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世紀60年代以來,后現代主義在當代西方思想文化界的影響日益突出。在很多領域,學者們都以后現代主義的解構精神為參照,試圖在一種變化了的時代圖景中再度透析當代文化格局,如美國學者丹尼爾·貝爾、杰姆遜在后現代主義的理論模式中在社會文化領域探索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法國哲學家利奧塔把后現代主義與知識批判聯系起來,強調后現代主義在思想范式與主體觀念上對西方哲學發展的影響;美國學者戴維·哈維、馬泰·卡林內斯庫、英國學者史蒂文·康納等則積極從審美文化與現代性演變的觀念出發,探索后現代主義文化的興起對當代審美意識與文化格局的啟示。這些理論研究不僅更透徹地解析了后現代主義與當代文化精神的關系之外,而且也揭示了后現代主義的文化政治蘊涵,特別是后現代主義話語的興起與當代西方文化政治語境掉轉的關系,因而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
后現代主義話語與20世紀西方激進政治傳統有思想關聯。美國學者哈維·戴維則說:“1968年的這場運動雖然失敗了,但至少按它本身的條件來判斷,卻必須把它看成是后來朝著后現代主義轉折的文化上的和政治上的預兆。”后現代主義正是借助了激進話語的思想能力才得以能夠從知識領域的變革中萌發而得到政治領域的回應,并在西方文化政治舞臺上豎起“后現代政治”的旗幟。“后現代政治”一個明顯的表征就是文化批判,所以它首先是一種“文化政治學”。這種政治學在文學與文化文本閱讀和闡釋中秉承的是文化多元論的立場,在文化分析中堅持政治與意識形態批判,典型的如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盧卡契、杰姆遜、阿多諾等。“后現代政治”還是一種“微觀政治”,它打著“身份”與“差異”的旗幟,積極地在婦女、有色人種、異族群體成員、男女同性戀者等“差異政治”與“身份政治”的微觀視野中挖掘現實政治中的“目光歧視”。最后,“后現代政治”還是一種“替代性政治”。在后現代主義反權威化、反本質主義、反基礎主義、反中心化的思想主張和關于差異、斷裂、多元、零散化和破碎性的文化批判中,后現代主義成功地替換了經典政治的話語方式,超越了某些經典的政治問題——階級斗爭、社會革命、暴力斗爭,并在女性主義、同性戀主義、種族與身份差異等微觀層次上培育了新的政治主體,同時也使一種新的政治形式——性、族性、身份泛濫于當代政治話語之中。
“后現代政治”的興起,使激進政治研究在一個新的歷史語境中重新樹立了思想的鋒芒,強化了客觀現實經驗之于思維方式和知識論建構的實踐意義,并將消解“歷史元敘事”觀念與西方社會的政治實體、認識實體及個體精神的變革歷程進行了深入的思想對接,從而在價值層面上繼續它顛覆西方主流意識形態的政治使命。時至今日,后現代主義的這種現實影響已經在社會現實語境的回應中不斷地介入西方社會文化與政治格局的變革過程,從而引起了西方當代文化政治研究的語境轉換。
二
隨著“后現代政治”的蔚為壯觀,各種本質化的宏大敘事理論受到了明顯的沖擊。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受到的沖擊無疑是最大的。經歷了20世紀60年代的政治失敗之后,西方思想界在思想爭辯與反思中對馬克思主義的幻想隨即破滅。人們甚至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馬克思主義過于教條與狹隘,馬克思主義理論對當代社會多樣化的權力形式和政治活動失去了解析能力,后現代主義崛起之時也是馬克思主義受人懷疑乃至詬病之日:“本質化的馬克思主義模式被拋棄了”,后現代主義開始告別無產階級和馬克思主義,在后現代思想家把注意力轉向女權主義、生態團體運動、同性戀主義、種族與身份等“后現代政治”過程中,社會文化語境培育了新的主體觀念和政治能量,從而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從“過去一度被看作廣為傳播的科學啟蒙運動的頂峰”淪落為“一個遠不能令人信服且充滿沖突的文化階段”。
