機步營特遣隊具有良好的通行能力,是臺陸軍機動速度最快的地面部隊。在臺島復雜地形最大時速45公里以上,戰時可在2小時內趕至本作戰區域內任一角落實現其快速支援戰斗任務,也可以滿足全天候跨戰區高速機動支援戰區反擊任務的戰術要求。
壓制毀傷能力 機步營特遣隊編成內遂行火力打擊的主要裝備包括CM12坦克105毫米線膛炮、“云豹”裝甲車25毫米機關炮和營屬自行迫擊炮,戰時還可得到M109A5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營的直接或全般支援。
1.反裝甲能力較強。營特遣隊所有反裝甲火器在300(2000)米距離對固定裝甲目標一次齊射可摧毀約26(11)個目標。在1分鐘內最多可摧毀對方約78(33)個裝甲目標。若得到旅反裝甲連部分“陶”2A/B或“標槍”反坦克導彈加強,反裝甲能力還有上升的空間。
2.反步兵能力突出。營特遣隊共裝備26輛“云豹”裝甲車,主要武器是1門25毫米機關炮,炮彈的彈藥基數為420發,有效射程達2000米。射速為單發、100發/分、200發/分、500發/分可調,炮管的壽命為8000發,不但可以打擊步兵,還可打擊對方輕型裝甲車輛。轉入遂行要地防御等防御任務時,營的防御正面約3公里,按兵力兵器2/3配置在第一線的原則,在防御前沿200米距離內可形成火力密度達30發/米#8226;分的最后防護火力,構成強大的“火墻”,可有效毀傷對方人員及裝備,阻止對方步兵行動。
3.壓制毀傷能力較好。機步營特遣隊共裝備CM-23式81毫米自行迫擊炮9輛、CM-22式106.7毫米自行迫擊炮4輛,能對目標區形成局部壓制,能有效打擊目標區暴露步兵和輕型裝甲目標。81毫米自行迫擊炮最大射程3987米,配用彈種M43AB1高爆彈、照明彈,持續射速18發/分,單發殺傷面積25×20平方米,9輛炮車1分鐘內可向有效距離內持續射彈162發,對2000×300米目標區形成有效壓制。106.7毫米自行迫擊炮最大射程5800米,持續射速3發/分,單發殺傷面積40×20平方米。4輛炮車在1分鐘內可在5000米的距離上形成480×240米的彈幕區。
獨立作戰能力
1.合成化程度進一步加強。一是營部連編備更全面、功能更完善。下轄偵察排、迫擊炮排、通信排等,戰斗支援與戰斗勤務兩種職能被摻雜在了一個單元內;二是營和連編制與裝備重新變得單一化起來,下轄營部連和3個機步連,而不像原來那樣一個機步營下屬既有坦克連又有機步連的混編。因此,機步營特遣隊合成化程度較高,自身能力較全面,可以進行相對獨立的各項任務。
2. 獨立作戰能力較強。機步營特遣隊裝備全部為履帶/輪式車輛,實現完全的機動能力;坦克、炮兵等兵種較齊全,繼承了裝步營強大的火力,再編入32人的狙擊排,不必由特戰司令部協助進行狙擊、誘敵或滲透,大大縮短了時間和火力的束縛,提高了作戰效果;營特遣隊均編有戰斗勤務和后勤保障分隊,戰時經過少量加強后基本能完成本級的戰斗勤務支援和部分后勤保障任務;還可得到旅屬支援營的戰斗勤務、戰場救護、彈藥油料輸送、裝備工程搶修等任務加強。此外,“精進案”后臺軍后勤支援保障體系已實現“三軍聯合通用”,機步營特遣隊遂行跨戰區機動打擊任務時還可就近由該戰區聯勤指揮部保障。
戰場防護水平
1.裝 甲防護能力有限。可能裝備的坦克為CM12(M48A5)、CM11(M48H)或M60A3,其中M60A3主戰坦克側部和后方僅為50~76毫米,戰時可能會加裝附加裝甲,確保坦克前部裝甲厚度達600~800毫米,此厚度裝甲無法抵御目前對手大量裝備的新式重型反坦克導彈。“云豹”正面掛裝臺灣“中科院”研制的陶瓷復合裝甲后,正面可抵御1000米射程上射來的25毫米穿甲彈的攻擊;其它部位加裝附加裝甲后,可抵御12.7毫米穿甲彈的攻擊,但面對專用反裝甲武器則無濟于事。
2. 獨立防空作戰能力弱。機步營特遣隊建制內裝備,除了坦克和裝甲車上安裝的高射機槍可對2000米以內低空、低速目標構成威脅外,無其它有效對空火力。當然,臺軍經過軍購和自研,現已形成較為完備的野戰防空體系,擁有較強的野戰防空能力,在戰斗中這些防空武器可能逐級加強到機步旅/營特遣隊,也可能以火力對機步營特遣隊進行支援,掩護其作戰地域。所以,機步營特遣隊在戰斗中對上級在作戰地域、區域的防空能力要求較高。
指揮控制能力
