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漫游費的走向—直牽扯著國人的神經,數年來人們翹首以盼它取消或資費下降。但誰知“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落花有意,流水無情。于是乎,傳說中的“手機漫游費聽證會”就變成一部無聊而漫長的肥皂劇。等到它真正上演那天,我們雖然明知肥皂劇無實質內容,對現實不會有任何改變,但又總是不甘心地想看看。
這次手機漫游費聽證會上的兩大討論方案無疑是這部肥皂劇的兩大主角:其一是在現行資費標準下每分鐘降低0.2元,長途費另算,降幅為13.33%至33.33%:其二是跟長途費打包收錢,主叫每分鐘0.7元,被叫每分鐘0.3元,降幅為46.15%至80%。
當然,在原版劇本中,編劇們一一各家運營商對這兩大主角的“科學表述”絕非如此簡單,其中“是否占用長途電路”、“后付費還是預付費”、“主叫還是被叫”、“本地通話標準”等等說法足以搞得人頭暈目眩。用參與聽證的消費者代表的話而言:“聽證方案看不明白。”而專家則失望地抱怨:“說來說去似乎就降了0.2元。豈非和消費者訴求相去甚遠?”
無論明不明白,劇本出臺后,即或劇集還沒上演,剩下的事也變得很明顯:一是漫游費不可能取消,聽證只是在兩個降價方案中“選”;二是問題關鍵——包括漫游費在內的移動通訊費成本核算不會在聽證會中出現。移動通訊費畸高了N年,消費者的心愿無非是“降低話費,成本公開”,但這一基本訴求被運營商粉碎于三招之間。
他們首先是扭曲細節。高話費被分解成“漫游費”、“長途費”、“通話費“、“套餐”以及“雙向收費”等若干點,在每一點上開展面目復雜的拉鋸戰(某些省市有上千種套餐)。運營商們除了人為制造“看不懂”、“算不清”外,在每一點上又脫離成本,煞有介事地聽證、談判、單獨核算,實際上成了幾個項目問的相互補貼與轉圜。通過扭曲每個小問題。最后合成個大謬誤,
其次是設定答案。就像“是否取消黃金周”征求意見方案中抹殺了“保留五一黃金周”的意見一樣,漫游費聽證方案也只設兩個降價方案,對“取消漫游費”視而不見。
新華網調查顯示,在“漫游費是否該取消”問題中,93.55%的人選擇“應徹底取消”,僅有6.18%的人選擇“應降低”。在“如果降低漫游費,應當降多少”問題中,94.55%的人選擇“降低80%”(80%是最高選項),3.52%選擇“降低50%”,1.93%選擇“降低30%”。而在聽證方案中,“降價”是“必選”,“取消”沒有發言權。
更令人無奈的是,兩套方案高下相去甚遠。雖然各自的算法都有鼻子有眼,但方案一的降幅為13.33%至33.33%,方案二的降幅為46.15%至80‰毫無疑問,方案一的出現。只是讓“形式”更加完善同時由大家自己對比出方案二的“優點”,以達到讓方案二“高票當選”的預設目的。
運營商們最后一招是以退為進。按新方案計算,漫游費降價幅度還不如有些地區已經實行的優惠套餐。而發改委表示,如果運營商現行漫游資費高于方案標準,需對照降低。卻沒說若低于方案如何處理。有專家憂慮,部分地區會不會借機搭上漲價順風船7如果說,聽證會后部分地區不按“標準”提價已是謝天謝地,那這一為“降價”而生的標準有多大意義?
面對這部霧里看花、冗長無聊的肥皂劇,郁悶的觀眾并沒有買賬一一兩個方案均未成最終定案。于是,這場聽證會就像所有沒有結局的肥皂劇一樣,在幾年內還將繼續上演。而被它逗得團團轉的全國人民,最終得到的可能依舊是“轉移視線、分散矛盾、拖延時間”。回頭一看,大家都沒轉出壟斷的高價圈,只是又當了回太極拳陪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