隨著馬克思主義總體性觀念慘淡命運的來臨,“后現代政治”在20世紀西方思想文化界引起的動蕩日益明顯。后現代主義雖不滿意馬克思主義的總體性方案,但也表現出對馬克思主義話語的青睞。馬克思主義理論因其激進的政治蘊含而具有升華新的政治主體的功能,這讓很多具有“后現代政治”色彩的思想家找到了可以借力的思想形式。在《馬克思的幽靈》中,德里達深情地說:“人們必須接受馬克思主義的遺產,接受它的最有‘活力的部分’。”“不能沒有馬克思,沒有馬克思,沒有對馬克思的記憶,沒有馬克思的遺產,也就沒有將來:無論如何得有某個馬克思,得有他的才華,至少得有他的某種精神”。德里達垂青于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他關注的問題是如何在相互對立的思想方法中繼承作為一種批判精神的馬克思主義。德里達的這種主張典型地體現了解構主義“敘寫”馬克思主義的努力,體現了在“解構”立場上“重寫馬克思主義”的“后現代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趨向。借助于對馬克思主義激進式的利用,“后現代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在其思想的內部打入了“革命”的楔子,從而為“后現代政治”把馬克思主義等宏大敘事話語轉換成“有創造力的和混合的理論話語”提供了思想能量。這也正是“后現代政治”并不完全否認馬克思主義總體性哲學的原因。但這并不說明“后現代主義馬克思主義”就是一種合理的話語形式,也并不意味著后現代主義就能夠有效地影響當代文化格局和審美精神,相反,正是因為這樣一種話語的混合形式,使得那些所謂的“后現代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家”的價值取向變得十分可疑。因此,在當代西方文化語境中,“后現代政治”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批判。
三
美國學者道格拉斯·凱爾納和斯蒂文·貝斯特在《后現代理論:批判性的質疑》中提出:“盡管后現代對微觀政治、新社會運動以及斗爭的多樣性的強調令人振奮,但是它們對宏觀政治、工會或經濟斗爭以及傳統政治的詰難,卻一如它們所反對的現代理論那樣,既片面又獨斷。”而當德里達在《馬克思的幽靈》中對馬克思主義表現出親近意愿時,英國學者伊格爾頓說:“馬克思主義剛到邊緣位置,德里達便想靠近它”。伊格爾頓認為,對于解構主義來說,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不失為一種可以斗爭的策略,但解構主義僅僅在激進的策略上贊賞作為一種“精神”的馬克思主義,而并沒有在深層次的思想觀念上與馬克思主義結成同盟,解構主義與馬克思主義親近的企圖昭然若揭。杰姆遜、克里斯蒂瓦、利奧塔、博德里亞、拉克勞和墨菲等思想家都曾在后現代政治語境中積極復興一種馬克思主義話語,在這種所謂“后馬克思主義”話語中,“后現代政治”播撒的解構因子是無處不在的。但像特里·伊格爾頓等學者的批判仍然會讓我們看到“后現代政治”的思想缺陷。歸根結底,“后現代政治”只是一種短暫的策略性的瓦解力量,對于當代文化政治研究的思想情勢而言,它并不能提供一種有效的對抗資產階級文化意識形態與領導權的基礎,因此,單純的瓦解力量和否定性的顛覆最終只能走向與資產階級文化意識形態與領導權的結盟。在后現代主義語境中,德里達以及他的解構主義迷戀現實政治,但解構主義并不考慮解決自身難題的歷史決定性因素,在支解了能指/所指、言語/書寫的二元結構,它熱衷于文本的自由嬉戲和斡旋于差異性的理論符碼的過程中,但并沒有完全深入現象背后的事實,因此無法為當代現實政治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思想信念,這是解構主義理論的最大的缺陷。或許正是在這樣的時刻,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總體性觀念和批判理論的立場才顯得更加生動和重要。在當代資本主義全球敘事中,馬克思主義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思想遺產,馬克思主義的總體性觀念與文化批判立場仍然是當代多元化文化發展中重要的思想精神與哲學精神。因為自從后現代主義提出消解總體性的資本主義文化批判觀念以來,它并沒有理性地確立對象化與社會現實之間的關系。而馬克思主義的總體性是一種從社會生產方式和文化體驗形式的批判性反思中展現出來的。馬克思主義的“總體性”哲學觀念包含著重要的思想命題,它既是對社會發展的“總體化”形式的分析與預想,又是對社會生產組織形式中資本運作與人的現實存在的具體考察,最終展現出社會現實生產關系中人的實踐與自由的哲學追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總體性”觀念是一種深刻的社會批判話語,它不是一種普適性理論命題,而是一種重要的提問方式和理性邏輯,這種邏輯與它的批判理論在批判性哲學精神上是一致的。在當代全球資本主義興起的時刻,重新思考馬克思哲學的“總體性”觀念,重新思考馬克思主義批評理論的思想張力,無疑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