1.指 揮控制迅捷。機步營特遣隊戰時可編配M577裝甲指揮車,主要通信系統裝在S-250方艙內,向上可與“陸資”系統相聯接以接收和傳遞情報信息,擬定各種預案,進行協調控制,實現作戰資料數據的快速共享和作戰行動的同步;向下可通過BAMS甚高頻戰術跳頻電臺與所屬各連及時通訊,實現決策指揮自動化,保證了對整個作戰行動的不間斷指揮,從而大大提高部隊的信息感知能力;橫向上為了加強與戰術空軍的協同,在機步營即設有“空軍引導組”,以便在戰時迅速取得空軍援助,并為臨空攻擊機指示攻擊目標。
2. 情報偵察準確。機步營的情報主要依靠一線班排戰場搜索雷達偵察監視目標和本級偵察,可發現14公里范圍內的目標,有效監視5公里以內的目標,并向旅戰情中心提供,還可通過旅戰情中心獲得友鄰單位情報、陸軍“陸資”和“國防部”的“衡山”系統情報。
3.電子進攻有效。臺軍機步營戰時可能加強部分電子戰設備,地面通信截收距離為20千米,空中截收距離可達100千米以上,地面通信干擾距離可達30千米,空中通信干擾距離可達40千米,可同時壓制對方數個高頻/甚高頻通信專網。若得到上級或強國的空中和地面電子支援,其電子進攻能力可能同時壓制8個網絡以上。
作戰運用
灘頭抗擊 一是打擊對方先遣分隊。對方先遣分隊的掃雷破障行動需脫離登陸編隊先行獨立執行,其地處近岸海區,孤立無援,防衛薄弱,極易遭受打擊。機步營特遣隊可快速機動至岸灘一線,以近岸有利地形為掩護,發揮視射界良好的優勢,利用其炮兵火力和反裝甲火力,阻止我開辟海上和岸灘通路。二是打擊突擊上陸的裝甲車輛。登陸部(分)隊搶灘上陸時,當出現隊形擁擠混亂、且擊毀前車就極易造成后方擁堵時,或對方步坦協同失調、步坦脫節、指揮不暢時,機步營特遣隊此時可迅速集中全部的反裝甲力量,發揮快速突擊力強、火力猛的優勢,抓住對方背水攻堅的不利態勢,殲滅于灘頭一線。三是打擊主要突擊上陸方向的登陸兵。在對方主要突擊上陸方向,充分發揮機步營特遣隊反應速度快、步機火力猛、炮兵火力較強的特點,抓住登陸兵在搶灘上陸后不易在狹小的灘岸上完全展開、隊形擁擠、戰力不易發揮的弱點,用全部火力以“一”字形展開,最大限度發揮密集火力,對登陸兵實施跟蹤掃射,殺傷沖擊中的登陸兵。
局部反擊 臺軍防御作戰強調反擊,主張“盡早反”、“有失必反”和“層層反”,反擊行動必須連續有力地進行,力求在淺近縱深內一舉挫敗對方的登陸企圖。強調發揮機步營特遣隊的機動突擊能力,實施連續反擊,消滅我登陸部隊于淺近縱深內。擔任反擊任務的機步旅(營特遣隊)通常集結于第二線防御陣地,利用夜暗在炮兵、航空兵、艦炮火力掩護下接近對方,對我發起突然進攻,阻止我登陸部隊建立登陸場,抗擊登陸部隊的二梯隊登陸。
機動防御 機動防御時,臺軍特別強調以機動力較強的部隊集中配置于縱深作為反擊主力,以保障重要方向兵力快速機動支援主要方向作戰。機步營特遣隊通常在上級編成內實施機動防御。兵力配置呈前輕后重式,通常將所屬戰斗力量區分為警戒部隊、拘束部隊、機動打擊部隊和指揮所。警戒部隊通常以裝甲騎兵或戰車為主編成,兵力為1個排;拘束部隊以能完成任務的最小兵力擔任,通常為1個連戰斗隊,配置在拘束打擊地區,堅守要點,遲滯攻擊之敵,誘敵至殲擊地域等;機動打擊部隊為營特遣隊主力,兵力約2~3個連戰斗隊,具有較強的反裝甲火力和機動力,炮兵配置在縱深或后方陣地。
機動圍剿 在實施反空(機)降作戰中,機步營特遣隊一旦發現或接到反空(機)降命令,便快速機動實施反空降作戰,按照先打空中后打地面的原則,強調乘敵空降部署尚未鞏固前捕捉對方空降兵主力予以反擊;當對方空降兵主力著陸后,要求營特遣隊在對方空降兵著陸后10~30分鐘內及時抵達目標區參戰。若遇對方小規模機降,則立即組織掃蕩;若遇對方較大規模空降,營特遣隊處于弱勢,則固守現有據點,以火力殺傷和牽制對方空降兵,拘束著陸空降兵的行動,等待其它部隊到達后協助其作戰。
跨區機動 機步營特遣隊通常在上級編成內參加反擊任務。在反擊作戰中擔任戰區或總部的戰略預備隊,通常實施跨區機動,擔任主要打擊和輔助打擊任務,阻止登陸部隊擴大登陸場,抗擊敵戰役二梯隊部隊登陸,制止對方向縱深發展,恢復第一線守備部隊防御陣地等。機步營特遣隊通常在炮兵或航空兵火力支援下,從登陸對方的翼側或正面同時投入攻擊作戰,通過“前后壓迫、兩翼夾擊”,阻后、圍、攻、殲等手段,殲滅敵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