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的勞舍爾和肖等人怎么也想不到,他們于1993年10月14日在英國《自然》雜志發表的一篇《音樂和空間任務能力》會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應。
勞舍爾等人說,他們邀請大學生聽音樂,然后對他們進行智商測試。大學生在聽了10分鐘的莫扎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后,在空間推理測試中的得分有明顯的提高。比如,“與聽放松指令和不聽音樂時相比,聽了音樂的大學生智商得分提高了8至9分。”
這種現象就是后來被廣泛傳播的“莫扎特效應”。
腦部的音樂活動和人類大腦中其他辨認能力有一種共同的遺傳性神經機制,是由高度組織化的短暫空間密碼通過在大腦皮質部位傳播而產生的。作者認為,音樂和空間能力之間的關系,其實是通過訓練大腦數組特定的神經元,借此累積類比的模式,完成音樂性功能思考。
這一成果經過《紐約時報》的報道,立即產生了轟動——因為這個結果也可以解讀為聽古典音樂的孩子要比不聽的孩子智商高。在美國,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以及教育工作者、政府官員都對此表示了極大的興趣。
最為典型的是美國佐治亞州政府的行為。1998年6月,當時的州長米勒先生身體力行,為該州每一名新生兒免費發放古典音樂CD和磁帶。而佛羅里達州則要求公立日托幼兒園播放古典音樂。一時間讓孩子聽古典音樂成為一種時尚。
但“莫扎特效應”也受到了一些科學家的質疑。1999年8月26日,《自然》雜志上發表的兩篇文章,對16項所謂的“莫扎特效應”的研究進行了分析,而且有相應的實驗。研究人員的結論是:音樂對空間智力的總體影響可忽略不計。
第一篇文章的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系的查布里斯。他使用統合分析證明:“莫扎特效應”所說的任何認知的增強都是很小的,而且在總體上并不能反映IQ或推理能力的任何變化。
另一篇文章是由斯蒂爾和貝拉等9位作者聯名發表的。這9名作者說:“我們依照原始報告所用模型的步驟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幾乎沒有證據證實聽音樂對推理能力的提高有直接的作用。”
科學傳播的典型案例
2004年12月,瑞士心理學家班格特和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希思在《英國社會心理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莫扎特效應”:追蹤一個科學傳奇的演變》的文章。這篇文章顯然是把“莫扎特效應”的產生、演變、發展和應用當作一個典型的科學傳播案例來研究。
與此同時,他們文章的主要內容也在歐美一些媒體和網站廣為傳播,尤其是大學的校報和網站,如斯坦福在線、斯坦福日報等。
在班格特和希思看來,“莫扎特效應”并不可靠,但它的流行卻是有原因的:在現實生活中,有那么多人相信“莫扎特效應”,并且認為這個研究是針對嬰兒的,這是因為嬰兒是很多人關注的中心。
父母非常擔心其年幼的孩子,而“莫扎特效應”似乎是緩和這種擔憂的一種方法。這種擔心是一種普及面很廣的、被貼上嬰兒決定論標簽的陳舊觀念。這種觀念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父母們認為。孩子成長的早期是一個關鍵階段,對孩子的一生有著不可逆轉的影響。相應地,在中國就是指胎兒和出生時期,所以在“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思想的鼓動下,胎教音樂、莫扎特音樂和早期教育也在中國大行其道。
班格特和希思分析說:“莫扎特效應”能成為一個科學傳奇流傳深遠,是因為它能為社會和教育界找到教育失敗的借口。
他們發現,在美國一些教育系統特別令人不滿意的州,如佐治亞州和佛羅里達州,媒體和報紙宣傳“莫扎特效應”的比率比教育搞得好的其他州高得多。而且,當一個社會面臨問題和麻煩時,人們就越熱衷于尋找答案,即使這些答案的來源并不可靠。
