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瀉,除輪狀病毒、星狀病毒外,近年來又增添了諾如病毒(Novovirus,NOV)。該病毒系杯狀病毒族譜中主要成員,是一種單股正鏈的小RNA病毒。
早在1945年,瑞曼(Reiman)等人用病人糞便濾液給志愿者口服后導致發病,但其病原體因當時研究條件所限,無法搞清楚。1968年10月,美國俄亥俄州諾瓦克鎮一所小學校中暴發急性胃腸炎,全校50%以上的師生染病,家庭中間接接觸者發病率達32%。1972年,從該鎮病人糞便濾液中用免疫電鏡觀察到一種直徑27納米的病毒顆粒,命名為諾瓦克病毒。此后又相繼發現了一些與急性胃腸炎有關的病毒因子,但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并不明了。近年來隨著病毒基因工程的發展,確認諾如病毒可分為Ⅰ、Ⅱ、Ⅲ、Ⅳ、Ⅴ五個基因組,Ⅰ、Ⅱ、Ⅲ組中包含著可感染人的病毒株。Ⅰ、Ⅱ、Ⅲ組還可細分為若干個基因型,而諾瓦克病毒則是屬于諾如病毒的Ⅰ組Ⅰ型。本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瀉廣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發病率高,傳播快,人群普遍易感。我國自1968年以來,先后在十幾個省市發生過青壯年流行性腹瀉,病人的糞便中曾檢出“吉林因子”、“流行性腹瀉病毒顆粒”等,提示可能是該病毒引起。有專家認為,冬春季感冒流行時出現的“胃腸型感冒”也可能與本病毒感染有關。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要求,所有國家都應執行《國際衛生條例(2005)》,即全球合作監測疫情。在此全球一體化大背景下,對諾如病毒有了全新的認識。自2006年以來,日本、美國相繼發生該病毒引起的大規模流行。我國北京、湖北、四川、云南、甘肅等地也曾出現諾如病毒引起的腹瀉。
本病全年均可發病,以秋冬季(當年9月至翌年3月)多發。可經日常生活密切接觸傳播,但以糞——口途徑傳播為主,潛伏期14-48小時。起病急,以腹瀉或嘔吐起病,或二者兼有。腹瀉為黃色水樣便,無膿血。常伴有全身癥狀,如低熱、乏力、頭痛、全身肌肉酸痛等,也可有咽痛、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癥狀;吐瀉嚴重者可出現脫水及酸中毒。病程4~6天,除年老體弱、伴有慢性病者及嬰幼兒病程較長、病情較重者外,患者預后良好。診斷以當地流行病學資料、典型的臨床癥狀為主,如能從患者的吐瀉物中用電鏡找到病毒顆粒,或用特異免疫學方法(如酶聯免疫夾心法)檢測出諾如病毒抗原或血清特異性抗體,更可確診。本病是自限性疾病,不主張用抗病毒藥,因其療效不肯定,且有毒副作用。一般可用“口服補液鹽”口服治療,脫水嚴重者可靜脈補液。有專家分析指出:本病發病率高,流行廣泛,可能與病毒經常發生變異、病毒對外界抵抗力較強、傳播途徑多、人群感染后不能獲得長期免疫有關。
中醫藥治療本病療效肯定。本病屬中醫泄瀉證候。中醫認為是正氣素虛,加之飲食不潔,或感受濕熱之邪,以致中焦受阻、脾胃受伐而傳導失職、升降失調而致。常見證型有二:一為寒濕泄瀉,證見泄瀉清稀、脘悶食少,或有惡寒微熱、鼻塞頭痛、肢體酸痛,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濡緩;以解毒散寒、芳香化濕治之。藥用藿香、蘇葉、白芷、大腹皮、厚樸、茯苓、炮姜、白術、木香、丁香等:成方可用藿香正氣膠囊、周氏回生丹等。一為濕熱泄瀉,證見泄瀉腹痛、肛門灼熱、大便稀臭、煩熱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以清熱利濕治之。藥用葛根、黃芩、黃連、木香、炒苡仁、白芍、蒼術等;中成藥可用加味香連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