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上網查資料,突然彈出來一個網頁,很黃,很暴力,我趕緊把它給關了。”這是一名13歲的北京小學生在前不久《新聞聯播》中的一則關于凈化網絡視聽的新聞里接受采訪時說的話。隨后,一個oU做《召喚人肉搜索——xxx——很黃很暴力》的帖子在貓撲網(www.mop.com)火爆起來,這位小姑娘的個人詳細情況被貓撲網民們強大的“人肉搜索”挖掘出來,并在網上流傳。他們很快匯聚成狂歡式的語言暴力:準色情漫畫、打油詩、惡搞帖……。2007年“很好很強大”的精神,直接導致了2008年的第一句流行語“很黃,很暴力。”
“很黃,很暴力”是貓撲文化結下的怪眙
從當下的網絡氛圍來看,“很黃,很暴力”事件火爆于貓撲網并非偶然。最近幾年來,以互聯網為平臺引發廣泛討論的社會現象為數不少,從遠的說,有著名的“孫志剛事件”,有持續累年剛剛落幕的“黃靜事件”;從近的說,有剛剛過去的“胡紫薇大鬧CCTV5發布會事件”,有目前還懸而未決的“年畫老虎事件”。而根據筆者的觀察,由于近年來網絡社區的普及,利用網絡進行事件傳播的模式已經漸漸成熟。比如網民們對傳播媒體的選擇就基本呈現如下規律。
人文思想爭鳴話題選擇凱迪的“貓眼看人”;社會民生話題選擇天涯的“天涯雜談”;娛樂明星話題選擇天涯的“娛樂八卦”;情感話題選擇天涯的“情感天地”。
大家請注意,在上述舉例中,筆者獨獨漏掉了在網絡上很有影響力的貓撲的“大雜燴”。這是因為,作為一個火爆的網絡BBS平臺,幾年來,“大雜燴”的媒體影響表現與上述BBS都有不同。或者用貓撲自己的話說
“大雜燴”是我見過最“BT”(變態)的網絡BBS。如果說別的網絡BBS上的熱點事件,多少還有帶有些社會性(比如“年畫老虎”),而“大雜燴”上幾乎所有熱點事件全部是針對普通人的攻擊。2003年惡搞小胖事件、2006年銅須門事件、2006年虐貓事件、今天的“很黃,很暴力”事件等等。如果我們把這些發源于貓撲或者發源于其他BBS而火爆于貓撲的事件稱為“貓撲事件”,那么我們稍微梳理一下就不難發現:幾乎所有貓撲事件,都是針對普通人的群體性攻擊!
在這種BT文化背景下,“很黃,很暴力”事件的爆發一點兒也不意外,它是貓撲BT文化結下的一個怪胎。這個事情能在貓撲引爆,首先在于小姑娘說的“很黃,很暴力”和網絡的流行語“很好,很強大”句式相同,從而引起貓撲人的關注。而隨后的爭論中,網民開始把這個話題和CCTV的強勢、小姑娘撒謊之類掛鉤,事實上CCTV的類似采訪早不止一次了,卻從沒引發如此大規模的口水。所以,說穿了,絕大部分網民自始至終壓根沒在意什么CCTV或者撒謊,他們在意的僅僅是“很黃,很暴力”的文本。他們追求的是這五個字可以滿足的口舌之欲,以及“玩文本”和“玩人”的快感。
貓撲的BT之路
貓撲的“BT文化”走到今天,非一日之功,基本上這十年來,貓撲的發展經過了三個階段:有趣——無聊——暴力。其上活躍的mopper(貓撲用戶)的構成也相應呈現出三個階段:有趣的宅男宅女——無聊的大眾——暴力攻擊性的群體。這三個階段的時間分割點是:1997年——2004年——2006年。
2004年之前的貓撲,活躍的是一些喜歡游戲和動漫、深受日本文化影響的“宅男”。貓撲是一個小圈子,或者說是一個“青春期人群的亞文化群體”。“青春期亞文化”現象的典型表現是一群年輕人因為某一個非主流的主題而聚合,由此對抗成年人的社會。比如古惑仔就是一種“亞文化人群”。當年貓撲鎖定的“亞文化”是日式“宅男文化”,這是一種基于卡通動漫的文化。貓撲的這種“宅男文化”有兩個特點,第一是對“文本”的高度敏感和解構(即“無厘頭”)——這就是貓撲流行“BT”的原因,第二是對自我的高度認同,趨向自戀這就是貓撲流行“YY”的原因。BT和YY,就是當年貓撲的兩根支柱。而這個階段的mopper,其實是由一群聰明、有個性的網友組成,因而比較“有趣”。
