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老齡科研中心2007年最新調查,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49億,其中老年殘疾人4416萬,80歲以上高齡人口1600萬;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例為69.2%,專家估計老年癡呆癥患者本世紀中葉將達到5300萬。 據估計,我國總體老年人口將以每年3%的速度遞增。預計到2020年,80歲以上人口將達到3067萬。老年人口,特別是高齡、病殘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帶來老年產品和服務方面的巨大需求。但我國目前養老服務業發展明顯滯后,據2003年~2005年消費市場調查,市場需求每年在6000億人民幣以上,但僅能提供1000億元的商品和服務。
近三成冠心病患者有糖尿病
北京安貞醫院一項大樣本隨訪調查發現。在該院就診的冠心病患者有28%同時患有糖尿病,但有1/3被漏診。
這項調查涉及2001-2004在安貞醫院接受血運重建的3763名冠心病患者。結果發現。有近一半的冠心病患者入院前就有糖代謝異常,有28%患有糖尿病;但只有20%患者入院前確診同時患有糖尿病,有近1/3的患者被漏診。被漏診的患者血糖、血脂、血壓等控制較差,總死亡率(5.7%)顯著高于確診有糖尿病的患者(4.3%);血運重建后心腦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死亡、新發心肌梗死、腦卒中和需要再次進行血運重建治療)的總發生率為13.9%,與確診患糖尿病者(14.3%)接近,但顯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專家揭示,糖尿病與冠心病聯手,患者的健康風險將顯著增加。如果冠心病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疏忽了對血糖的控制。就會導致更大的風險。因此。建議冠心病患者應重視糖尿病的篩查。
食謙性寄生蟲感染增多
近年來,隨著飲食文化的傳播,我國食源性寄生蟲感染病例呈現出明顯增多的趨勢,并表現出明顯的南病北移特點。北京友誼醫院陰赫宏博士介紹,與1990年相比,近年來我國肝吸蟲感染率上升了75%。帶絳蟲感染率上升了52.47%。2006年,我國北方地區暴發了過去僅在南方散見的廣州管圓線蟲病。
陰赫宏博士指出,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鉤蟲、蛔蟲、鞭蟲等土源性寄生蟲病已大幅度下降,但食源性寄生蟲病仍然嚴重。這是因為外出就餐與攝食生鮮及未徹底加熱食品的人越來越多。因此,臨床醫生應增強對食源性寄生蟲病的認識,避免誤診漏診;廣大群眾應注意飲食安全,避免寄生蟲感染。
肥胖兒童成年后易患心血管病
丹麥研究人員一項大規模調查證實,肥胖兒童成年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遠遠大于體重正常的兒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丹麥預防藥物研究所采取回溯和跟蹤調查的辦法。對1930年至1976年期間在哥本哈根生活的2.8萬名7-13歲兒童進行了調查。這些兒童當時定期在學校進行體檢。體檢結果都記錄在案。調查顯示,這些兒童成年后有1.46萬人息有心血管疾病,有4104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研究人員發現,在這些患者和死者當中,兒童時期體重超重者明顯多于體重正常者。例如,一名13歲兒童超重11.2公斤,成年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體重正常的兒童高33%。 (以上衛文供稿)
辭補充劑預防糖尿病受到質疑
盡管眾多的鋅補充劑制造商聲稱,補充鋅可預防糖尿病,但美國科研人員一項最新研究卻表明,鋅補充劑對預防糖尿病并沒有什么實際效果。
早期有實驗室的研究生,補充鋅可以幫助2型糖尿病患者產生胰島素。并可提高胰島素的活性。對治療和預防糖尿病有一定的好處。最新的臨床隨機實驗對192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了研究。研究人員給受試者服鋅補充劑或安慰劑。結果發現,鋅對治療、預防2型糖尿病并沒有什么效果。同期另一項對56名肥胖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實驗也表明,補充鋅的受試者與服安慰劑者,其糖尿病癥狀的改善情況并沒有什么差異。
美國糖尿病協會新聞發言人John.Buse博士稱,這些研究的規模太少,時間也太短,還不足以獲得權威的結果。
高血壓增加患糖尿病的危險
美國醫學科研人員最新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患有高血壓的婦女,其患2型糖尿病的危險是正常血壓婦女的3倍。
