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印度的軍事戰略特別是對華軍事戰略發生了重大調整。印軍不僅在中印邊境地區保持著20多萬的軍隊,構成了對中國的局部優勢,而且在其主要空襲兵器完成第二代向第三代過渡的同時,以中國為主要潛在威脅調整了空襲作戰力量部署。印軍新的軍事戰略確定以來,戰略打擊和進攻性力量發展成為印軍建設的重點,作為印軍進攻性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空襲作戰力量更是得到了飛速發展。印度空軍目前的作戰實力已號稱世界第四,戰役戰術導彈的研發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加速空襲作戰武器裝備建設的同時,印度也加快了軍事基礎設施的建設,特別是加強了在中印邊境地區直接針對中國作戰的機場和導彈陣地的建設,對我國西南邊境安全構成越來越嚴重的威脅。
力量構成
1 印軍航空兵
空軍航空兵。印度空軍航空兵已經初步形成了以蘇-30MKI、“米格”-29和LCA為主,以“幻影”2000和“美洲虎”為輔的高、中、低空搭配,具有一定空中攔截和對地攻擊能力的空中打擊力量。另外,印度不但有12架“米格”-21R專門執行偵察任務的戰術偵察機,而且其“米格”-21、“米格”-23/27、“美洲虎”等戰斗機均可掛載偵察吊艙執行戰術偵察任務。在戰略偵察機部分,則有8架“米格”-25R/U和8架“坎培拉”PRMk.57/67型偵察機。預警機方面,印度空軍航空兵2000年4月從俄租借了2架A-50空中預警機,又和以色列于2004年1月簽署了向以色列購買3架“費爾康”預警機的協議。電子戰飛機方面,印度空軍航空兵擁有3款電子戰飛機,分別是16架“米格”-23BN、10架“米格”-21M和8架“坎培拉”B(I)58。運輸機方面,包括105架An-32、45架Do-228、28架HS-748和25架“伊爾”-76,數量相當龐大,空運能力不容忽視。加油機方面,印度和烏茲別克斯坦于2001年簽署協議,向烏茲別克斯坦購買6架“伊爾”-78加油機。
海軍航空兵。又分為艦載航空兵和岸基航空兵,其基本作戰單位為航空兵中隊。印度海軍航空兵編制約5000人,目前裝備各型飛機200余架、武裝直升機80余架,空空導彈和空地導彈若干枚。印海軍航空兵編有2個攻擊機中隊、6個反潛直升機中隊、3個海上偵察機中隊、1個通信機中隊、1個搜索救援直升機中隊和2個教練機中隊。印度海軍航空兵發展主要有三大特點:由英制戰機轉變為以俄制戰機為主;不斷增強遠洋作戰能力;預警指揮能力增長迅速。
陸軍航空兵。目前,印陸軍航空兵編有200余架直升機,外加部分固定翼飛機,總計300余架。共編成9個中隊,40個分隊,其中作戰分隊31個,獨立分隊5個,攻擊分隊4個。印陸軍航空兵正在裝備ALH輕型直升機,該型直升機具有聯絡、’偵察、反坦克、對地攻擊、運送物資和救援等多種功能,最大允許速度305千米/小時,最大巡航速度245千米/小時,實用升限6000米,最大航程800公里,座艙內能容納12名乘客,可攜帶2枚反坦克導彈和2個68毫米火箭艙,機身下可安裝20毫米機炮或吊掛運輸地雷,具有較強的機動能力和攻擊能力。
2,戰役戰術導彈和戰略導彈部隊
印度至今已研制出了“普里特維”近程地地導彈和“烈火”中程地地導彈。 “普里特維”近程地地導彈按射程不同分為SS-150、SS-250、SS-350三個型號。“烈火”-Ⅰ中程地地彈道導彈最大射程2500公里,“烈火”一Ⅱ射程可達2000~3000公里。在地地戰術導彈方面,印度在已裝備1個“普里特維”-Ⅰ型導彈團(第333導彈團)、40枚射程為150公里的“大地”(SS-150)導彈的基礎上,陸軍和海軍分別定購了150枚和100枚射程為150公里的“大地”導彈,空軍則定購了50枚射程為250公里的“大地”-Ⅱ導彈,共計300枚。在中遠程導彈方面,射程為1500公里的“烈火”-Ⅰ導彈已經定型并投入批量生產,陸軍至少裝備了一個團的“烈火”-Ⅰ導彈。另外,印度有可能采用衛星運載火箭技術以及“烈火”導彈的經驗發展“蘇里亞”洲際彈道導彈,射程約8000公里。此外,印度已成功發射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并可將其改進成洲際彈道導彈,射程可達14000公里。美國國防部稱,印度已制造出可把運載火箭改造成彈道導彈所需的制導組件、彈頭和關鍵部件。
中印邊境部署情況
