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生睡到半夜,突然被鉆進左耳的一只蟲子驚醒。他從朦朧中坐起來,搖晃了幾下腦袋,耳朵里面沒有了動靜。正待躺下時,又覺得蟲子在爬行騷動。在幾聲咳嗽后,緊隨著一陣鉆心似的疼痛,他禁不住驚叫起來。老伴急忙起來開燈湊近察看,果然見一只黑乎乎的蟲子在往耳孔里面鉆。送他到附近一家醫院看急診,不巧這天是星期日,無人值班。老伴要帶他上較遠的一家醫院,劉先生拒不肯去。待回到家里時,耳內騷動感業已終止,疼痛也明顯減弱,劉先生便迷迷糊糊地睡著了。第二天早上醫生檢查劉先生的耳朵時,見有一只死了的棕色昆蟲阻塞在外耳道口,蟲尸的后腿露在外面,一條附在皮膚上的蜿蜒的帶狀凝血從外耳道口蔓延至耳甲腔和耳垂前面。醫生用鑷子夾出蟲子察看,原來是一只比紅頭蒼蠅稍大的“蟑螂若蟲”。
蟑螂的生活史為不完全變態,也就是說,只有卵、若蟲和成蟲三個變態階段。若蟲較成蟲小,淺棕色無翅,經5~7個齡期發育才羽化成為成蟲,其生活習性與成蟲相似。蟑螂的生活習慣是晝伏夜出,白天隱藏在靠近有食物、水和溫暖而陰暗的夾縫里,以廚房、食堂、餐館、食品店及貯藏室為生活場所,夜間出來覓食和交配。它們不但食人的食物,還喜歡人、畜的排泄分泌物,能傳播多種傳染病。 外耳道是一根長約3厘米的“盲管”,其皮膚細嫩,神經血管豐富。蟑螂若蟲嵌頓在外耳道,進退兩難,雖奮力掙扎,卻無法解脫,遂用它那咀嚼式口器猛咬,將皮膚咬破,造成鮮血向外耳道深部灌注,并向外流淌。醫生在為劉先生夾取蟲尸體時,見其胸腹面有散在的血凝塊。大家知道,蟑螂屬節肢動物,其頭部有口、咽,為感覺和取食的中心;胸部一般有肢三對和翅膀兩對,是行動中心;腹部為新陳代謝生殖中心。值得指出的是昆蟲無肺,也無喉,它們用氣管呼吸,氣管是昆蟲體壁的管狀內陷,可以把氣體直接帶到組織中進行交換。顯然,這條若蟲的死因是氣管被血液阻塞所致,亦即死于窒息。
蟲尸取出后,用鼓膜顯微鏡檢查,見外耳遒皮膚腫脹,有血凝痂。將其清除后,發現皮膚有小裂傷。鼓膜上半部正常,下半部因腫脹的皮膚遮擋視線,無法窺見。經治療一星期,劉先生才得以康復。
提示:感覺耳內有蟲子活動時,血盡快滴入足量的甘油或食用植物油(小麻油、橄欖油等)將蟲子淹斃;或滴入70%酒精將蟲子醉死,然后到醫院處理,才能避免受到傷害。劉先生醒后,足以處死蟲子的時間被錯過了,因而招致蜇傷。如果遭劇毒昆蟲,如胡蜂、蝎子、狼蜘蛛蜇傷,延誤治療可能喪命。因此,遭昆蟲蜇傷者,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