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就愛瞅著痕跡琢磨事,在這里,自然造化著似像非像,帶來真實與虛幻的交織,這種的視覺感動有時像首詩,有時又似一幅歷史長卷,有時像迷宮,帶著你的思緒在自由的想象空間里翱翔,帶著你的思緒在歷史與現實的跨度間交織。我喜歡以這樣的方式去追隨靈感的腳步。于是我的思考從痕跡開始,以痕跡結束。
作為一個軍隊畫家,總是以軍事題材進行創作,雖然超乎尋常生活,可也不妨礙它具有一定的藝術風格。軍事題材的藝術品向來不乏驚世之作,連畢加索也沒忘了用軍事題材來承載他對藝術的理解,關鍵在于作品中能否具有畫家自身獨特的魅力及語言要素。如何用痕跡去開拓思維空間?用何樣的痕跡去結構畫面?至今是我一直堅持在做的課題。痕跡是力量運動的記錄,例如人類飽滿情緒的運筆,雖然常人也能畫出美妙的線,只是畫家更善于讓這種帶有美妙力象的形態出現在藝術品中最該出現的位置,因為我們的詞匯再華麗,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內力運動作為作品的結構,也只不過是一盤離心的珍珠,只有在它們被力象貫通起來,才能像天際運轉的行星。痕跡本身就是一幅抽象畫,每個人都會從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影子,當年石魯老先生就是看著墻上的痕跡引發了《轉戰陜北》的創作靈感的。
鐘愛痕跡,鐘愛面對痕跡的思索和將這種思索引發的沖動——將痕跡轉變成藝術品,一點一點地接近目標,不苛求精準,保持著痕跡的自然,畢竟理想和現實的交融只能出現在痕跡里。

名稱挺進冀中
作者李蕾
材質紙本水墨
尺寸200cm×620cm
年代2006年

名稱徹夜守候
作者李蕾
材質紙本水墨
尺寸80cm×100cm
年代2003年

名稱老兵
作者李蕾
材質紙本水墨
尺寸60cm×50cm
年代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