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統治者為了滿足當時戰爭的需要,以武功定天下。從開國之初,就十分重視“造兵”,使得火器的制造水平有了長足發展。
當時鑄造的管形火器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手持點放的火銃(即鳥銃)。這是一種利用火藥在膛內燃燒所產生的氣體壓力來發射鉛彈和鐵彈等的管形射擊火器,其形體和口徑都較小。既有銅火銃,也有鐵火銃,但以銅火銃居多。
甘肅省定西縣出土的銅火銃就屬于此類中的一種。它通體長35厘米,重2.5公斤,由前膛、藥室、尾銎三部分組成。藥室呈扁體長橢圓形,兩頭各鑄一道似竹節的加固箍,藥室后都有一點火孔;尾銎中空,口大底小,呈喇叭形,可安木柄。這就是《明會典》所載的“手把銅銃”。
另一類是由炮身和架座兩大部分組成,炮身安裝于架座上,口徑和形體都較大,大多用來發射石、鉛、鐵等實心彈,少數用于發射爆炸彈,射程一般是數百步到1000-1500米。這類火炮是古代軍隊的重要兵器,既用于城寨的攻守,也可用于野戰、水戰和海戰。
據《武備志》等史書記載,明代各種類型的火炮可達四五十種。定西出土的“旋風炮”,就是此類中小型的一種,它通體長38厘米,重15公斤,亦由前膛、藥室、尾銎三部分組成,從口至尾共有五道加固箍。藥室亦呈扁體長橢圓形,火門靠后,尾銎外形呈喇叭狀。
這兩類火器是明初最具代表性的,雖直接繼承了元代火器的形制,但在體積、重量、口徑、長度和使用方法上都有明顯的差別,為以后快速發展成槍、炮兩個系列奠定了基礎。
明初,為了使這兩類火器的制造既保證質量,又便于加強管理,統治者采用一項有效的監制措施——鑄造銘文。也正是銘文為研究當時的兵制及兵器生產等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目前,已知明代最早有紀年的火銃為洪武五年(1372年)的4件制品,都是用青銅鑄造,銘文字數相近,款式相同,包括衛所、編號、銃名、重、制造年月、制造機構。從洪武10年開始,朝廷將火銃制造權力下放到各衛所,但必須將監造、主造、制造者的姓名鑄于銃上,以便出差錯時查清責任。
明成祖稱帝后,進一步加強了對火器的控制,制造權由中央集中負責,這便成為明成祖鞏固統治的措施之一。當時,造兵制度的正處于變化時期,因此銘文格式也發生了變化,不再刻衛所名稱和監造人姓名,而是以統一編號代替;軍器、兵仗二局另備有底冊,記載監造員工的姓名,以備查考。如定西出土的火銃銘文為:“永樂柒年玖月日造”、“天字柒千貳佰伍拾伍號”,正好只有編號、制造年月兩個內容,與史書記載完全吻合。
而天字號也正是從永樂七年(1409年)開始的,直至正統元年(1436年),歷經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連續生產了27年。目前,已知實物的編號從5238號至98612號,其中永樂七年就有23000多號,可見,當時對火銃的制造已進入高潮時期。
除天字號外,還鑄有奇字、武字、英字、功字、勝字、烈字、電字等號。火銃的大量生產,是明朝軍事實力得以增強的重要因素之一。
經查閱有關資料與定西出土的實物對照,我們發現;永樂手銃與洪武手銃相比,在形制上有明顯的變化:
其一,點火孔之上加鑄了一個火藥槽和火門蓋。雖然出土實物的蓋已不存在,但安裝蓋紐的雙孔尚在。經考證,蓋是可以開合的,其作用是防止風雨吹散、打濕點火藥,利于發射;其二,天字銃筒從藥室到筒口逐漸變細,并有一定的錐度,內口徑達1.3厘米,是目前公布資料中最小的口徑;還有,從“旋風炮”的口徑、長度來看,名雖為炮,但也應屬于中型手銃,其前膛已由早期的碗口變為直口,這就表明了火器制造形式的多樣化。
總的來說,明代前期到永樂之后的火器,隨著制造技術的改進,射程和射擊的可靠性得到了提高,而品種門類的增多也對軍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