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人早就懂得陽光對人體具有保健作用。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他的《負冬日》一詩中寫道:“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說在冬日里。背對著太陽坐下進行“日光浴”,曬得渾身暖洋洋的,似有一股勃勃的生氣充實體內:又好像喝了一杯香醇的美酒,讓人陶醉其中。清代的慈山居士曹庭棟活了九十多歲,他在《長壽秘訣》一文中也曾寫道:“如值日晴。就南窗下,背日而坐,脊梁微暖。遍體和暢。日為太陽之精,其光壯人,極為補益。”分明是把陽光當作“一味補藥”了。
“日光浴”的確是一味“補藥”。如果一個人經常不曬太陽或少曬太陽,則容易精神疲乏,渾身無力,頭暈眼花,食欲不振,還有可能形成失眠、記憶力減弱等。科學研究證明:陽光是一種特殊的光線,含有紫外線、紅外線和可見光三種。日光浴時在這三種光線的照射下,對人體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紫外線是日光中一種肉眼看不見的光線,不僅能夠殺死皮膚表面的細菌、病毒。而且能使皮膚增加彈性、光澤和柔軟性;還可以刺激細胞新生,改善體內的糖代謝,活躍人體的酶系統,增強免疫能力,有利于骨骼生長發育,防止佝僂病。它能刺激身體的造血機能,使血液中的紅血球數增多,使皮膚里麥角固醇轉變為維生素D。維生素D能促進鈣、磷的吸收,鈣、磷則是骨骼的主要成分,缺少了它就容易患軟骨病或佝僂病。所以說,正處在成長發育階段的兒童,應當多接受日光浴。
紅外線約占太陽光的60%,具有滲透物體并給予加熱的作用,其溫熱可以深達人體內部。在日光浴時,紅外線能使我們深層的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血流加快,心臟跳動有力。呼吸加深,使全身新陳代謝更加旺盛,同時皮膚和組織的營養狀況也得到改善。常曬太陽還可以通過對外界不同氣溫的適應,提高體溫調節中樞的靈活性,增強人體對不同氣溫的適應能力。紅外線還能調整睡眠節律,提升食欲,促進細胞增生,令人心情舒暢。
可見光同樣功不可沒,它不但具有一定的鎮靜、止痛、解除痙攣作用,而且我們大腦中的松果體能感受可見光的信號并作出反應。例如,人們在陽光明媚的時候,會感到心情舒暢、精力充沛;而遇到細雨連綿的天氣,則會情緒低落、郁郁寡歡。
日光浴時要注意一些事項:(1)日光浴宜在冬天進行,夏日進行日光浴的時間宜短不宜長。(2)要把握時間,夏季可在上午8點半~9點半、下午4~5點進行。冬季以上午10點至下午3點最為適宜。冬天每次可曬2小時左右,夏天則不宜超過1個小時。(3)進行日光浴時,不宜空腹,不可進入睡夢狀態,同時應當經常轉換體位。夏天要戴草帽和墨鏡,以保護頭、眼部位,避免中暑。冬天要穿得厚實一些,當心著涼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