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把人類帶入了航空時代。不幸的是,當人類試圖駕駛飛機與鳥類共享藍天時,鳥撞飛機問題也隨之出現了。1912年,美國飛行員卡爾·羅杰斯駕機在南美海岸飛行表演,一只海鷗纏住了操縱桿控制線,飛機失控墜入大海,羅杰斯也隨機身亡,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起因鳥撞而引發的人亡事故。自上世紀60年代,噴氣式飛機逐步取代了螺旋槳飛機,渦輪噴氣發動機會因吸入飛鳥而造成內部損傷,因鳥撞飛機造成事故的風險也隨之升高。90年代后,渦扇噴氣發動機開始取代渦輪噴氣發動機,此時飛機速度更快、發動機吸力更強、葉片面積更大,鳥撞飛機的威脅也就更加突出了。據統計,自1912年以來,國外因鳥撞至少導致了63架民用飛機失事、223人死亡;至少353架軍用飛機失事、165名軍人死亡。全球每年因為鳥撞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6億美元之多,國際航空聯合會已把鳥撞列為“A”級航空災難。
近年來,隨著國內環保意識的提高,鳥類的種群數量開始恢復,同時安裝有渦扇噴氣式發動機的新式戰機大量裝備航空兵部隊,鳥撞對飛行安全的威脅日益突出。機場的鳥害形勢更為嚴峻,這主要是因為機場,特別是海軍航空兵的機場多處于中國候鳥遷徙的東部路線上,這條路線是亞太地區水鳥遷徙的主要路線,鳥類遷徙規模大、數量多、時間長,對飛行影響大,嚴重威脅了海軍航空兵部隊的飛行訓練安全。
為確保海軍航空兵部隊安全發展,海軍高度重視航空兵部隊飛行安全工作,始終把機場鳥害防治工作作為影響飛行安全的重要問題抓緊抓好。
各機場場站在場務連都增設驅鳥班,落實了驅鳥班人員編制。同時,為了規范海軍機場鳥害防治工作,海軍分別制訂下發了《海軍航空兵機場鳥害防治工作措施》和《海軍航空兵機場鳥害防治槍支彈藥使用管理規定》,嚴格規范了獵槍的購置、運輸、使用、管理等工作。使海軍機場鳥害防治工作邁入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薪階段。
機場鳥害防治工作是一項較為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鳥類學、昆蟲學、植物學、統籌學、物理學、管理學等多個學科,如果盲目簡單開展,不僅得不到良好效果,而且會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損失。為避免這種狀況,提高海軍機場鳥害防治工作的科學性和實效性,2006年海軍在工程大學正式設立海軍機場鳥害防治研究室,為機關出謀劃策,為部隊提供技術幫助。此外,還通過組織座談會,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組織海軍系統內,海軍與空軍、民航等部門之間的經驗交流活動,使先進的思路和理念得以傳播和運用。同時,各場站也積極開展了與駐地科研單位的合作,部分場站建立了與復旦大學、安徽大學、浙江林學院、山東教育學院等高校的合作關系,連續兩年組織機場鳥害防治人員培訓班,培訓學員占場站驅鳥班編制員額91%。
為了豐富驅鳥手段,促進綜合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在海軍配發驅鳥裝備的基礎上,各場站充分調動廣大官兵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發明了風動仿真人等具有海軍特色的驅鳥設備。同時,在機場內布設了粘鳥網、風動驅鳥儀、風動仿真人、驅鳥彩色風輪等驅鳥設施,有的場站還訓練獵狗或敲鑼打鼓、燃放鞭炮進行驅鳥,使驅鳥手段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發展,形成了驅鳥方式“土洋結合、動靜結合、空地結合、驅殺結合、治防結合”的新局面。
各部隊立足現有條件,克服困難,主動作為,認真實施鳥情調查,積極開展驅鳥設施及鳥情資料室建設,嚴恪落實驅鳥工作,扎實推進機場環境整治,開展了機場外場環境綜合整治,使機場環境得到了徹底的改善,為飛行創造了良好的凈空條件。官兵們用辛勤勞動和智慧為海空雄鷹保駕護航,讓戰鷹起飛無可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