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生總要遇到或大或小的各種挫折,培養他們的抗挫折能力十分必要。在多年的幼教實踐中,我是從以下三方面對幼兒進行抗挫折能力培養的。
一、幫助幼兒學會調節心理,保持良好的情緒
幼兒遇到挫折時會產生畏懼心理,這是正常的。此時,我就誘導幼兒克服畏懼心理,多給予鼓勵的語言。如:“別怕,你行的!”“你真棒!”“好勇敢啊!”……這樣,幼兒就會樹立信心,努力克服困難,當幼兒一次次戰勝困難時,他們便能正確對待挫折。我們成人的一句“你行!”也就變成了他們自己的“我行!”這一點對幼兒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因為他們年齡小、經驗少,不可能全面地看問題,也沒有很強的自我調節能力。他們往往容易把挫折看成是某一單方面的原因,或是外界的,或是內部的。通過成人的指點,他們不但樹立了信心,也提高了他們自身的心理調節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因此,只有我們在幼兒遇到困難時,及時幫助他們分析受挫折的原因,引導他們正確對待挫折,才能使他們明確自身的優點和不足,從而抖擻精神,重新再來。
二、有意設置障礙,激發幼兒克服挫折的主動性
在設置障礙、創設困難情境和艱苦條件時,我們充分考慮幼兒的能力與水平,既不讓幼兒感到高不可攀,又不讓幼兒感到易如反掌。要讓幼兒感到勝利有望而不是觸手可及,需要作出艱苦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我利用各種活動,根據活動的環境特點,隨時隨地設置了一些小障礙,用以激發幼兒克服困難的主動性。例如,在角色游戲活動中,玲玲小朋友在玩娃娃家游戲,她是家中的“媽媽”,她說要打電話,可家中沒有,就來問老師要。這就遇到了困難。這時候我不是馬上給她提供電話,而是說“老師現在沒有,你又急著要用,怎么辦呢?”這樣,讓幼兒自己動腦筋。玲玲聽了我的話后,便跑到玩具柜前,找了一塊長方體積木,右手食指在積木上點了幾下,嘴里還自言自語地說著“電話號碼”,然后放在耳邊講話了。這不是一個很好的“手機”嗎?這樣,幼兒在活動中,通過自己“跳一跳”,摘取了成功之樹的果實,從而激發了他們克服困難的主動性。
三、在日常生活中多鼓勵,抓住機遇培養幼兒抗挫折的能力。
培養幼兒的抗挫折能力,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隨機教育。幼兒在生活中會碰到各種困難,有的幼兒在遇到挫折以后,很快便放棄了目標,有的幼兒則會迎著困難而上,向著目標前進。對于前者來說日常生活、游戲活動中處處有教育的極好機會。例如:在一次中班體育活動中,內容是“玩積木凳”。這是一項一物多玩的活動,活動目標是發揮幼兒的擴散性思維,培養幼兒動腦、動手,勇于拼搏的能力。當我將活動要求向幼兒提出后,就分給幼兒每人一個積木凳進行分散活動。在活動中,幾位勇敢的男孩自然很順利,都選一些難度較大的方法玩。可幾位膽怯的女孩,則只是選一些最簡便的方法玩。當這些女孩眼睜睜地看著同伴做高難度動作時,她們的內心也產生了試一試的想法。這時,我就用一些話語引導她們:“你看到這些動作是不是有點害怕,他們男孩的動作做得是比你們的難,你們想不想試試,老師來幫助你們,相信你們也會成功的。”在老師的引導下,這些幼兒的畏懼心理得到了調節。她們想:老師說我行,那我就一定能行。所以,她們也跟著這些男孩玩起了較難的方法,并獲得成功。這個例子表明:當幼兒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我們老師對他們戰勝困難的能力進行了肯定性的評價,及時給予了疏導和幫助,使他們心理得到了較好的調節,從而堅定了意志,并在加倍努力、排除干擾、反復嘗試下,終于達到了目的。
總之,在科技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我們的下一代遇到的挫折會像潮水一樣地涌來。有意識的讓孩子從小開始接受抗挫折能力的培養,在一次次的失敗中來培養幼兒的抗挫折能力,從而使他們在挫折中增強承受能力,勇敢地向困難發起挑戰,走出低谷,才能成為時代的開拓者、創造者、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