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不爭的事實是:文字閱讀已讓位于圖像閱讀;在有限的文字閱讀中,文學閱讀又讓位于消遣、娛樂閱讀;而更有限的文學閱讀中紙媒閱讀又讓位于電子、網絡閱讀。電子媒介時代文學已嚴重邊緣化。
就文學研究而言,一方面人們對圖像與文字閱讀的利弊得失進行辨析,意見紛呈;另一方面,電信時代網絡文學成為熱點。本文并不涉及這兩者,只是就電子媒介對文學接受的影響進行初步探討,以期獲得文學與載體(媒介)之間關系的明晰認識。
所謂“E”文本,廣義指以電子媒介為載體的各種文本,包括影視、紙質文本的數字化和網絡文學。此處取其狹義,即數字化了的紙質文本和網絡在線的文字文本,大致相當于“E-book”。和紙質文本相比,僅僅是載體發生了變化。“文學文本可以有許多不同的載體……對于文學文本的載體,我們在文學理論與批評研究中是不需要太多關注的。”在電子傳媒時代前也許可以這樣認為,但現在我們卻不能無視載體的影響和媒介的力量了。
一
根據傳播媒介不同,一般認為文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口傳文學、書寫/印刷文學(紙質文學)、電子文學。
文字出現以前已經有口傳文學,如民間歌謠、神話傳說、民族史詩等。荷馬史詩這樣的鴻篇巨制,就是口耳相傳保留下來的。文字出現后,人們以甲骨、金石、竹簡、羊皮、布帛等為文字載體。由于載體的影響,文學發展深受制約:不僅只能創作簡短的文學樣式,而且傳播局限在少數上層人圈子里。紙張和印刷術的發明,使大部頭的作品和大規模的生產、傳播成為可能。
現在我們已步入數字化生存時代。在這個“E”化的環境中,文本“E”化、文學“E”化,傳統印刷文學式微而電子文學漸趨繁榮,文學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有學者指出:“書寫印刷文學的終點正是網絡文學的起點。”書寫印刷文學真的終結了嗎?網絡文學能否成為文學的主體?電子文本與紙質文本孰優孰劣,人們常常在價格、攜帶與保存、閱讀便捷性、甚至資源與環保等方面進行論爭。其實,無論你支持哪種文本,都能找到足夠的辯護理由。可見,這些尚不能構成論辯的焦點。我們應該從更深層次——媒介與藝術的關系來探討電子文本與紙質文本的區別及其對文學的影響。
二
媒介是“使雙方發生關系的人或事物”,也“指各種信息的傳輸手段”。傳播學意義的藝術媒介,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藝術創造所運用的物質載體,如雕塑材料(金屬、石頭等)、樂器質地(絲、竹等)、文學文本的物質形式(竹簡、紙張等);二是傳播方式或手段,如口頭傳播、書寫/印刷傳播、電子傳播等。值得注意的是,應該把傳播學意義的“藝術媒介”和藝術學意義的“媒介”——“在藝術范疇指藝術家所采取的表現手段和技法”區別開來。
表面上看,電子文學只是改變了文本的載體形式,如:《紅樓夢》的電子版和印刷版,區別就在前者儲存在光盤等介質中,后者印在紙上。文學載體的改變不會影響文學的獨立品格。然而,文學接受的現實打破了這種幻覺。文學接受主要是審美欣賞。和其它審美文化相比,文學作為語言藝術有“屬于自己的獨特審美場域”,即借助抽象的語言文字創造出想象和意味。紙質文本能給人們的審美閱讀提供文本上的相應保障,電子文本卻消解著這種接受。
我們知道,人眼對電子屏幕難以完全適應,閱讀時間稍長,眼睛感覺特別累。在這種閱讀環境下,人的生理保護機能自動反應,采取快速瀏覽的方式,盡量減少眼睛和屏幕接觸時間。而且讀屏模式會使閱讀失之直觀乃至浮躁。電子閱讀器一般儲存了大量可供選擇的文本,但選擇太多反而是沒有選擇,讀者因此失去既定的閱讀方向與目標,游走其中隨意瀏覽導致效率低下。
