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做什么?”
“做芯片!”
“在中國?”有人開始搖頭。
沒有人相信,一個中國人能在中國把芯片做出來。從美國硅谷回國創業的鄧中翰博士沒有想到,遇到的第一個難題竟然是對人的能力的信任問題——這是一個在美國幾乎不能成立的問題。
難題接踵而來。
“什么都沒有,當時科研環境很差。”鄧中翰說,“這就像在非洲沙漠開中餐館,買不到中國辣椒,買不到中國調料,更要命的是沒有來吃飯的客戶。”
2005年3月,當鄧中翰和他的團隊憑著“星光中國芯”獲得了“200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此前,鄧中翰在硅谷已經做過芯片。
“但是,現在我們做出來的這顆‘芯’真正屬于中國。”鄧中翰在接受電視臺記者采訪時說,“我們不想在別人的地盤上干一輩子。”
鄧中翰的一位合作者評價他說,鄧中翰做任何事情都很認真,你能感覺到他的真誠,并希望與他合作。
大學二年級時,鄧中翰對課本中的一個理論產生了懷疑,經過反復試驗后,他向老師提交了一份長達8頁的報告,并附上了可以證明自己觀點的5種實驗設想。
“老師看著我,沒有說什么,只是把一摞中英文重要文獻交給我,讓我好好看,1個月后再討論相關問題。”從這位德高望重的老師家里退出來,鄧中翰心里的科研之火一下子就被點燃了。
1990年—1991年,鄧中翰在專業核心期刊上先后發表了3篇文章,并獲得團中央及中國科協頒發的“全國大學生科技競賽挑戰杯獎”。鄧中翰說,這個獎項讓他感受到國家對知識創新的肯定,讓他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有了一種強烈的使命感。
在美國伯克利大學留學期間,鄧中翰刻苦學習,他的視野也由物理學延伸到了電子工程學,又拓展到經濟學。他是伯克利大學歷史上第一個5年內獲得了3個學位的學生,這個紀錄至今無人打破。
“我們希望能夠做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東西,至于采用什么形式并不重要。”鄧中翰的團隊創業是在一個小倉庫里萌芽的。那年冬天,北京的冷給鄧中翰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每天十幾個人團結在一起討論科研進展的畫面。讓他心里暖暖的,對未來也充滿希望。
2001年3月11日,星期天。中國歷史將永遠記住這一天——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星光1號芯片”終于研制成功!
那天,鄧中翰一邊坐在辦公室里和客戶談合作,一邊心里默默地計算著時間:“晚上9時,運載芯片的飛機從香港到達北京;晚上10時,芯片到達北京實驗室,開始試驗。”當晚11時,一位工作人員走進鄧中翰的辦公室,輕聲地說:“圖像出來了,芯片試驗成功了!”
與客戶談完事情,鄧中翰從容地來到實驗室。此時的實驗室里早已是一片歡騰,科研人員們拿著各式各樣的杯子興奮地碰撞著……
現在,從“星光一號”到“星光五號”芯片,鄧中翰牽頭的數字多媒體芯片在世界同類產品市場上已經占到了80%的市場份額,而且這個比例還在不斷地上升。由他組建的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也成為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籌資的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高科技企業。
鄧中翰說,自己的學習和工作已被貼上了“中國心”的標簽:“愛國這個字眼,永遠都會讓我熱血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