哈佛大學公共健康學院的研究人員稱,高血壓與糖尿病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研究人員在新近出版的《歐洲心臟雜志》上撰文稱,研究人員對38000名女性醫務人員進行了長達10年的跟蹤研究。研究開始時,所有受試者均沒有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研究人員根據受試者的血壓把她們分為四組。最佳血壓組:血壓低于120/75毫米汞柱;正常血壓組:120-129/75-84毫米汞柱:較高血壓組:130~139185毫米汞柱;高血壓組:140/90毫米汞柱以上及有高血壓治療史及家族史者。10年后,高血壓組發展為2型糖尿病的有9.4%,較高血壓組有5.7%,正常血壓組有2.9%,最佳血壓組有1.4%。在排除其他影響糖尿病的因素,如年齡、吸煙、飲酒、BMI指數(體質指數=體重/身高2)、運動、糖尿病家族史等以后,女性高血壓患者增加患糖尿病的危險達3倍以上。研究人員稱,高血壓致糖尿病的機理可能是血管內皮細胞機能失調。
巧克力有降低血壓的協效
一項由美國科研人員最新的研究表明,巧克力比綠茶和紅茶更有降低血壓的功效。研究人員建議,高血壓患者適當食用巧克力或其他富含可可的食物,有益于高血壓患者的健康。
研究人員對173名受試者進行了為期四周的實驗。受試者每天均食用巧克力,尤其是富含可可的巧克力。研究結果表明,受試者收縮壓讀數平均下降4.7%;舒張壓下降2.8%。巧克力的主要成分是可可,而可可和茶中都富含一種稱為多酚的抗氧化物質。目前,健康指南建議高血壓患者多食用水果和新鮮蔬菜,這些食物中均富含多酚。研究人員稱,富含多酚的水果和蔬菜,同時有預防心臟病和高血壓的作用。研究人員估計,常食用巧克力的人。其患中風的危險將下降20%。冠心病的發病率將下降10%。不過研究人員同時稱,由于巧克力是一種高糖、高脂、高熱量的食物,過量食用也會給身體帶來危害。
(以上揚光平編譯)
補鈣過量患前列腺癌
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一項前瞻性研究表明,過量攝入鈣會增加患前列腺癌的危險性。
這項研究共納入29133名50-65歲的芬蘭男性,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分析他們的日常鈣攝入量與前列腺癌的關系。通過17年的隨訪調查,共有27028名參試者完成了調查問卷,其中有1267例前列腺癌患者。研究人員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發現,鈣的攝入量與總體前列腺癌有很強的正相關性。與每天攝入鈣1000毫克者相比,每天攝入鈣大于或等于2000毫克者,患前列腺癌的相對危險增加1.63倍。參與研究的專家認為,可能的機制是,過量攝鈣使血清維生素D水平降低,并增加了血清胰島素生長因子(1GF-1)水平。
研究者指出,上述研究中的大部分前列腺癌患者是根據臨床癥狀檢查結果確定的,減少了檢出偏倚的可能性。這意味著,本項研究有較強的可靠性。
眼病腎病“盯”上“準糖尿病”患者
一項由上海市多家醫院聯合相關社區進行的“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慢性并發癥的篩查及診治網絡的構建”課題表明。部分血糖超標。但尚未戴上“糖尿病”帽子的“準糖尿病”患者,已經受到了并發癥的侵擾。
課題組在近3年的時間里。對4個社區的3261人進行了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篩查。調查顯示,在社區高血糖人群中,50.8%的人伴有視網膜病變、微量蛋白尿、神經病變及周圍血管病變等慢性并發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尚處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中,也有36%的人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并發癥。
據了解,上海20歲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約為6.2%,慢性并發癥是糖尿病患者致殘的主要原因。在住院治療的糖尿病患者中,60%~70%伴有并發癥;在接受透析治療的腎病患者中,40%禍起糖尿病。并發癥不僅增大了糖尿病患者的死亡風險,也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據估算,有并發癥的糖尿病患者,其醫療費用是無并發癥患者的4倍。課題負責人,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副院長賈偉平教授表示。糖尿病發病高峰的前移和慢性并發癥的提前“報到”,意味著防治工作應及早啟動;而社區在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篩查、早期發現和跟蹤治療中的作用非常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