閱讀經驗表明,讀屏和看書感覺懸殊。讀屏是匆匆瀏覽,以信息關注為主。電子文本以信息擠壓人的感官,其轉瞬即逝性讓人的視覺快速追逐,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被懸置,閱讀中不僅很難接受復雜、抽象的思想,而且個人的思考也被迫放棄。紙質文本以其超穩定性能讓讀者沉思默想、主動吸納。人們在閱讀中體驗,并與作者、自我進行對話和交流。這種交流沒有網絡交互的實時性,卻能抵達文本的思想深處。
電子文本是一種全新的媒介,它與印刷文本是兩種不同的世界。“電影、電視、因特網不只是原封不動傳播意識形態或者真實內容的被動的母體。不管你樂意不樂意,它們都會以自己的方式打造被‘發送’的對象,把其內容改變成該媒體特有的表達方式。”紙質文本是靜態、實體化的;電子文本是動態、虛擬性的。電子屏幕提供了同紙質文本相類似的人類視覺感官所能接受的信號,但這種信號不同于紙張上的符號,它是人類感官所無法直接把握的電磁信號,以“比特”形式存儲,不占物理空間,以一連串數碼化的“0”和“1”的暫顯。紙質文本的符號是書寫或印刷,電子文本的符號則是顯現。電子文本符號的存在方式解構了傳統文本的物質屬性,“藏之名山傳于后人”的期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夢想都不再可能。
不同的傳播媒介與方式還構造了人們不同的感知結構。口耳相傳時代的傳播決定了人們對世界感受的直觀性、形象性和比喻性,因此也決定著吟唱史詩的特點。書寫和印刷媒介強化了人的理性思維,以自我為中心的理性主體得以確立。作者和讀者用語言建構起一個向人類精神世界縱深處開掘的相對穩定的理性主體,文學閱讀就在這樣的環境里培育起來。電子媒介全面解放了人的感官,人們能夠輕松愉悅地吸納大量信息,習慣于被動接收視聽刺激、貪婪而不假思索。因此,電子文本的讀者,接受期待發生了改變,一般不會選擇那些深度文本,而傾向于短小淺顯、吸引眼球的文字,在語言的能指層面狂歡勁舞。電子文本改變了文學文本的存在方式,威脅著文學內在精神的實現。
三
藝術大多具有訴諸視聽感官的物性形象,文學卻不然。文學是語言的藝術,這一特性決定了文學接受的特點:文字閱讀與線性接受。
與造型藝術相比,文學沒有直觀的視覺形象。文學創作和接受要借助抽象的文字符號來進行。除了少數象形文字,文字所指和能指的結合是偶然的。因此,文字對現實的把握是一種與現實相疏離的符號存在,它基于人類思維對外部世界的選擇、壓縮、凝聚。文字的意義需要大腦積極反應才能建構出來。文學是一種內視性的形象,只能由讀者在文字閱讀過程中通過大腦創造性想象來感受和體驗,無法提供繪畫那樣可觀可感的藝術形象。文字書寫是線性的,文學閱讀必須逐字逐句線性進行。
藝術的特征不僅由作為藝術的表現手段和技法(即藝術學意義的“媒介”)所決定,而且同藝術載體的物理屬性及藝術傳播方式密切相關。物質材料一旦和藝術結合,體現出來的就不僅是它的物理屬性,而是融于藝術的構成要素,比如青銅之于青銅器,紙墨之于潑墨山水、書法,藝術與材料是密合為一的。一本裝幀精美的書就是一件完美的藝術,電子文本卻不具有這種價值期望。文學凝聚著人類生命的精髓,集結了人們豐富的情感體驗,它通過紙質的書寫/印刷,在舒緩沉靜的線性表述中構筑成文學特有的含蓄蘊藉。
“特定的藝術媒介的性質決定特定藝術及其審美價值的特征,相應地,特定藝術的審美價值也只能由特定的藝術媒介來實現。”文學審美價值的實現必須和它特定的媒介相一致。紙媒參與了文學的意義創造和修辭效果,是文學最適合的載體。不同的藝術有不同的傳播媒介和渠道,在某種意義上不同藝術之間是不可互譯的。電子文本所促成、放大的乃是文本中某些非文學因素,同時也弱化了文學的詩意。電子文學是某種程度上的“去文學化”,它通過對文學載體和傳播方式的改變而對文學“祛魅”,削弱文學閱讀的審美效應。電子文本是適應后現代生活方式的文化快餐。沒有了紙媒、沒有了深度閱讀,人們會逐漸喪失對文字微妙之處的感悟力,淪為不會閱讀和思考的“新新人類”。