中印邊境中西端地勢高寒、氣候惡劣、交通困難,不適于飛機作戰,因此印軍沒有在這些地段部署空軍力量。而中印邊境東段,印軍認為是“最易遭受攻擊的地方”,因為中印雙方最有爭議的“麥克馬洪線”和印度邊境特區與內地相連的西里古里走廊-都在那里。因此,印度空軍在該方向布下了重兵,共有5個飛行聯隊——第10、11、14、19和42飛行聯隊。另外,由于錫金處于中印兩國之間,其敏感的地理位置一直受到印軍的高度重視,印度空軍在錫金方向部署了2個飛行聯隊——第16和20飛行聯隊。裝備的主要機型為“米格”23BN/UM、“美洲豹”IS、“米格”27等第三代戰斗機,共計300余架。印軍在對中國作戰時可能使用的機場有19個,與中國可供使用的機場之比為9.1:1。印度在中印、中錫邊境的兵力部署,是其僅次于印巴邊境的第二個兵力部署重點,并以中印邊境東段和中錫邊境為兵力部署的主要方向,以瓦弄、阿朗為次要方向,進行由縱深向前沿靠近的方式部署。
部署特點
印度根據中印邊境東、中、西三段所處的態勢,其當前解決中印邊境問題的基本立場是推行“保東、守中、奪西”的策略。如果一旦有事,印軍就搶先奪占西段的阿克賽欽,力爭再挖一塊,達成“以西制東”之企圖。印軍正是按照這一方針,著眼于“攻勢防御作戰”的需要進行空襲作戰力量兵力部署的。
東西結合。重點方向與“敏感部位”并重
為了貫徹“地區威懾”軍事戰略和著眼對巴與對華兩面作戰的需要,印軍的兵力部署一直保持“西攻北防”的基本態勢。從中印邊境的地理環境看,中、西段地區地勢高寒,交通極其不便,保障十分困難,部隊生存條件很差,而西段大部分爭議區為我所控制。因此,印軍在中、西段僅部署空軍2個飛行聯隊。中印邊境東段是“最易遭受攻擊的方向”,因為一旦為我控制,其對東部地區的聯系與作戰支援即被切斷,處于不利地位。因此,中印邊境東段一直是印軍兵力部署的重點方向,共部署了陸空軍5個飛行聯隊。在中錫邊境,由于錫金像一個十字路口,一方面切斷了尼泊爾和不丹的聯系,另一方面又切斷了我與孟加拉國的聯系,因而錫金方向歷來被印軍認為是“印度防衛最敏感的部位”,所以在該方向部署了2個空軍飛行聯隊。印軍在中印邊境中、西段部署兵力較少,但從其整體兵力部署看,印度在其西北地區部署了大量空襲兵力,以保持對巴的強大軍事壓力。從戰場結構看,中印邊境中、西段同屬印西北戰場范疇,一旦中印在中、西段邊境發生戰事,這些兵力也可用于對我作戰,實施快速支援,體現了印軍突出重點與著眼兩面作戰結合的兵力部署思想。
突出“攻勢防御作戰”需求,靠前展開與縱深部署相結合
為了防止和有效制止我對中印邊境東段和中錫邊境方向實施重點進攻,維護其既得利益,印軍空襲作戰力量采取靠前展開與縱深部署相結合的方式,以適應“攻勢防御作戰”的需要。在中印邊境東段,印軍靠前部署了兵力,印軍認為,達旺方向仍將是我未來反擊作戰的重點攻擊方向,瓦弄方向將是我在東段的輔助攻擊方向,這兩個方向共部署了5個飛行聯隊。另外也在縱深地區部署了空襲兵力,主要擔負該方向對華作戰的戰役預備隊,遂行機動反擊作戰,并兼負對孟加拉國和緬甸的作戰任務。在錫金方向,印軍部署了2個飛行聯隊。在縱深內的西里古里走廊,部署了2個飛行聯隊,可實施機動反擊,也可防我切斷西里古里走廊,增強了攻勢防御的靈活性與主動性,從而建立了既有助于一線抗擊、又可適時實施機動反擊的攻勢防御部署。
著眼提高山地快速反應能力。陸空力量結合部署
為了提高山地作戰能力,1962年我自衛反擊作戰以后,印軍按照高寒山地作戰的需要,將部分步兵師改編成山地步兵師,部署在中印邊境一線,專門用于與我軍作戰。同時,為了克服山地對部隊行動帶來的不利影響,提高作戰效能,增強地面部隊的快速機動能力和提供適時的火力與后勤支援,印軍采取空、陸軍結合部署,著眼空地聯合作戰。在中印邊境東段,印空軍部署了5個飛行聯隊;在錫金方向西里古里走廊,部署了2個飛行聯隊;在中段和西段各部署了1個飛行聯隊,共計9個飛行聯隊、18個飛行中隊,裝備各型飛機(含直升機)300余架。在空陸兵力構成上,空軍飛行聯隊與陸軍作戰師的比例達到了1:1,并且這些空陸部隊平時部署和訓練在一起,有助于相互熟悉、密切行動,從而可為戰時的陸空協同、適時提供各種支援、提高作戰效能打下良好基礎。
正規部隊與準軍事部隊相結合,發揮整體作戰威力
印軍在中印邊境除了部署大量空襲作戰正規部隊外,還部署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的準軍事部隊。這些準軍事部隊兵員大部分在當地招募,平時即部署在邊境地區,擔負守點、偵察巡邏、情報搜集等任務,對當地情況、地形、環境熟悉,適應能力強,戰時能較好地配合空襲作戰正規部隊行動,發揮整體作戰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