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工程師57歲,近兩個月經常腹痛。每次發作都是飯后15~30分鐘開始,持續1~3小時,晚餐尤甚。腹痛持續的時間和嚴重程度與進食的質和量有關。若吃得過飽或脂肪過多,疼痛加重,時間也長;反之則較輕。曾到醫院看過幾次,吃了多種解痙止痛藥和中藥,效果不甚明顯。最后,經過專家會診,診斷為“內臟缺血綜合征”。
本病是因為腹腔動脈粥樣硬化,或患有多發性動脈炎所致。由于腹腔動脈管腔狹窄、閉塞或痙攣,導致腸系膜和腸壁缺血、缺氧,出現類似心絞痛、心肌梗死發作的一系列變化,表現為慢性或急性腹痛等癥狀,故又稱“缺血性腹痛”。主要發生于40歲以上,患有動脈粥樣硬化、多發性動脈炎、結節性動脈炎及血管閉塞性脈管炎等心血管病的中老年人。發病初期只是在飯后有飽脹感或上腹部疼痛,當吃得過飽或進食脂肪過多,疼痛會加重,持續時間也會有所延長。如此反復發作,可達數月或數年之久,癥狀也日趨嚴重,并可伴有惡心、嘔吐、腹瀉或便秘、體重逐漸下降等癥狀。在寒冷的環境里,少數患者在勞累過度、飽餐、劇烈運動或情緒波動時會誘發腹腔動脈血管的急性閉塞,出現劇烈惡心、嘔吐、水樣或血樣性腹瀉等癥狀;繼而出現高熱,腹部脹痛加劇。此時若延誤診治,患者迅即進入休克昏迷狀態,甚至危及生命。
防治方法:
(1)飲食上要有節制,盡量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并少食多餐;少進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以免增加腸胃負擔,防止血栓形成。(2)平時多參加體育鍛煉,可增加血管彈性,促進血液循環,避免發生栓塞。(3)及時確診早治療。凡40歲以上中老年人,特別是有糖尿病及動脈硬化血管病病史的患者,如出現反復的餐后腹痛、腸功能障礙、體重下降三大癥狀時,應考慮到內臟缺血綜合征的可能,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臨床用藥銀杏葉、復方丹參片、硝酸甘油片均有療效,配服維生素B6、葉酸、維生素E等。也可用中醫針灸治療。
食療方法
1.黃芪棗菇湯:生黃芪15克,大棗6枚,香菇100克。加適量水用慢火煮成湯,加香油、精鹽各2克,分兩次服用。
2.木耳枸杞湯:木耳15克,枸杞10克,豆腐60克,麻油少許,加水適量同煮成湯,加精鹽1.5克,每日1次食用。
3.丹海牡蠣湯:丹參20克,泡發海帶50克,鮮牡蠣250克,黃酒、生姜片、精制油、鮮湯各適量。先將丹參煎10分鐘后取汁備用;牡蠣洗凈,放熱水中浸泡至漲發,去雜洗凈后放深盤中。浸泡牡蠣的水澄清,濾至深盤中,和牡蠣一起隔水蒸1小時取出。炒鍋上武火,放精制油燒熱,放入生姜片爆香,加入鮮湯、丹參汁、精鹽、味精、黃酒,倒入牡蠣和蒸汁及洗凈的海帶(切絲)煮熟,下味精調味即可。
4.芹菜炒鱔片:黃鱔120克,西瓜翠衣(西瓜皮)150克,芹菜180克,姜、蔥、蒜茸各少許。黃鱔活宰,去腸臟、骨頭,洗凈,用開水焯去血腥,切成片;西瓜翠衣洗凈,切條;芹菜去根、葉,洗凈切段。全部放入熱水中焯一會兒,撈起備用。起鍋下麻油,下姜、蒜茸及蔥炒香,放入鱔片,炒至半熟時放入西瓜翠衣、芹菜,翻炒至熟,調味,勾芡,略炒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