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風靡一時的動畫片《圣斗士星矢》嗎?里面每位圣斗士都有一件專屬于自己的圣衣,它能幫助圣斗士戰勝敵人。仔細觀察,圣衣的結構是非常有利于人體運動的,并且色彩艷麗、明快,在滿足動作需求的同時,不忘突出人體干練的曲線美和肌肉美,是服裝遮蔽、運動和美觀功能的完美結合。
這樣的設計追求同樣體現在日常運動服裝上,人們對各種運動著裝的專業化和功能性要求越來越高。在服裝材料方面,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促進了人造纖維材料的生產,滌綸、丙綸、氨綸、尼龍及它們與棉、毛的混紡產品相繼問世。由于這些纖維彈性良好,用它們制作的運動服裝更能帖服于人體,方便人體運動。如滑冰、滑雪的連體服,體操、游泳的緊身服等,這些運動服裝從功能上更能滿足運動的需求,從感觀上更能表現運動與著裝的和諧美。在運動服裝的款式設計中,分割線(結構線)和裝飾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裝飾作用,它們不僅能夠塑造服裝外型,還能使服裝在身體運動時神奇地變幻著新的視覺效果。每當我們身體的運動不斷地改變時,服裝外形的變化促成了運動空間美感的形成。同時,空間變化形成了新的外形和線條,這些線條的變化在人的視覺上可以削弱或加強人的自然形態,強調其美,掩飾其不足。不同的線條還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賦予人以不同的感覺。粗獷爽快的直線具有男性的明朗之感,而輕柔流暢的曲線具有女性的嬌嫩青春之氣。這些感覺隨著造型、色彩、材料質感的不同及穿者姿態的不同而形成輕快、活躍、力量、速度等不同的視覺美及心理感受。
奧運會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體育盛會,在奧運會中,運動服裝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不僅能為奧運健兒提高成績助一臂之力,而且在向人們展示不同時代的運動之美。我國自重返奧運以來,幾乎每次都有新的服裝樣式出現。而這種交替,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內大眾運動服裝的審美趨向。讓我們來看看奧運服裝美的演變歷程吧。
1984年,我國重返奧運大家庭,對本次奧運會上的服裝設計我國也緊跟潮流,以紅藍為主色調,張揚活力而不失穩重。整體設計和現在相比已經區別不大,尤其是貼身短褲。
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和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我國體育再次實現了一次騰飛。紅黃相間的顏色與國旗形成了極大的呼應,完成了從單一顏色到主顏色與裝飾顏色完美結合的轉變,并且開始寬松大方起來。在圖案設計上,也盡可能體現了民族特色,特別是在2000年的奧運會上,運動服上紅黃相間的火龍幾乎成了當年最為流行的標志,奧運結束后,幾乎大街小巷都能看見照此仿制的服裝。
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是奧運史上的百年輪回,我國運動員的服飾設計也有了新的進步。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的領獎服裝名為“錦繡中華”,其設計靈感來源于中國古代的“織錦緞”,將紅色與藍色的漸變巧妙地結合了國旗紅和雅典藍,宛如紅日升騰于碧藍的海面。
運動服裝的形態變化多樣,結構線和裝飾線的交錯縱橫給人以新奇、活躍的造型感,色彩的對比和面料的堅柔性能使優美的人體呈現出自然而富有變化的運動美感,使服裝的整體更加完美。展望未來,“美的體育”、“美的運動”將成為運動服裝設計的永恒主題。
參考文獻:
1.《回顧歷屆奧運會服裝的時尚變遷》
—— http://info.cloth.hc360.com
2.劉英東:《運動服裝的產生、演變與發展》,載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5年4月第24卷第2期。
3.嚴彪:《服飾運動空間的美感》,載《裝飾》,2002年第9期。