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的抗凝治療(以下簡稱抗凝)可明顯改善心臟病患者的預后。以不穩定性心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為例,在治療第一周內沒有給阿司匹林和肝素的病人。頑固性心絞痛、心肌梗死和死亡率分別為23%、12%和1.7%;給予阿司匹林和肝素后,上述數值分別下降為10.7%、1.6%和0%。但由于治療不規范。抗凝也存在不少風險。尤其是對不同的心臟病患者,更有深入探討的必要。
人工瓣膜
1.機械瓣:植入機械瓣后血流動力學有所改善,但發生血栓的幾率較高,通常需要終生抗凝。但不論使用哪種抗凝藥,都不能保證不發生栓塞和并發出血。
抗凝策略:終生抗凝。一般病人可單用華法林,維持凝血酶原時間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在2.5~3.5之間。如抗凝后又發生栓塞,可加用阿司匹林80~160毫克/日,或氯吡格雷75毫克/日,或雙嘧達莫200毫克/日。
2.生物瓣:雖然血栓發生率減低,但仍有發生血栓栓塞的可能。
抗凝策略:術后3個月低強度抗凝。如無栓塞史、心衰、房顫、左房擴大。可單用阿司匹林。
房顫
1.瓣膜性房顫:二尖瓣狹窄伴房顫病人,長期接受抗凝治療。栓塞發生率可減少50%。
抗凝策略:必須堅持長期抗凝,推薦使用華法林,維持INR在2.0~3.0之間。如果發生血栓栓塞,應將INR目標值升高至2.5~3.5之間,同時加用阿司匹林80~160毫克/日。
2.非瓣膜性房顫:指沒有瓣膜病的房顫。每年大約有5%的病人發生腦中風或其他栓塞,是預防的重點人群。按血栓形成的危險性分為高、中、低組。高危因素包括:年齡大于75歲、高血壓、左室功能減低。抗凝可使腦卒中下降68%,死亡率降低33%;已發生腦栓塞的病人,可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47%。
抗凝策略:高危患者推薦使用華法林長期抗凝,維持INR2.0~3.0之間。治療期間如發生栓塞事件,增加抗凝強度到INR2.5~3.5。同時加用阿司匹林。
3.房顫復律:房顫患者不論通過藥物或電復律,都可引起全身血栓栓塞。
抗凝策略:只要房顫超過48小時,復律前都應進行抗凝治療。治療前應仔細檢查,如發現左心房或左心耳有血栓,即不能復律,應繼續華法林抗凝,維持INR2.0~3.0之間。在復律后至少繼續華法林抗凝一個月。
缺血性心臟病
1.不穩定性心絞痛:抗凝對不穩定性心絞痛有確切療效,可使急性心梗發生率減少50%。
抗凝策略:長期阿司匹林治療,劑量75~325毫克/日,肥胖者可用較大劑量。如有阿司匹林過敏或出血,可改用抵克力得或氯吡格雷。如用后者,注意觀察白細胞和血小板。不穩定性心絞痛發作時,可短期使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然后繼續阿司匹林長期治療。不主張肝素和阿司匹林長期合用。
2.穩定型心絞痛:可長期處于穩定狀態,發展成不穩定型心絞痛或急性心梗相對較少。
抗凝策略:長期小劑量阿司匹林對穩定性心絞痛有明顯益處。對于合并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吸煙、長期靜坐生活方式、有中風史、有早發冠心病家族史、60歲以上者,尤其重要。中值劑量50~100毫克/日。
3.心肌梗死:無論急性期處理或后續處理,抗凝都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抗凝策略:在急性期,除非有肝素使用禁忌,都應及時使用,以預防深靜脈血栓,減少肺栓塞發生。對長期臥床者同樣適用。
抗凝治療的主要危險是出血,治療中應嚴密觀察。但總的發生率并不高。如將INR控制在1.5~3.0之間,既安全又有效。值得特別提出的是,華法林對孕婦和胎兒有危險,如確需抗凝,應選用普通肝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