另外,一些公共團體也對“莫扎特效應”作出了并不認同的解讀。美國“兒童智力開發媒體聯合會”的創建人拉尼·勒維女士就認為,如果父母認為孩子聽古典音樂就能變聰明的話,那結果可能會讓他們失望。
音樂力量仍然強大
面對強大的質疑,在1993年發表“莫扎特效應”的勞舍爾仍不肯放棄自己的觀點。
1999年11月6日,她在英國《新科學家》雜志上透露了她最新的研究成果。主要內容是:“莫扎特效應”不僅在人身上存在,在小鼠身上也存在,而且作用更大。
她讓30只小鼠每天聽莫扎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12小時,持續了8個多星期。結果顯示:在迷宮試驗中,聽了音樂的小鼠比起那些未聽音樂或呆在無害噪音環境的小鼠,犯錯誤小于37%,過迷宮的速度快了27%。而這些結論是通過對照組獲得的,所以可靠性強。
勞舍爾對此的解釋是,聽了莫扎特奏鳴曲的小鼠,其大腦海馬區內刺激和改變腦細胞聯系的幾種基因的活躍水平有明顯提高。這些基因分別負責生成一種神經生長素、一種與學習和記憶有關的化學物質以及一種神經突觸生長蛋白。
2004年4月28日,在舊金山舉行的認知神經學研討會上,勞舍爾重復了這些說法,并希望她的發現有助于為阿爾茨海默氏癥和其他神經退化疾病的患者設計音樂療法。
對“莫扎特效應”的爭論或許還會持續下去。無論“莫扎特效應”有無勞舍爾等人所說的那么神奇,音樂在開發大腦、撫慰心靈和進行音樂療法上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視的,人類離不開音樂也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2003年11月29日的《新科學家》為音樂與人、疾病的關系開辟了一個專輯,專輯的總標題就是《音樂的力量》。
文章指出,嬰兒對音樂或歌聲的反應要比語言更強烈。對于6個月大的嬰兒,母親的歌聲是最容易讓其入眠的。同時,音樂中最廣泛的旋律恰恰反映出我們人體自身的韻律,比如,心跳和呼吸的節律。
人類用聲音的大小、高低、強弱來表達我們的喜怒哀樂,同樣音樂也是這樣表達情緒和情感的。這些因素無疑是進行音樂療法的天然基礎,無論是外傷還是各種疾病、緊張及不良情緒。因為音樂本質上是一種聲音,對音樂做出反應是人類天生的一種能力,很難說為什么它能以微妙的變化牢牢地吸引著人們。
對于音樂為什么有如此強大的作用,心理學家斯羅博達對此做了一個概括:第一,音樂是一種強大的個人體驗的源泉;第二,音樂有一種天生的特質,能模仿這個世界的情緒信號;第三,最有趣的是,隨著時間展開的音樂結構所表現出的音樂情緒效應,而我們的情緒是可以感知變化。
已有研究證明,音樂有助于人體健康。由于人耳的前庭功能影響著身體的不同肌肉群,迷走神經連接著不同的組織、器官,因此,來自鼓膜的聽覺震動與副交感神經系統可以調節人體一些組織、器官的功能。
音樂同樣可以輔助人們的學習。在人的學習過程中,重要的是能夠讓注意力集中到學習的內容上。音樂有傳播的作用,它的節拍和旋律可以幫助個體對學習內容進行編碼;音樂也可以用不同的曲調將個體領入情緒平靜或激動的狀態,以幫助學習;音樂可以樂曲為個體打開進行學習加工的特定神經通路;音樂還有幫助記憶的功能,人們多年不忘的事件和知識通過背景音樂能喚起記憶就是證明。
同樣,音樂療法也在臨床上開始應用(療效還有待評估和繼續研究)。
對于兒童來說,大腦發育是通過多種感官刺激而逐漸發育成熟起來的。各種類型的音樂,不管是流行音樂,還是古典音樂,都能對大腦產生刺激。
也有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嬰兒是通過多種感官的同時作用來學習的。所以,對孩子而言,除了音樂,更好的學習機會是與他人接觸,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活動可以同時刺激孩子的視覺、聽覺、味覺和觸覺。
所以,不管有沒有“莫扎特效應”,不管其中有什么奧秘,人們都有理由去喜愛音樂。音樂會牽引你的靈魂,去它最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