人們的閱讀需要是多層次的。了解時事、消遣娛樂等“淺閱讀”,電子文本信息量大、更新快,成為最合適的載體。審美的或者理論性的深層閱讀,對人的心理狀態提出了較高要求,還需要相應的外在環境支持,紙質文本是最佳選擇。文本閱讀目的要和形式相匹配。與新聞不同,追求時效并非文學的基本要求。何況,真正的藝術需要時間來驗證,竹簡上的作品今天依然流傳。與實用閱讀也不同,文學閱讀是無功利欲求的行為,效率、便捷同審美沒有必然聯系。由于電子文本和人們的閱讀趨向相互作用,現在人們閱讀的對象已經發生了很大轉向:從名著轉向實用、娛樂文字,文學閱讀日漸邊緣。
如何讓文學閱讀回歸文學?不少學者建議“回到紙媒”:不僅要“重塑以紙質媒介為核心的漢語媒介權威,也就是適當脫離電子媒介的束縛而回到敞開的書本,……帶著個人的生存體驗和生存需求去手捧書本,由此尋求可能的人生啟迪”,而且“細讀文本,以嚴肅的姿態冷靜而細致地閱讀漢語小說或漢譯小說文本,從語詞縫隙里解讀其可能的豐富意義。”深度閱讀與思考是人類存在的規定。只有娛樂、功利的閱讀,缺乏深度閱讀,人類文明必將陷入災難。健全的心靈離不開文學閱讀,離不開深度閱讀。有深層的閱讀需要就有文學,就需要紙質文本。
四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的說法并不準確,因為技術包孕了豐富的政治倫理意涵,是負載著價值觀念的。技術不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體系,正如海德格爾所言,“現代技術,并非目的的單純的手段,而是世界的構造”。麥克盧漢也認為:“‘現代科學的產品本身無所謂好壞,決定它們價值的是它們的使用方式。’這是流行的夢游癥的聲音。”“我們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們。”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理論告訴我們:媒介不只是簡單的工具,還是塑造和控制人的生活與觀念的方式。一切媒介都是人類的創造,人不能淪為工具的奴隸。如果“對媒介影響潛意識的溫順的接受,使媒介成為囚禁其使用者的無墻的監獄”,人就喪失了主體性,成為異化的存在。
信息傳播系統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從人類文明史上傳播形態的發展來看,信息傳播從口頭、文字、印刷,再到無線電、電視直至今天的互聯網,它們依次出現,共同構成巨大的信息交流系統。這種發展不是以新棄舊的換代過程,而是互相依存、互為補充,最大限度地方便人類生活,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正如萊文森“補償性媒介”理論所提出的,每一種新的媒介都是對前一種媒介的革命,都補充其不足;每一種媒介都有其不足,都要靠新一代或者新一種來完善。印刷文本和電子文本的命運也是如此。
任何媒介的適用性都是有限的,人們不能企圖依賴某一種媒介來解決所有問題。新媒介在豐富人類文明的同時,也擠壓著傳統媒介的空間,但不可能一統天下。電子媒介延伸了人類的中樞神經系統,對非線性文本傳播更為有利。但歷史形成的線性文本與線性傳播方式因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依然存在。電子文本流行的今天,理論書籍和嚴肅文學書刊的出版和銷售不可或缺。線性傳播與非線性傳播各有其優劣,它們互為補充而不非此即彼。
新媒介能促生新的藝術樣式,但電子媒介對審美和藝術的積極作用不在文學的領地。對文學文本的電子化和網絡文學應該有全新的認識。“只有了解新媒介引起的革命性轉換,我們才能預測和控制這種變化。”如果不先行一步認清電子媒介對文學影響的實質所在,“拯救文學”就是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