到2004年,貓撲進入第2個階段:無聊。這次轉變不是個人所為,而是隨著網站的自然發展,人越來越多,不可能再維持一個“亞文化”的“小群體”,必然走向大眾。這是所有BBS發展起來后的必然之路。而對于貓撲來說,這次轉變是由“145(小天女)”引發的(如同天涯社區完成這種轉變是通過“竹影青瞳”)。145其實是非常功利的上網用戶,和原來貓撲“自娛自樂”的亞文化人群格格不入。但大門已經打開,蜂擁而至的新mopper并沒有老mopper那么高的素質,大眾喜歡噱頭,大眾選擇了145。這個時候,老mopper經歷若干痛苦的論壇事件后,最終退到“貓撲后院”,宣告了貓撲轉型的完成:它從一個“有趣”的論壇,變成“無聊”的論壇。
“無聊”不是錯,大眾需要“無聊”。“無聊”只是讓小眾的精英mopperE覺不舒服,感覺鳩占鵲巢而已。但隨后,貓撲在2004年被陳一舟全資收購,從一個大眾論壇轉變為商業論壇。而2006年初爆發的“魔獸銅須門事件”是貓撲的又一個轉折點,這個事件標志著貓撲真正踏上一條“群體性力攻擊”的不歸之路。
讓群眾斗群眾
“魔獸銅須門事件”之所以能火爆,貓撲站方起了關鍵作用:站方反復將此帖置頂推薦。而當時的天涯社區管理人員,卻在拼命刪除該帖,并向網友呼吁,不要“網絡暴力”,不要侵犯普通網友的隱私。“魔獸銅須門事件”異常荒謬,僅舉一例:那張所謂的事件女主角頭像,其實只是臺灣一個模特的照片。但是,當這樣的事件發生后,貓撲的編輯不是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對事件進行良好的引導,而是借機擴大事件影響,包括讓《新快報》率先深入報道(順道說一句,這次“很黃,很暴力”事件,第一個進行報道的平面媒體也是《新快報》)。正是由于貓撲站方編輯人員的默許,甚至是鼓勵和炒作,才使得后來繼續出現“虐貓事件”,乃至今天的“很黃,很暴力”。這些事件,無一不是針對普通人的群體性攻擊或惡搞,以真假難辨的事實,行道德判斷之高標,聚匿名不負責之群眾,暴普通人之隱私。自認為弱勢的網民們,被煽動聚集起來去傷害更弱勢的個體。
讓群眾去斗爭群眾,讓弱者去攻擊更弱者,讓謊言去揭露謊言,讓流氓去批判強權——這就是筆者所觀察到的各類貓撲事件。
貓撲不能承受之重
從更開闊的一個視野看,將近十年來,幾乎所有做強、做大、做出全國性影響力的BBS半臺都走不出貓撲的這個怪圈:有趣——無聊——群體暴力。比如,2007年10月,天涯社區原發的“史上最牛小三事件”,就非常具有貓撲神韻;而2007年底豆瓣網改版引發的爭議,就具有了天涯的神韻。基本上,豆瓣在天涯化,天涯在貓撲化,貓撲呢?貓撲在所謂的“商業化”。現在看來,貓撲和天涯是沒戲了,但筆者個人非常希望豆瓣能走出這個怪圈。因為沿著這個怪圈,只可能一走到黑。對于這樣的模式,筆者不認為它具有真正的商業價值,更不認為它具有媒體價值。
為什么“很黃,很暴力”事件在百度貼吧沒引發那么大的媒體效應?其實百度貼吧里面,關于這個話題的帖子遠遠比貓撲還多。這是由于站方的產品結構造成的:百度貼吧是一個基本上沒有編輯的去中心平臺,不是媒體,而貓撲是媒體,它通過整合、編輯以及推薦等導向性媒體手段,讓所有網友關注一個版塊或一個話題,并做出反應。
其實,很多網絡BBS本質上做的是媒體,并且從媒體性上獲得商業利益。而一旦發生了事情,站方卻一味推卸責任,推說是網友自發討論——這種邏輯是很荒謬的。按照這樣的邏輯,網站的商業廣告收入是不是也應該分配給網友呢?所謂媒體性,不在于內容到底是由用戶產生還是由站方產生,而在于是否有編輯刻意和主觀引導。而貓撲站方往往關心的不是內容的質量、言論的導向以及后果,他們更不關心自身是否盡到作為媒體的責任,他們關心的只是媒體效應能給他們帶來的經濟利益。試問,這樣的一個BT的“網絡媒體”如何擔得起“媒體責任”四個字?
“小胖事件”的時候,他們惡搞一個普通的男孩,沒有人說話;“銅須門事件”的時候,他們欺負一個普通的大學生,也沒有人說話,現在,他們已經開始欺負一個13歲的小姑娘——他們可真“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